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远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反之,当鞋子不合脚时,无论鞋子多么讲究,多么美观,脚都不会舒服。作为一名教师,不论他有多高的学历,不论他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论他多么辛苦,如果他不适合学生,学生也感觉不到幸福。
笔者从事小学教学工作30余年,发现一些教师,甚至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责任归咎于学生:你成绩差,是因为你太懒惰;你学不会,是因为你太笨;你落后于其他同学,是因为你不注意听讲;你得不到大家的喜欢,是因为你太顽劣……这就好比一个医术不高的医生,医不好患者的病,不去反思自己,反而要抱怨病人为什么得奇怪的病。
这种抱怨基于这样的逻辑:我的教育方法没有问题,你学不好是因为你自己。这种逻辑源于这样的观念:学生要去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要去适应学生。
这样的逻辑和观念显然是荒谬的。学校、教师皆因学生而存在,也就是说,学校、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学生之所以进入学校,是为了更好地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得好:“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所以,做适合学生的教师应成为教师的准则。
当教师在教学中遭遇教育困境时,应这样问自己:我的角色是什么?我的教育方法适合学生吗?我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而不应指责学生差,抱怨学生笨。指责、抱怨学生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师,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提供适合的教育,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要适合学生先要懂得学生。要懂得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懂得学生,就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
首先,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知己。教师要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聊天,参加他们的活动,聆听他们的故事,努力成为学生可亲近、可信任的人。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才可能被学生接纳,让学生敞开心扉,才能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密码。教育的低效、无效乃至失败,是因为教师不懂学生而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灵所致。
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同,思维特点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诸多的不同构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为体验有深浅之别,反应有快慢不同,效率有高低之分……这诸多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差异就没有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的教育,太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用同一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而完全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削足适履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抑制他们、伤害他们。社会是多元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更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人格,尊重差异就是根据成长规律和教育規律做事。所以,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始。
第三,要信任学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三年前,笔者从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上学前就整天在街上玩耍打架,上学后仍然我行我素,学习成绩很一般。当别的学生上课时,他却偷偷跟另外几个同学跑到河里去洗澡,并把其中一个同学推到深水区以致于该同学差点被淹死,这个学生也差点被学校开除,他还委屈地给毛主席写信。试问我们的教师,如果有这样的学生,会不会感到头疼?为他痛心疾首?可是,多年后,他却成长为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王刚。
另一个例子是爱因斯坦,他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教师给他的评语是:“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他差一点退学,而且中学毕业时因为成绩差没有被大学录取。但就是这个“差生”,却创立了相对论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每一颗种子都有他自己的设计意图”,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都能成为最优秀的他自己,要坚信学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总有一天会走出黑暗,看到阳光明媚的春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看来,做适合学生的教师,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需要指出的是,适合学生不是顺从学生,不是迁就学生,而是基于学生的特点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