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留守儿童的爱心档案

2013-04-29 00:44左进董婷
当代党员 2013年9期
关键词:西城江津档案局

左进 董婷

“‘张妈妈,这学期我考了全班第三。”

“我爷爷熏了您最爱吃的香肠,过年给您送来……”

“我好想过年哟,过年就能见到‘张妈妈了。”

…………

2012年12月的一天,江津区西城小学亲情电话室,六年级学生周越拿着电话听筒,迟迟不愿放下。一旁,周越的班主任喜上眉梢——这是她第一次聽到周越喊“妈妈”。

周越父亲早逝,母亲生下她就离开了,周越和婆婆爷爷住在一起。亲情的缺失,让这个小女孩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而“张妈妈”的出现,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张妈妈”和周越非亲非故,她是来自重庆交通广播“爱心车队”的一位热心人士。

是什么让她们成为“母女”?

爱的“脱节”

2011年11月的一天,江津区西城小学。

“平均分又只有75分,这可怎么办?”四年级教师办公室,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汤长敏手拿一叠成绩单,眉头紧锁。

西城小学是江津区留守儿童定点学校,四分之一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我们也经常帮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平时也常常找他们谈心。但这些孩子大部分个性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我们就算想帮助他们,也只能是从一个班、一个年级的层面进行集体性的辅导和帮助,可帮扶效果并不明显。”汤长敏说。

帮扶效果为何不明显?对此,西城小学校长陶定国进行了深入研究。“‘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每个孩子个性都不一样,心理需求也不一样。”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找准个体帮扶重点,进行‘一对一帮扶,但全区留守儿童超过五万人,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学校有点力不从心,借助强大的社会力量又如何?

“有新书包和新玩具啦!”2011年儿童节,西城小学的孩子们收到来自社会好心人送来的大礼包。

节日的礼物,让孩子们很开心,可是节日总是短暂的。

“要是天天都有叔叔阿姨来看我就好了!”一位低年级同学如是说。

“对留守儿童,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高关注。”江津区教委基础教育科副科长李丹丹说,“然而,这些关注一般都仅仅限于捐款捐物,并且主要是针对群体,对于留守儿童个人的帮扶需求,社会力量则很少找到切入点。”

一边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迟迟不能得到满足,另一边则是学校和社会力量难以找准留守儿童帮扶重点——一个矛盾就此形成。

这个矛盾,引起了江津区档案局副局长邹伯英的关注。

建档解扣

“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机关干部应该重点关心的人群——作为档案系统干部,我们该如何帮助?”2012年2月,在全市档案局业务工作会上,大渡口区为空巢老人建档案的做法让邹伯英很受启发。

长期关心留守儿童帮扶的邹伯英有了想法:将留守儿童帮扶和档案局业务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打造学校、社会力量和留守儿童需求对接的平台!

邹伯英立即找来同事讨论。

“应该和区教委合作,请他们负责收集留守儿童个人资料。”业务指导科干部钟小英建议。

“我觉得可以以文字档案为基础,辅以照片、视频等资料建档——这样就能突出留守儿童个性特点。”业务指导科科长李灿军建议。

“就这么干!”邹伯英把同事们的建议向区档案局局长王晓梅汇报后,王晓梅当即同意。他们决定为留守儿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区档案局与区教委、区关工委等职能部门多次进行沟通。

邹伯英的设想得到区教委的支持。

一场留守儿童建档试点,随即在西城小学展开。

2012年4月,邹伯英和同事来到西城小学,手把手指导学校老师建档。

“每一本档案册上,都记载了留守儿童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性格特长、爱好、获奖情况、学习成绩、是否接受帮扶等个人信息。”邹伯英说,“对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按班级分类存放,每个孩子在学校的每一步成长都反映在档案里,便于老师和爱心人士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

当年10月上旬,西城小学留守儿童档案基本建成。

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档案的作用随之显现。

爱如潮涌

夏子钦,11岁,西城小学学生,留守儿童。

在老师眼里,她是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在同学眼里,她的性格“很安静”;在奶奶眼里,她却是一个“脾气大”的淘气包。

为找到帮扶夏子钦的切入点,汤长敏开始查阅她的档案。

“兴趣爱好:写作”,夏子钦档案上的一行字映入汤长敏的眼帘。

“有了!”汤长敏灵光一闪,“可以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将之打造为个人特长,增强她的自信心。”

此后,汤长敏不时为夏子钦的作文“开小灶”,同时鼓励她的每一次进步。

渐渐地,夏子钦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水平也越来越高。

2012年11月,夏子钦写的《我的梦想》荣获全区小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

领到获奖证书的那一天,夏子钦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

“现在,她越来越爱笑了,学习也更积极了。”汤长敏欣慰地说。

有了留守儿童档案,这样的个性化帮扶也逐渐在覆盖其他留守儿童。

2013年1月初,几江街道大西门社区、西城小学、二野军大联合创办的“留守儿童假期学校”正式开班。

“同学们请跟着一起做……”一群爱心志愿者正在教留守儿童包汤圆。

“老师,我做好了!”不一会儿,10岁女孩幸泥手托着汤圆,满脸成就感,“我要好好练习,等爸爸妈妈回家后包给他们吃。”

每年寒暑假,成了留守儿童帮扶的“空档”。为弥补空档,大西门社区党委书记韩治林查阅了留守儿童档案,根据孩子们的需求,精心设计了烹饪、手工、唱歌等兴趣活动班,邀请大学生、退休老人等社会志愿者参与“一对一”帮扶。

在留守儿童档案引导下,其他社会力量也像大西门社区一样加入帮扶行列。

“张妈妈”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12月的一天,陶定国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我是重庆交通广播爱心车队队员,姓张。”听筒里,传来一个浑厚女声,“我从报纸上看到贵校有不少留守儿童,想从中选一个进行‘一对一帮扶。”

“请问你想帮扶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比较困难,学习成绩较好的。”

“好,我一定尽快答复您!”陶定国满口答应。

挂了电话,他赶紧找来留守儿童档案,一一核对条件。很快,他梳理出了十名符合条件的孩子,再根据档案中“是否已经接受帮扶”一栏情况,进行最终筛选。

就这样,周越被推荐给“张妈妈”——此后,“张妈妈”的悉心关怀,让周越满心温暖。

在留守儿童档案的引导下,无数“周越”找到了自己的“张妈妈”。

江津区青少年宫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志愿者服务队,邀请专家、教授等利用周末、节假日免费为留守儿童讲解关于安全、卫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82岁的袁静老人,亲手将387本儿童读物《中国魂》,送到35名爱好文学的留守儿童手中。

赵志成老人在自家腾出一间房,成立“留守儿童免费读书室”,为喜欢读书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间免费书屋。

…………

“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个性和心态,引导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律,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陶定国说,“由于找不准帮扶重点,以前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帮扶很难。现在,有了留守儿童帮扶档案,这个难题已经顺利破解。”

猜你喜欢
西城江津档案局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三峡库区县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内文第 52 ~ 58 页)图版
西城驿遗址浮选植物遗存分析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
张掖西城驿遗址2014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西城红场·大型当代艺术展——蚂蚁 蚂蚁 蚂蚁 开展
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名单(50个)
2015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发行先进单位名单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