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湘
提起作文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怕。即教师怕教、怕改,学生怕写。小学作文更是成了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所以,社会上出现名目繁多的“作文辅导班”、“小小文学家班”,书店里作文辅导资料堆积如山。从这些状况说明,目前还没有一种妙法能把小学生从写作的窘境中拯救出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对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潜心研究,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难点,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颇佳。
叶圣陶讲:“生活就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息。”这充分阐明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既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理所当然地容许学生不受拘束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兴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目前小学生的生活圈较小,经历平常,那种惊世骇俗、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讲简直就是天方夜谈。现在的问题是:教的不研,研的不教,教的根据行政命令去教,研的根据上一级的指示精神去安排教研,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往往作出错误的导向,评判有偏颇,甚至是相背的,反映在作文内容上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圈,往往形成单一、机械、乏味的模式,造成学生无内容可写,会写的内容又不让写,这样小学生的作文又怎么可能有提高呢?
所以,在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前提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你认为什么好写就写什么。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激活,各种意想不到的、令教师瞠目结舌的素材纷纷而至:什么蚂蚁搬家,猫和狗打架、自己偷喝爸爸的酒,发酒疯大哭大闹;女生为了摆派头,小人穿大鞋,套上妈妈的高根皮鞋,连摔跟头,跌得鼻青脸肿,内容上真是五彩缤纷,叫人忍俊不禁。就连不爱写作文的学生,他们也有内容可写,玩变形金刚,大电子游戏,被父亲狠揍,那种滋味……恰是真情流露,绝对正版。就是不会写的学生,也能描绘得栩栩如生,有滋有味,篇幅较长。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滞后,钳制了学生的习作兴趣的激活和能力往深层次发展,同样也波及到阅读教学在低谷徘徊。而反映到作文教学上也是如此。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两节作文课,一堂用于指导,一堂用于写作,而且要当场完成,要看出“真水平”。下面的结果不言而喻:“挤牙膏”的,“抓耳挠腮”的,作文的篇幅绝对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实在不够字数,干脆有感叹词来凑,那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问题的现象在学生,究其原因,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出示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确立重点→安排结构→宣读范文→提供词语→起草作文。以上是“精心指导”,教师就像操作工,按图施工,克隆出统一模式,毫无生气、毫无灵气的产品——小学生作文。歌德用六十年时间写《浮士德》;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同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语言风格各异的独特性散文,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朽佳作。如果用狭小的时空去限制他们,那么这些名著永远不可能诞生。诚然,小学生的习作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过高地要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证实,不论哪种学习理论,都主张积极主动学习,重示学习者的潜能释放。当学习者的情趣高涨和学习内容之间达到某种契合时,学习效果最佳。而现在的小学生坐在教室里,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自己不熟悉的、不愿写的作文《一个晚上》、《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赞可夫说:“只有学生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打破时空的限制,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写作,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作文。我是这样去操作:时间上不限,两天、三天,哪怕一个星期写一篇你喜欢的作文,等到他们写作欲望大增,各种思维达到最佳组合,诸多形式并用,可以去调查、观察、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各种感官一起调动,眼观、耳听、鼻嗅、手触,可想、可做、徜徉在思维和文字汇成的海洋里,视写作为感情的极致宣泄、表露。总之,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作文的时空极力放开。
纵观现行的作文形式,不尽人意,写人、写事、写景、条块分割,不能糅合起来训练。学生习作如履薄冰,动辄走题重写。再者,在训练手段上,命题、半命题、学生的思维被封闭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境地。为此,作为教师,努力开拓写作资源,变死作文为活作文。学生随心所欲,即使荒诞不稽,那也无妨,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只要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扬起他们的想象翅膀,出点格正常!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程生命线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就会开拓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可以改写:例如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妨让学生由古诗的字里行间想象:当杜甫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以及全家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引导学生用记叙文的形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这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可以续写:如学习《云雀的心愿》一文,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做以下设计:小云雀听了妈妈的话,觉得“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明年春天,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想象一下第二年春天他们植树的场面,写一段话。还可以仿写:如学习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历史悠久,他们心潮澎湃,情绪激昂,这时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以《我们爱你啊,扬州》为题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此外,还可以在优等生和差生之间开展作文竞赛,以好的带动差的,以鼓励为主,只要有提高就表扬。也可以让学生出题目,教师去写,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写一个题目。老师是怎么写的,学生又是怎么写的。还可以这样,教师把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出来,让学生补写中间部分,谁的精彩?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策略。对于实在不会写的学生,动员他去抄佳作,你认为什么好,就抄什么,但一定要说出这篇作文好在哪儿,其实这也是一个习作过程。抄中学,抄中悟,抄中仿,仿中写,写中会,总比一个字不写好。
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习作欲望,我还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一块园地,由学生张贴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定期地更换。一有佳作就贴。到了作文课上,学生可以高声朗读自己的佳作,有条件的可以配乐,大力营造习作的氛围。对进步大的学生,教师亲自润笔,用电脑打印,朝有关刊物推荐!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但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改的这一形式根本没有实行。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这是一套程式。教师教得苦,改得也是头昏脑胀。更有甚者教育主管部门还强行规定,一篇作文一定要有眉批、总批,要达到一定的量,作为教师工作实绩的标志。学生的一篇作文改下来,真可谓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全是教师精耕细作的“功绩”,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不领情,他不懂,不会,也不可能去琢磨教师的批改思路,最多只看一下评分就谢天谢地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作一次革命:学生自改、互改,师生互改,评分上自由市场,讨价还价,按质论价,友好协商。
具体做法是,当全班学生作文写好后,教师先总体浏览一遍,然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让作者自己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声朗读。通过朗读,他会发现平时根本无法发现的现象,漏字添字、语句不通、结构层次混乱,让同学指出,共同修改,既教会自己,又教会了有类似情况的学生。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佳作洋洋自得,那也不错,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发兴趣又有什么不好呢?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学生给他打分,老师给他打分,作者对评分满意可以接受,不满意可以讨价还价,但理由一定要充分、正确。通过几个轮回,学生知道好作文的标准,自己的作文该得多少分,心服口服,也明确了自己作文努力的方向。当然评分不是一次性,如果你能发现作文中的不足,加以修改,上了一个档次,可以加分,再改,再加分。要知道,好作文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改出来的。其中改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写!要懂得写十篇差作文,不如写一篇好作文。鉴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之间交换朗读、阅读、互相评分,发生争议,教师介入评定,一般情况下,不多干预。通过若干回合,在自评、互改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记住:不怕学生不会写,就怕他们不爱写!让我们的习作教学,向着孩子们“乐于动笔”的方向出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竹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