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王志凌
在福建福安白云山麓,有一方水土,孕育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妹子。农闲时,她们都爱针织刺绣。为孩子绣双虎头鞋,为出嫁的女儿绣对“喜鹊登梅”,或是为老阿婆绣方蓝头帕……“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不曾料想,张弓搭架、飞针走线间,竟绣出了远近闻名的百年“刺绣村”。
半山半水伴人家
芹洋刺绣村地处福安市溪潭镇西部,一路逶迤,脚步到达坐落白云山山脚的偏远山村时,已是午后。
远处的白云山云雾缥缈,村落人家时隐时现。时逢稻田灌水插秧的季节,放眼望去,层叠的梯田水满田畴,像一块被上天打碎的镜子散落在人间。片片竹林环绕着土墙墨瓦的村落,愈显一派与世无争的古朴祥和。
芹洋全村500余户,家家善绣。在村里转悠一圈,街巷窄小多弯,却很宁静,黄土屋、青砖房,静静地相毗邻,唯有顺着墙根淙淙流淌的沟渠水声,轻轻萦绕耳畔,想来这是刺绣村特有的环境。刺绣,讲究清静,不仅用手绣,还得用心绣。在一方宁静中,绣龙,则风生水起,龙腾五洲;绣凤,则端庄吉祥,凤仪天下;绣人,则惟妙惟肖,灵气横生;绣花,则花开富贵,芬芳满庭。如今电脑绘图、机器绣制的绣品当道,但看了总不能让人心动,也许就是缺少根植民间的农家绣里一颗清净之心吧。
村口转角处,独坐一绣花的女孩,安静如水,正摆弄一副鞋垫。穿针、引线,手中飞舞的彩丝在六月初阳的映照下色泽倍加;飞针,走线,仿佛手中游走回旋的并非针线,而是一段烂漫的心事。
飞针舞线绣彩云
走进一农家绣作坊,厅堂两壁上悬挂着几面绣锦。有的绣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有的绣鹤嬉松间、竹翠梅开,有的绣金童玉女、八仙财神……左厢房里,摆着六张绣架,几个女工正埋头忙着绣寿序和桌围。绣架旁,还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的婴儿甜甜地睡着。作坊里的刘吉春师傅笑微微地说:“眼下好几单生意,都催着要绣贺锦,赶工啊!还好,这绣工,都是咱村里的妇女,一忙完家务就来绣,孩子能放得下手就动针绣。这就是我们农家绣的特点和优势。”据刘师傅讲,一幅长3米、宽2米的大寿序,一个绣女要花40多天才能做完,在市场上能卖到2000余元。
刘吉春是村里少有的几名男绣工之一,做这一行已有几十年了。妻子叶爱梅20多年前从婆婆那里学了刺绣,丈夫绘样,她来刺绣,全家数10年靠这项手工艺维持生计。
说话间,叶爱梅从绣房取来枕头镜说要送给我们做纪念。枕头镜是富有闽东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刺绣。以往,农家枕头多为硬枕,外用布裹着,在硬枕两侧各缝贴一帧精美的刺绣工艺品,这便是枕头镜。
手捧这款枕头镜,略椭圆形,长约15厘米,上绣花鸟图案,鸟栖花间、花引蝶来。叶爱梅告诉我们,枕头镜在制作上没有那些工艺繁杂的挑、勾、刺,以人人皆可为的绣、缝技法为主,简约、明快,也代表了芹洋刺绣的特点。
芹洋刺绣,其诞生、发展都与闽剧戏服紧密相联。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解放初期,村里成立了一个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易被虫蛀腐蚀,剧团琴师刘文玉师傅便四处拜师,精研出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而后逐渐发展为现今的芹洋刺绣。由于闽剧讲述都是乡亲邻里小人物的故事,因此戏服的民俗气息尤其浓郁。不似清淡素雅的苏绣,不同构图繁密的粤绣,芹洋刺绣以夸张的大红大紫、喜庆色调为主,再辅以蓝、黄、绿等颜色绣龙虎凤之类的吉祥物,极具热闹、喜气的氛围,充满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彩绣之外有风情
尽管山里交通不便,但芹洋刺绣业却已盛名在外。刺绣坊添弓置架,招收村中女工制作冠帽、戏衣等道具,文臣武将、君冠相戴、生衣旦裙等别具一格,闽东各地剧团争相前来订购,因此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之后纷纷自立门户,进城关、驻蕉城、跑广东、走江浙,远涉港澳、南洋等地,芹洋刺绣声名远扬。
“光景好的时候,有两个女工的家庭,依靠刺绣副业一户一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多的则上万元呢。”林姓婆婆已经坚守这一行将近40年,回忆起往昔风光,她放下手中的绣花鞋,与我们攀谈道。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芹洋刺绣同样遇到发展缓慢、进退两难的新问题。福安市区东门头最多时有七八家芹洋人开的刺绣店,形成了刺绣一条街,由于利润不高,现仅剩一家留守。
“刺绣耗工夫,绣件卖不了好价钱,一个女工忙乎了一天最多只能挣50块钱。”刘吉春感叹到,“但只要有人在,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对于承传了百年的刺绣,芹洋村里的绣男绣女们依旧充满了信心。
随着福安白云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渐成规模,为刺绣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绣品类型正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绣品,扩展到与生活贴近的服饰、床上用品、家居装饰、桌布餐巾、手机套等。借此机会将芹洋手工刺绣独特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名牌效应,并效仿走向韩国市场的苏绣,将其与更广阔的市场对接。这些都是溪潭镇政府及热心人士为这项传统手工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找寻的出路。
在村子里行走,偶尔能寻找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式织布机。被风雨浸润,被时光雕琢的木质织布机,静静地见证着这个隐藏在白云山中,原本寂寂无名的山村,如何走向了喧嚣;也见证了盛名之下,如何坚守本色重回宁静。就像一部歌谣,一段史诗,嘎吱嘎吱声中,老式织布机继续吟唱着她与百年刺绣村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