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军自2002年7月任甘肃省农广校校长以来,带领省内各级农广校紧紧围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不断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他认真研究,不断拓展农广校职能,提升和加快了农广校的发展;他积极协调,争取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他带领全省各级农广校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和服务农业农民的能力;他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走上健康、有序的法制化道路。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各级农广校逐步走出了重重困境,由昔日无事可做,发展成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这些变化,无不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
张保军上任时正面临甘肃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大幅下滑的困境,全省大部分农广校招生数量一度见零,出现单位无事可做、人心涣散、体系瘫痪的局面。面对这些问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农广校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这是他连走路都在思考的问题。刚一到任,他就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省14个地(市)和大部分县(市、区)农广校,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充分的调研,及时调整工作方案,他提出了“稳定学历教育,大力发展农民培训”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召开全省农广校校长会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身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中。在张保军的带领下,各级农广校从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入手,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在广大农村、农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信任。农民教育培训的大旗交到了农广校手中,农广校从无事可做,到如今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从一开始的集资下乡搞培训,到取得项目经费支持,其中的酸甜苦乐,只有农广校人是最清楚的。苦尽甘来,怎能不叫张保军和他的农广人发自内心地高兴。
自从踏入农广校的大门,张保军就一心为农广校谋发展,心系农业、农民。十多年来,他从一名不懂农民培训工作的门外汉,成为出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校长;从普通的农业干部,成长为多专多能的农民培训能手,这与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潜心钻研、善于学习的劲头是分不开的。在工作中,他始终抱着最大的热情和干劲,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农民教育培训新政策、新精神保持高度敏感,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他坚持从大局出发,恪尽职守,全心全意做好对全省各级农广校的指导和服务。同时,他一直坚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够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和服务农民。作为农民的贴心人,在广大农村,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围着问这问那的农民,这不仅是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因为他满腹的“农业经”能为农民指引方向,农民需要这样一位“多面手”。
随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多头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落不到实处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使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他开始琢磨能否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他就坐不住了。他到处搜集材料、找领导汇报,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了出来。经过多方努力协调,《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列入省人大的立法计划。接下来组织调研、起草条例、反复论证,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工作。《条例》于2011年4月顺利通过审议,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出台后,筹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同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在省农牧厅的支持下,争取政府法制办的支持,办理了“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执法资格证”,增加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工作中的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了农广校的工作职能。
经过反复的思考论证,张保军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农广校工作切入到政府层面,才能把握工作大局,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如何切入?这又是萦绕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难题。在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实践中,他进一步理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路,积极参与《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制定,为农民教育培训献计献策。他经常告诉大家的一句话就是“有为才能有位”。辛勤的工作最终得到了省农牧厅的肯定和支持,2006年省农牧厅明确指出要把农广校办成负责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并依托农广校,建立了甘肃省农牧厅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的临时机构,负责全省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推动14个市校和部分县校加挂了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牌子。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与全省农民培训工作衔接起来,充分保证了省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组织和监督管理作用。
为解决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中经费欠缺的问题,张保军四处争取项目和经费支持。一是为全省农广校系统协调“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到2012年全省农广校都被列入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均超过50%,农民创业培训机构和任务也超过50%;二是争取到省远程办支持乡村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示范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并力争将其列入省财政的支持;三是每年从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争取到制作实用技术光盘的任务,得到制作经费的支持,制作了一批农村实用技术光盘,现已被远程办认定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音像制作基地;四是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将农广校招收的脱产中职生全部列入国家补贴范围内,使愿意参加脱产中职教育的中青年农民都能享受到国家每年1500元的困难补助,办学的基层校得到了涉农专业的2000元学费补助;五是每年从省农财政厅、省农牧厅新品种、新技术等项目中争取项目经费,很好地支持省校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六是积极争取省人社厅的支持,在省农广校加挂了“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牌子,在省校的带动和指导下,部分市县校也被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张保军还是一位善于实践、善于探索与创新的人。他每年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泾川县乡村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开展集中培训,进村入户了解农民需求,现场为农民解疑答惑,不断探索与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并在总结泾川抓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乡村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示范村建设意见》,与省远程办联合在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先期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开办农民创业培训教学班,丰富农民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服务手段,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的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张保军还主持完成了《农民创业培训及服务农民创业方法研究》的课题。
在张保军的努力下,甘肃省农广校工作进入全面良性发展阶段。一是通过抓规范管理、抓信息落实、抓审核上报、抓宣传引导的“四抓”,指导和督促全省农广校系统全面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全省各级农广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010年约4.3 万人、2011年约4.5万人、2012年约3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任务数的53 %、52%、52 %;二是组织、支持和指导农广校围绕全省十大农业主推技术,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抓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提高全省农民科技素质做出了突出成绩。全省农广校系统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10年 88万余人次、2011年 79万余人次、2012年75万余人次;三是认真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近三年来围绕蔬菜生产、果品加工、农畜养殖和农村能源等产业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人数分别为2010年516人、2011年402人、2012年560人;四是组织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制作了10多部具有甘肃省地方特色VCD教学光盘;五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甘肃省农广校领导班子会议制度》、《甘肃省农广校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实现了目标责任制管理,转变了农广校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张保军的带领下,甘肃省各级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如今的省农广校,还肩负着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管理职能,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甘肃省各级农广校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