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峰
某年清明期间,我和来自海内外的1200多人一起聚集河南洛阳,参加已故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会员张劭博士的祭奠活动。那天风中飘着雪花,跟随人群一路慢行,穿过我生平见过的最大的墓碑林立的陵园,人群队伍里,有人回忆着逝者,有人感怀生命可贵。
这位传奇的一代名医,最后也无力抵抗疾病的侵袭,让人分外感慨。
就像很少有人愿意常去陵园一样,也没有人愿意经常去医院,但恰恰这个生死轮回的地方,给生者带来的感悟和震撼最直接和真切。如果没有意外,我们的一生大都是从医院开始,又是从医院结束的,这说来多少有些黑色幽默,但却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
我们在医院出生后离开医院,开始漫长的成长历程。对于我的童年来讲,好像没有什么环境像家庭和校园一样熟悉的了,如果有,那一定是医院。小时候体质不好,一到春秋换季,父母会轮流带我到医院住院打点滴,刚刚出院,稍不注意就又生病。不停的住院出院,后来干脆全家把锅碗瓢盆拿上,都住到医院里,以方便照顾我。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朴素且简单,好多小病号的家长互相帮忙,在医院楼道里面点起柴油炉子下面条,一到饭点,楼道里混杂着奇怪的味道,这味道中有福尔马林、酒精,还有呛人的柴油和诱人的面条香味,互相交替,成为至今难忘的记忆。
“离开医院,离开医院!”成了最初我在医院里向往自由的坚定心愿。上中学期间体质增强,得意忘形的我几乎差点忘记了生活中还有未来和我有不解之缘的医院的存在。果然,厄运来了,高考上了一所学校,离开家乡前聚餐时,胡吃海塞引发了急性肠炎,被送进医院,在病床上数着药水滴答滴答的下落,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尽快离开医院,离开医院。
2005年我与北京一所全国知名的医院谈合作,清晨过去,看到医院的挂号大厅里面像极了春运售票窗口,长的不见头尾的队伍和慌忙走动的人群。我想,他们此刻的想法也一定是:尽快看好病,离开医院,离开医院。
在繁忙和重压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为社会创造无限财富的人群中,有两种人最容易失去健康:一种人是挑战健康底限的人,他们从不运动,烟酒无度,脾气火爆,压力大,应酬多,饮食从不忌口,怎么舒服怎么来;一种人是漠视疾病的存在,能拖就拖,不当回事,从来不定期检查身体,小病拖成大病,轻症拖成重症。
人的一生中,总有走入医院的那一刻,不论是探望病中亲友,还是患病入院,突然间看到那么多生命体症异常的人聚集在一起,那一刻的感受会惊人的相似:“出院一定要珍爱健康。”
每个商业超级大腕都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时候面临身体的亏损:李总公司业绩的起伏困扰他的心脏;王总长期失眠影响他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赵总常看电脑辐射他的眼睛;郭总久坐伤害他的前列腺;所有的总们都推托不掉的饭局破坏着他们的胃黏膜。久而久之,这些异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导致对健康肌体的持续伤害,都是让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去医院的原因,当身体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当入院检查再次发现了癌细胞在身体里活跃起来,“要钱,还是要命?”成为了一个个商场传奇人物们不可回避的哲学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疾病形成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气候因素占7% ,医疗条件占8% ,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
疾病不会从天降,搏击商海的人们,既然无法回避进入医院,那么,在离开医院的那一刻,要谨记身体的健康与否,与科学的生活工作观念和实际行为的关系非常紧密。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财富都不是唯一的目标,但是生命存续的理由之中,一定有一份对生命的积极的尊重和主动的热爱,而不是被动的走进医院。所以任何患者在离开医院的时候,医生都忌讳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