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在全国率先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指标体系,探索了一条组织有责、党员有为、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推动、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强化功能定位,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功能明晰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组织实际,对服务工作进行梳理、归并、量化和提升,在指标设置上做到突出重点、分类定标。农村党组织重点在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上发挥作用;社区党组织重点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上发挥作用;企业和新社会党组织重点在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上发挥作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重点在服务大局、加强队伍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上发挥作用。把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科学设计群众可操作、可感知、好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农村、社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4种类型,分别细化指标。在考核指标设定上,按照党组织自评、党员和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考评分别以10%、70%、20%的权重计算。
推动党建统筹,着力编织开放融合、盖边沉底的服务网络。按照“单位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打破城乡党组织设置条块界限,在全市范围划分112个党建区域,覆盖927个党组织。将党建网络延伸到沿江区域、商贸圈、驻外企业、行业协会等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统筹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突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培育了“沿江党建带”、“党建商贸服务圈”、“港城车大夫”等党建新形态,形成了“头雁引领、群雁比翼、列队前行”的雁阵效应。按照“支部+协会+志愿者”模式,培育群众性服务团队。鼓励和支持党员加入社会工作者行列,建立党员志愿者信息库。以区域或社区为组织单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组建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为民服务。目前,全市1275个党员志愿者团队服务在基层、327个党员先锋团队奉献在岗位、784名专业社工工作在一线、1152个党员中心户维稳在前沿。
契合群众需求,着力创新无缝对接、务实管用的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诉求公开征集、集中化解制度,每年在全市基层党员群众中公开征集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各级党组织服务职能进行有效对接,形成“问题群众点、难题组织解”的互动服务机制。根据党组织设置现状和居住人口规模,以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服务。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均已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一级网络1313个,二级网络6621个。创新“组团式”服务,将共建单位或本区域干部、在职党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联合组成服务团队,在包干的网格内亮牌承诺,并以逐户上门走访的形式,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内容多元的服务载体。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资源,依托“12345便民热线”、“便民服务网”,为群众提供全天候信息服务。建成29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5个远程教育基地和112个区域信息平台终端,定期开展“区域党务大讲坛”、“党员专家志愿者在身边”等活动,为基层党员群众“面对面”释疑解难,心贴心提供服务。在全市开通165个“网上村委会”,构建集信息公开、党群互动、立体监督于一体的动态服务管理平台。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高标准建成604个集党员服务、便民服务、科技培训、文体活动、党群议事于一体的区域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建立“党员中心户”,为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农村发展提供平台,实现了“在家做党建,把党建做到家”的服务效果。突出服务群众主题,广泛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党建桥·心港湾”、“振兴党员义工”等50多个特色服务品牌。
激发主体活力,着力培育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服务队伍。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采取公开选拔、下派任职、异地交流、委托培养等办法,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着力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围绕提升宗旨意识和服务本领,有针对性地举办机关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培训班、党建创新务实培训班、党务干部综合培训班,切实提高机关干部党建工作执行力。全面实施党代表任期制,深化镇党代会常任制,建立党代表联络机构,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广泛搭建党群议事平台,进一步落实党员各项民主权利。完善党内关爱机制,设立1亿元党员关爱基金,推行农村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专项贴补资金、非公企业党务干部权益保障资金制度,形成了党组织关爱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关爱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
优化制度设计,着力健全科学长效、保障有力的服务机制。建立完善市领导班子成员蹲点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基层调研、蹲点走访、信访接待工作。实施区镇机关干部住区镇制度,所有区镇副镇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周至少两天吃住在区镇。在村、社区党组织推行“党员干部民情日记”、“党群联系卡”等制度,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帮解民忧。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以党费支、社区筹、单位补等办法,将基層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和党员教育管理经费纳入市、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有效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作用发挥。严格按照市定考核评价指标,引入社会化考评机制,努力使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让群众满意,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2012年底,各党建区域分别推选50至100名党员群众代表当“考官”,各党组织负责人就服务群众绩效向群众述职,并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执笔:吴剑铭 邱海军 臧佩洪 周兴年 许洁冰) (责任编辑: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