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该校在高职院校验收完毕之后,按照强化核心能力、紧跟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立足柳州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积极推进“后示范”建设。
【关键词】高职 “后示范”建设 核心能力 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85-03
随着高职示范校的陆续验收,阶段性的成果使得高职教育的品牌地位得到了确立,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代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跟进示范的继续建设,规划验收后的发展战略,使其能够稳步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充分发挥高职示范校的领军示范作用,就是摆在高职示范校面前的主要问题。作为国家示范建设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6月验收后,不断探索,集思广益,从核心能力培育、与柳州产业经济发展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在推进“后示范”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强化核心能力
作为高职示范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核心能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体系,是学校在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且不易被竞争对手仿制的独特能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首先注重的就是核心能力的强化,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借鉴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
(一)内部培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顺利完成国家立项项目的建设和国家验收后,依据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式,不断加强内部的各种建设:一是继续完善核心管理能力,在干部选拔方面进一步深化任职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加大校内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力度,积极打造上下齐心、协调统一、知识全面、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院的“后示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二是强化体系完整、团结互助的学习创新型教学团队,加快推进课改进程,从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学校进行了100余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研讨会,通过研讨、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和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及可行性建设;三是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中厂”、“车间托管”等多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融入企业的产业链,确保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二)外部借鉴。在进行内部精心培育的同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借鉴其他高职示范校的有益经验,从管理措施、战略选择、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等许多方面努力学习或借鉴。发达地区的高职示范校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优势,其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高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外出学习,2010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率领的考察组,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单独招生、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2011年4月,由院长助理带队赴台湾参访了高苑科技大学、台北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学校,就课程设置、产学合作、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学习;2011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带队的考察团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的试点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了解先进地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借鉴其先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推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通过这些考察和合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结合学院的实际发展和柳州的工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核心能力的建设。
二、紧跟区域经济规划,立足柳州产业发展
在《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特别针对广西“十二五”规划在柳州重点建设的千亿元产业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和客观分析,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办学优势,按照柳州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做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讨论,及时做好适应市场发展的各项准备。
(一)依托柳州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根据《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柳州市将在2012年形成“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4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3个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雏形,并在2015年基本建成,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柳州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主动适应柳州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办学水平比较高、能灵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按照柳州市布局的“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着柳州市社会发展目标和支柱产业经济的实际状况,积极聘请市委相关领导解读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巩固主要面向柳州的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现代物流等专业;对艺术类、经济类专业以及其他与柳州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提前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融入柳州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
(二)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柳州产业的优势,根据柳州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灵活的调整专业结构,针对市场的结构性、地方性、层次性、灵活性、复合性等特点,使产学研结合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2011年2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带队9个部门负责人深入柳州支柱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柳工集团进行社会调研,实地了解柳州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定位、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作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同时对于柳州的新兴产业,也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及时做好朝阳产业的前景分析,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课程的开发,明确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的结构比例,完善实训场所,并根据柳州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创办适销对路的新型专业(如新能源、精细化工等)。2013年4月,在第二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发明的甘蔗自动捆扎机,受到北海市科技局、防城港港口区工信局、山东禹城市玉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区内外单位是青睐,成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新的标志点之一。
(三)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验收完毕以来,继续整合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根据柳州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结合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短期需求和长远建设,努力将人才培养充分融入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行业,形成适应柳州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在课程开发和设置时,按照柳州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柳州产业人才需求进行梳理,从宏观层面预测柳州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体态势,并积极开发基于实际操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和实地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真正岗位作用的核心课程专业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柳州产业统一起来。2011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7个专业招生,涉及机电、汽车、物流、冶金、机械等柳州产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并利用与柳工、柳钢、东风柳汽、五菱汽车等100多个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把实训教学融入柳州的产业链,搭建起一个集生产实践、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切实增强办学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和贯彻,按照柳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柳州“二次创业”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而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习团体,由专任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兴趣的需求,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原则,在保证正常的计划内学习任务之外,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后示范”建设中成效显著。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大赛,在来自全国包含港澳院校在内的182个团队“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中以绝对优势荣获第一名,获得全场唯一的最佳表现奖,成为首次问鼎挑战杯“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的高职院校;2011年4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舞蹈代表队在柳州市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了3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不难看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把个性化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切人口,既是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直接指向,也是顺应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柳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样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立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技能强化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素质教育实训基地,运用讲座(博雅六艺、教授论坛等)、模拟(就业与创业、招聘等)、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各种接受和应变能力。二是教学过程由学科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以高职语文为例,通过教学案例和建构主义的知行观,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三是大力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2010年9月8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0年“两面针——起航班”的顶岗实习顺利抵实现了“三赢”;2013年3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签署共建市场营销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为扎实推进市场营销区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显示了过硬的职场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企业文化教育的积极引入。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企业文化是就业者所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最基本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哲学,是随着企业发展自然形成的意识层面的精神产物。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著名企业)都遵循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这是其得以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渗透于企业的所有活动之中。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的立业成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高职示范校在“后示范”建设中全面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为企业文化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多次深入大型企业进行调研,继续加大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力度: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订单“福达班”学生就接受了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其独特的文化(飞快的发展速度、先进的用人理念和充满战略性的发展策略)使学生受益匪浅,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办“福达班”;2010年11月,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走访时,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认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文化教育成绩显著,给他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为此将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延龙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招聘大赛,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将从比赛的选手中招聘优秀人才;2013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工程机械公司“柳工挖掘机定向班”正式签约,标志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高职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三年建设的总结和肯定,也是高职示范校进行继续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开始。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中实施的这一系列建设措施,努力打造“三赢”的办学目标,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从根本上做大做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足够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和多方位的技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2]柳州用发展优势产业劲头做强职教[N].中国教育报,2011-06-15
[3]柳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蓝图通过评审[EB/OL].广西新闻网,2011-06-06
[4]李艳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40)
[5]高职示范校建设:从问题中寻求突破[N].中国青年报,2009-11-30
【作者简介】唐述荣(1975- ),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副主任。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