房价暴涨,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2013-04-29 00:44:03宋海风
创新时代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房价买房房价

宋海风

2006年,周先生在北京的郊区通州,购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楼房,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4500元,2013年,房子卖掉,房价是每平方米3万元,自己住了7年,还得到了180万房款。除去成本,净赚了110万元。北京海淀区一些地方,房子每平方米10万元的广告赫然在目。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没有几百万很难买房。即使在非常边远的内蒙古小城市锡林浩特,房价从十年前的600元暴涨到目前的6000多元。贵州遵义、新疆库尔勒等小城市,也是房价飞涨,普通百姓根本无力靠工资买房。

房价为何会越来越高?高房价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国家大力推行的“国五条”、“国八条”、“国十条”效果到底如何?问题出在哪里?

高房价损害了谁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社会结构迅速变迁,一部分人搭乘着政策的顺风车抢先致富,而后又利用较准的投资眼光,获得更多财富。而另一部分普通的工薪阶层,在自己的岗位勤恳工作,同样怀揣梦想,只是脚步更谨慎。可谁也没想到,35年之后,这个世界仿佛在用哈哈镜复制过去的景色,各类社会角色与阶层发生翻天的逆转与变形,社会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基尼系数高居世界首列。

许多材料表明,现阶段我国的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在全世界都属于最高的行列。商品房价格逐渐超越了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在大城市中购买住房成为奢侈的梦想。

城市中受高房价伤害最大的群体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拥有高学历、年轻的大脑、富有挑战的工作和无穷的斗志,对生活与事业怀揣梦想。然而,他们买不起房,不能在工作的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常年租房、搬家,生活状态始终是“漂”着,更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婚恋、家庭生活中屡屡碰壁。而正常婚育、家庭幸福对他们来说,原本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房价相对较低时买到房用来居住的普通民众,会觉得自己幸运,而较早时没有下定决心或者没有能力买房的其他人,就只能感觉离买房越来越遥远了。有需求却没有房子的人群难免心生抱怨,加剧社会矛盾。在“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国里,房子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不是奢侈品,但现代城市里的房子却如此昂贵,为得到它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近年来,与房产有关的夫妻成仇、兄弟反目、父子对簿公堂的事件屡见不鲜,“亲父子闹翻一怒上法庭,法官:莫让房子毁了亲情”等新闻标题成为一种范式,被多次引用。高房价引发的亲情破裂和利益之争让人心寒。

应该说,近两年,由于被拆迁户的抗争,城镇暴力拆迁现象有所减少,但对农业用地的低价以及暴力化征用现象则仍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些现象和问题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政府的社会公信力或社会合法性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在不少农村地区,政府为了利益与开发商勾结,低价暴力征地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情感。

房子是投资商品?

各类学科的专家们不要再预测房价,权威专家的预测实际上是会影响现实房价的。

上个世纪90年代房改,福利分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改革,缓解了当时的住房紧张状况,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也自此开始健康有力地成长。房改亦强化了人们的房屋理念,“有房”开始成为在一个城市立足的基本条件,“房屋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人们一旦想要在一个城市立足,长期生活下去,买房就会成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长期存在且很难改变的,而这种成为房屋有产者的愿望,是租房所远远不能满足的。房屋不仅是资产,还是象征,象征着安全感。

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聚集了全国大量的人才,直接造就了城市中广泛的购房需求。这些有需求的购房者将房子看作一般消费品,买房行为也是一般消费行为,用来办公或居住。

另外一部分有购房需求的人群则将房屋看作投资产品。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房子看作类似于黄金、股票、债券的金融投资产品,买房后等待房价上涨。这些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导致房价上涨的主力军。新闻里整栋购买住宅的“炒房团”,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投资市场普遍不景气,股票基金风险太大、黄金玉石需要技术,相比起来,中国的房地产屹立不倒、房价一路看涨,在投资者眼里,投资房地产是再划算不过了。只要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人们都能将目光投向房地产。

社会学习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问题,这两类人群就大致构成了当下城市购房需求人群的双层结构,他们是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不断上涨的房价,是投资炒房阶层的福音,也是需要住房人群的噩梦。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需要从这种双层社会结构出发,使改革政策对两种阶层的影响效果相协调。然而,目前的调控政策并不尽如人意。

高房价阻碍了城镇化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速度也无疑是可喜的。据统计,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就达到了52.6%。

现在号称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然而,在这个50%中,至少有15个百分点与真正的城镇化无关。我国城镇化问题解决得如何,实际上取决于城乡二元化制度体系改革进展如何。换句话说,商品房无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来看多么合理,都不是初进城镇的农村人口能够购买得起的,他们进城以后解决住房问题的初步办法,必然是城镇住房租赁业的发展。当然,房屋租赁市场的价格问题,仍然会影响农村人口进城。

从经济学的角度,城镇化必然会引起房价上涨。但关键问题是,怎样的上涨是健康的。健不健康,要看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然,目前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与高得离谱的房价,是不健康的。超出这样的“规矩”,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这种“一定之规”,其实就是房价上涨应当控制在既不造成泡沫、居民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一般用居民收入与房价之比来测度这样的范围。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一正常的城镇化趋势,被投资炒房者弄得困难重重。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买房投资者,早已在城市里大量买房,等待房价上涨。将房屋当作理财产品,等待保值增值是正常的经济投资行为,但这一行为在各大城市乃至全国的蔓延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一边需要住房的人群无力购房,另一边大量房屋空置,资源被浪费。城镇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同时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民众抱怨更多。如此循环,高房价是罪魁祸首也是恶性后果,亟须政府出面进行干预,是为民生也是为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

调控房价有多难?

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高房价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阻碍力量,国务院从土地、信贷和税收等多方面入手,陆续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2010年1月,“国十一条”出世,3个月后又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国十条”。“国十条”全方位调控房地产市场,被评为“房地产业的西伯利亚寒流”。2011年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新国八条”应时而生,进一步明确了住房发展的宗旨,严格土地管理与金融监管,规范市场秩序。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国五条”继续强化各项政策,在各个城市的细则更是引起诸多反响。

但是,这些政策对于上文谈到的双结构人群所起到的作用恰好相反,效果有限,而且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

“抑制”二字对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对此事的重视,内心依赖政府将房价降下来,好保障工薪阶层能买到住房。这一系列政策带来了希望,使人们坚信房价上涨是暂时现象。另一方面,“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在房产投资者和房产开发商眼里,看到的仍然是“上涨”二字。在各种金融产品都极具风险的时代,投资房产仍然是最保险的选择。实际上,这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表明政府的立场——是要把房价降下来让大部分核心家庭都能买到合适价位的房子,还是要让房子继续承担投资产品角色,仅使有住房需求的人能够租到价位合理的房子?短期政策对投机炒房者的抑制力量有限,且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超工资上涨的速度,普通人买房仍然是奢求。这一系列政策看似强硬,实则给予两类人群不同的导向信息,房价涨还是跌,普通人看不明白。

这些调控政策可能使房价暂时蛰伏,但在蛰伏的同时也酝酿着强力反弹的图谋,而且蛰伏的时间往往很短。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一些地方的政府与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上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本来,政府担负着调控市场的责任,但一旦其本身成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控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农村暴力强拆现象,专家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①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②加大商品房开发市场监管,遏制房地产市场暴利;③改革政府财政制度,大幅度弱化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卖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

关键还是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把各级政府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让政府成为真正的监管者、调控者,而不是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和分利者。否则,政府的房价调控永远都会成为“空调”。

对于人民的不满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正在努力采取政策缓解问题。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条款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但始终无法使我们看到可以期待的方向。高房价不再仅仅是经济名词,它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且正在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学家眼里,高房价是一场社会结构战争的结果。住房需求人群、投资炒房者、开发商、政府、农民,在这一系列角色中,政府改革如何取得利益平衡,政府改革如何在住房需求人群、投资炒房者、开发商、政府、农民这一系列角色中取得利益平衡、体现社会公平,是一道社会难题。我们盼望强有力的政策、明确的指导思想来传达国家对民众的关怀。

猜你喜欢
高房价买房房价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小康(2021年13期)2021-05-11 05:32:11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中华建设(2019年8期)2019-09-25 08:26:04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4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叶檀:个税改革到底会不会推高房价?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28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4
2016房价“涨”声响起
商业文化(2016年3期)2016-04-19 09:53:12
地方政府推高房价行为的激励和方式——基于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