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参与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应立足双边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积极确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取向,即以语言教学为平台,不断拓展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新内涵;以文化认同为教育合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谐发展;以平衡知识要素为教育合作重心,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 高等教育
区域性合作 方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04-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入,高等教育合作逐渐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双边合作的助推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催生的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合作有着共性,但也因区域内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既有着有利于其自身合作与发展的文化根基,又有着影响其存在和发展的内部因素,表现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着内部复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差距。因此,根据中国—东盟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确立双边教育合作的战略内涵,成为双边教育合作的重要议题。当前,中国—东盟在开展双边教育合作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语言教学为合作平台。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应不断开拓高等教育合作的新局面,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前瞻性研究,为加快区域政治和谐搭建外交平台,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区域内发展问题的解决,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和谐发展的新进程;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各种知识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合理配置,在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平衡区域经济结构,为提升区域发展力和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为深化双方贸易投资与合作提供文化和科技支撑。
一、 以语言教学为平台,不断拓展中国—东盟文化教育合作新内涵
语言教学不仅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双方多层次教育合作的基础,从长远看,语言教学今后依旧是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主要内容,双边教育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的发展,以语言教学为区域教育合作机制构建的桥梁,并以此推动区域教育合作的深入发展。
一直以来,为加深对中国—东盟各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特别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语言教学与学习不断升温。为满足东盟国家学习汉语的需要,目前我国不仅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多家孔子学院(我国已经在东盟国家设立了27家孔子学院,其中泰国13家、菲律宾4家、新加坡1家、马来西亚2家、印尼7家。未包含我国在东盟国家设立的孔子学堂),而且向东盟国家派遣了很多汉语教师,并在组织东盟国家人员来华汉语培训的同时,向部分东盟留学生提供汉语桥奖学金。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东盟国家语言的教学工作,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多所学校开设了柬埔寨语、泰语、老挝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语、印尼语等东盟语言专业,其中广西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已成为东盟语言教学的重要阵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开展,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日益密切,双边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也随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化而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更好地把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成双边新型知识经济产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要不断开拓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格局,探索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模式,深度优化中国—东盟区域范围内教育合作的新路径,着力探索既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又能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合作新范式,即在合作办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多的既懂外语,又具备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日渐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主旋律。鉴于此,在扩大招收留学生数量的同时,变革以进修语言为主的教学内容成为深化双边教育合作的战略选择。
第一,合作办学内容不断丰富。中国—东盟双方以教育合作为契机,共架语言教学桥梁,共创教育合作新机制,密切合作程度,提高合作层次,制定全方位的前瞻性的教育合作规划,结合中国—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调整高等教育合作的内容。当前不仅要根据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且还要根据各国文化习俗等因素来规划制定教育合作的学科内容,即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问题上,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组织各种教育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双方有关东盟国家文化、政治与经济等专业的课程,增加对东盟各国国情和政策的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双边教育合作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探索制度性的多边教育合作机制。除了要继续坚持发展和完善已有的合作方式外,还应努力开创富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合作方式,逐步深化双边各国高校之间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切实推动中国—东盟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
此外,由于东盟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有着友好的往来传统。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与东盟接壤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也成为双边开展教育合作的主要阵地。有利的区位优势也催生了新的多层次的双边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合作模式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由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利用学校亚非语言文学的优势,与泰国马哈沙拉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至今已招收多名研究生。另外,中国—东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今年大大加强,仅以广西南宁为例,全市中专以上学校大部分均与越南的各种教育机构建立包括教师与留学生交流、委托培养,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
第二,合作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办学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开启了共同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历程,也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双边高等教育办学项目的运作与管理也取得实效性进展。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立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分院,成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里程碑。为加快双边高等教育合作进程,同年12月,南洋理工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办事处,就双方博士生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探讨,这是对高层高等次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巩固。
纵观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历程,语言教学依旧是双边高等教育合作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双边教育合作办学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合作办学的战略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办学的方式不断拓展,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后,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及各方,应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平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与条件,精心优选一批重点项目进行合作,特别鼓励各方高校积极参与,深化教育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东盟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高效务实开展。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各自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演进,教育服务双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教育合作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格局。
二、以文化认同为教育合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谐发展
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保持密切配合。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的加快,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也进入战略合作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开展,也为推动中国—东盟双边政治互信、增强区域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格局也必将赋予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发展内涵,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发展的趋势,其中以谋求和谐文化认同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均衡双边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整个中国—东盟快速发展、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合作成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教育是外交的第四方面,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工具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接受留学生几乎与该国基本的政治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国与国之间某种关系的缔结,如果没有文化和教育的及时跟进,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或不长久的。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内加强高等教育合作,在以谋求文化认同促进高等教育交流中迈出新的步伐,就是要摒弃只有同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僵固思维模式,以开放的胸襟从我国与东盟各国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区域国际化的大趋势,开创既有各国各民族特色文化认同,又能服务本区域发展的体现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合作新局面,进而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开创具有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既是从空间上和文化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有效途径,又是人们认识多元文化和经济纵深发展的客观反映和理性诉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一个多维度的国家教育理念的变迁过程。高等教育是一个生态演替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演替也是在人的社会发展中不断进行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它的存在正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增长,区域文化软实力及区域文化认同已成为国际区域一体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有利于凝聚中国—东盟文化认同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综合提升双边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潜质,提高中国—东盟在现代国际区域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双边实现更深合作,为各国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全面推进中国—东盟的现代化进程。
开通中国与东盟之间区域文化认同的“大通道”,既要发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推动作用,又要充分挖掘中国—东盟区域内已有的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根基,即双方教育合作的“认同化进程”要在多种共同文化框架内推进。当前中国与东盟文化认同的基础主要有:其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东盟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儒家文化经过与现代政治经济结构的结合成为推动东盟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潜在因素之一。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把现代西方的管理理念与儒家思想结合,开创了极具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使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二,佛教文化的千年“影印”。众所周知,大部分东盟国家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在有些东盟国家,如老挝等国家被定为国教。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也有上千年的传承史,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信仰之一。佛教与儒家文化一并成为在中国—东盟的两大思想渊源。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如果不研究佛教文化,就不能很好的研究中华文化,乃至亚洲文化,因为佛教对亚洲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近年来,随着对宗教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东盟双方也开展了相应的佛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途径之一。其三,民俗节日。由于区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地缘文化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很多风俗节日相近或相似,这种类似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成为沟通中国—东盟双方文化心理的桥梁与纽带。
增强中国—东盟同源文化的系统性考量,是完善文化认同战略性架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并拓宽其他合作领域的核心助力,是促进双方信任、扩大共识、构筑面向21世纪的国家间新型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举措,即将谋求双边文化认同纳入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总体战略,从国家“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共谋共赢”,以及“睦邻、富邻、安邦”的高度审视和处理双边教育合作问题。同时,推进中国—东盟文化认同,将为经贸合作与政治外交奠定基础,为双方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搭建平台。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中国—东盟建立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可以直接推动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最终达到相互认同。
总之,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协同并进,是培养中国—东盟区域意识、提高文化互认度、增强相互认同的合作理念、构建共有文化认识迫切需要,也是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重要内涵与特征所在。
三、以平衡知识要素为教育合作重心,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演进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职能无不时刻在遵循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载体,必须主动满足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人才动力、智力支持,设法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各子系统形成耦合关系。当前,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就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明显,教育与经济贸易一体化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过程是知识要素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的过程。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技术增长的源泉,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东盟区域内各国的知识文化,只有在教育合作的框架下,才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入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对于推动双边经济合作纵深发展,引导合作进程更加务实,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空间更加广阔,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已经逐步展开,双边经贸合作与往来必将实现新的全面提升。
双边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合作的推进与互补性,可以通过构筑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来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因此,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承载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后隐藏的市场逻辑”的内在需求。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框架下,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成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与巩固,尤其是可以推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从经济学视角,地缘经济遵循“周边协同规律”,即一国经济的崛起会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由经贸领域转到教育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总体上属于“南—南型”高等教育合作。东盟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相对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东盟区域的整体发展。区域内各国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有经济发达的新加坡,也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老挝、缅甸等国家。在东盟成员国中,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市场完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间的贫富悬殊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既有相对发展的高等教育,也有迅速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使得中国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机遇。一方面,我国可以从东盟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也可以向东盟国家推出我们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合作的互补性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如何大力开拓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为本地区经济带提供科技和人文支撑,夯实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基础,把双方从经济层面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区域经济交流提供科技人文载体,增强把握潜在经济实体的可操作性,通过扩大与东盟的教育交流,通过建立各种教育合作机制,寻求更大的教育发展空间,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必将极大改善并赋予区经济合作的极大内涵,优化该区域各种文化科技资源的配置。东盟各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教育合作是对各国资源的“综合开发”,有利于解决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科技资源约束”问题。
注重经济利益,增强综合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认同的最终目标,而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能够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促进发展,而这些交流与往来,在很大程度上以高等教育的合作为依托和载体。中国—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是在以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为主体,以科研和技术为两翼,互补余缺,互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在科技方面,中国和东盟各国都重视发展科技,增加科技投入。从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上比较,东盟国家整体上技术水平偏低,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科技人员,特别是开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东盟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与东盟应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中现有的和潜在的互补性,扩宽教育合作中有关科技和经济层面的内涵,通过协调双边文化战略和教育政策来加强教育合作之外的“非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即除了追求静态国家民俗文化交往外,还应通过双边高等教育合作大力推进科协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基于科技创新的教育合作的动态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纵深发展。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根据国际经济环境和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平衡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机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双边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当下中国与东盟都处在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鼓励双边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站在面向东南亚合作的高度,紧紧围绕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这个核心,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深化和拓展双边教育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东盟各国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中国—东盟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实力,积极捕捉发展机遇,主动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东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实现区域经济繁荣昌盛。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与支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还将主导经济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必然要与经济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推动的多维非均衡动态关系。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科技支撑平台,同时双边经济规模和实力的增长,也客观上要求广泛的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双边教育合作为均衡中国—东盟各国技术资本提供便利,诱导区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分工与调整,推动区域内产业的高级化进程,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与东盟各国传统产业结合,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多边乃至整个中国—东盟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对东盟国家经济领域的其他合作产生连锁反应,即通过教育合作的辐射产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以点带面,提高和增强双方科技实力,提升区域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在各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计划的培养各类人才,把双边教育合作与交流打造成经贸合作的战略基点,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的科技人文支撑,提升中国—东盟的科研品质,更好地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合作范式,推动中国—东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利香.“南—南”型高等教育合作的形式、绩效与方向——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为例[J].商业时代,2011(25)
[2]唐拥军,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障碍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4(10)
[3]张俊恒.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9;65
[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
[5]李枭鹰.高等教育选择论[J].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0-141
[6]蒙聪惠,陈英.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J].特区经济,2007(11)
[7]冯向东,黄楽.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5)
[8]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
【作者简介】刘玉成(1984- ),男,山东临沂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