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学问

2013-04-29 00:44顾荣芳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成人饮食食物

小名片

顾荣芳,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级精品课《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专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及《幼儿健康概念认知研究》有一定影响。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幼儿性格、态度的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平衡膳食的益处已不局限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是有着更为广泛深刻的意义。美国学者布朗研究了“食谱与性格形成”问题,认为父母应珍惜学前儿童尝试不同类别食物的好奇心,因为一个人在幼年接受的食物类别越多,其成年后性格的包容度就越大,比如,各种蔬菜鲜脆、辛烈、清苦等诸多口感滋味,与学前儿童形成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拒绝蔬菜的学前儿童常常有拒绝接受周围环境的倾向。为此,笔者依据对现实中幼儿饮食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家长,教师所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1、幼儿饮食行为特点

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在家的饮食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幼儿想知道吃的是什么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是建立在基本的营养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比如,幼儿会经常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葱(指蒜)吗?”“西红柿也是蔬菜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能得到及时满足,担忧能得到及时解决,则会直接提升进餐兴趣和速度。

2 幼儿知道吃什么并不一定能好好吃具有一定的饮食认知,并不意味着幼儿能够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笔者发现,大多数3~6岁的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较小班幼儿相对更加清晰。尽管大多数幼儿知道“挑食”的后果,实际执行情况却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有点挑食、有的很挑食。幼儿饮食知与行尚未建立同步关系,“说得到做不到”的比比皆是。

3 幼儿吃饭与个体性格有关联 幼儿的饮食行为与其个性特点、气质特点更趋一致。比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容易表现为发呆或说笑:而平时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则相对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进餐。

4 幼儿不喜欢吃的理由各式各样 幼儿的饮食喜好,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可爱的面点。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往往也由食物的特点决定,比如,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香菇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气味,不喜欢吃紫包菜是因为其红颜色,不喜欢吃海参是因为害怕其“抖动”。幼儿的偏食挑食表现为选择喜欢的食物并过多食用。尝试后吐掉不喜欢的食物或直接拒绝不喜欢的食物。

5 幼儿吃饭时或专心或分心 有无食欲是幼儿能否很好进餐的关键。在缺乏一定食欲的情况下,幼儿往往以不咀嚼、不下咽、玩耍食物甚至不断利用餐具做小游戏来消极抵抗:而在有较强食欲的前提下,则会关注食物并较为主动地索取食物、较快地完成进餐。

6 幼儿饮食行为受环境影响 幼儿的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影响也受家庭影响。比如,家长尤其母亲是否挑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相似的情况:幼儿园中小班往往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情况是饭在下菜在上,幼儿往往因此先吃完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进食。这种习惯沿袭到某些家庭且在少数家庭夸张地演变为“前10分钟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同时也可能因集中吃荤菜导致口渴喝水,进而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吸收。

7 幼儿从小就会见机行事幼儿的饮食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密切相关,餐桌上成人与孩子处在频繁的互动中。即使一个3岁不到的孩子,也都能根据成人的要求程度,寻找自我空间。成人一时的放松要求或偶尔的过度严格。都会不利于孩子保持健康饮食行为的一贯性。家庭中成人尤其祖辈往往具有更多的包办代替行为,主动喂孩子吃饭,甚至指责保姆没有积极地喂孩子,导致孩子在家庭及幼儿园进餐的独立性严重缺乏,把自己的进餐看作是他人的事情。

8 幼儿怎么吃与成人怎么看有关幼儿的饮食行为有着成人饮食营养观念之烙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往往会在孩子进餐时或絮絮叨叨或硬性强迫或步步退让,这种情景下家长向孩子传递的营养知识常常带有误导倾向。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虾有营养,多吃两只,饭可以少吃一点”、“水果不吃就算了,喝果汁吧”,这在无形中形成了假象,即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荤菜比米饭更有营养”、“果汁可以取代水果”。殊不知,其一,平衡膳食才是科学的膳食,过量荤食不仅会导致孩子营养不平衡,而且有可能损伤消化系统:其二,水果比果汁有更多的纤维素更少的二次污染。直接食用水果还有利于孩子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有利于健康。

2、幼儿饮食行为改进策略

1 满足幼儿对食物的好奇心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比如,周末可以带孩子逛菜场,当孩子主动接触食物时,不要因为会弄脏衣物而阻止孩子,更不应以鲜活水产来吓唬孩子,而是抓住机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认识食物,了解其名称、外形及主要营养价值,并将初步认识的食物作为购买的首选。

2 树立知行并进“行为先”之饮食观 饮食营养认知与饮食行为并不完全同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尽早开始。黄济先生认为:“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复杂多元的关系在幼儿饮食知行关系中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时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粗浅知识,但没有能建立起健康饮食行为:有时幼儿虽已形成健康饮食习惯但不一定很清楚其间的科学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缓解:不良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则有碍健康饮食行为的确立。为此,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尽早开始,先入为主,而不是在幼儿已经形成了不良饮食行为之后。再花时间和气力去纠正。健康饮食行为培养的同时,应增进幼儿的饮食营养认知。

3 健康饮食行为培养不可小觑 高度重视饮食行为与个性品质之相辅相成关系,认识到幼儿饮食行为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应与其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甚至个性、气质培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不仅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生长,而且关系到将来生活、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关系到个性、气质的养成。很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吃饭等待成人喂食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如何发挥主动性,也很难想象其未来面对生活困难时如何独立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明智地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来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比如,通过进餐中注意桌面清洁、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主动帮助分发家庭成员的餐具、愿意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食物等,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良好的个性品质又能促成健康饮食行为及其他健康行为的养成。

4 面对食物让幼儿变拒绝为亲近 增加幼儿对天然食物的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机会充分地欣赏食物固有的美、原本的美。比如菠萝的神秘、圣女果的小巧、胡萝卜的艳丽及芹菜的修长等,并让幼儿参与可能的食物制作和烹调过程,比如剥豆荚及分食物等,激发幼儿对食物的亲近感,变枯燥乏味地被动进食为亲身体验生活。这一点对于常常只能在餐桌上见识各种加工食品的城市儿童尤为必要。另外,在婴幼儿能够进食固体食物之后,不应将各种菜肴都做成丸子或熬成汤,而是应当随着幼儿乳牙的全部萌出,逐渐接近正常饮食。

5 坚持爱严有度抓根本 通过按时进餐和增加活动量促进幼儿的食欲。如果幼儿正餐未能很好进食,则原则上不提供零食,即使类似硬果类等有益的零食也都是为正常进餐的孩子准备的。如果因为正餐没有很好地完成而加大零食的供应量,则是助长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对于室内安静活动居多的孩子而言,适度加大户外活动量,促进能量消耗亦可增进食欲。

6 营造健康饮食行为之良好氛围 成人尤其家长应充分注意到自身的饮食行为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根据对生活中幼儿家庭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母亲的“挑挑拣拣”挑食行为或父亲的狼吞虎咽“速战速决”、同伴的食欲旺盛“吃了碗里看着锅里”或同伴的满嘴裹饭“难以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饮食喜好而使家庭食谱变得相对单一缺乏变化,导致孩子从小养成偏食行为。在孩子面前,家长应当没有不吃的健康食品,应当养成饭菜搭配、荤素搭配的良好进餐习惯,应当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对食物的消极偏好。希望孩子形成的健康饮食习惯,成人应率先养成。

7 始终如一要求一致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需尽早开始且家园配合。孩子能够进食固体食物后。就可以让其在成人的辅助下自己进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不吃饭会饿肚子,现在不吃饭就要饿着等到下一个正餐。不要因为怕弄脏衣服和桌面。而剥夺孩子自己进餐的机会,避免幼儿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以及大人追着孩子喂食等不良习惯,平时不要以食物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完全能够自主进餐,但在家里却依赖性极强,为此,家庭成员之间首先要保持一致的进餐要求。其次,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也要保持一致的要求,否则,聪明的孩子会因家庭成员要求的不一致或家园要求的不一致,而轻易找到挑食偏食的理由。

8 餐桌教育适可而止 幼儿的饮食认知应在生活中适时适度积累。进餐过程是饮食营养教育的良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所以,家长或教师在幼儿进餐时适时说的简短科学的话语,都将帮助幼儿积累知识,增进认知。但进餐过程应当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在这一点上幼儿园老师把握得更好些,而有的家长会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孩子,家长的唠叨极易转移孩子进餐的注意力。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笔者观察发现,幼儿进餐不专心时家长的干预很多,而幼儿专心进餐时家长竟然也会主动抛出无关话题即“没话找话”,而孩子往往被家长的话题过度地吸引以致直接打断进餐,这时家长常常又会批评孩子。有的家长尚未意识到有时孩子“不好好吃饭”,其实根源在于家长自身。因此,餐桌上成人应当着眼于当前食物的色香味,启发引导幼儿学习体验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增进亲近感和愉悦感。

链接

孩子的健康饮食法则

儿时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美国两大权威育儿网站“儿童健康”网和“网络医学博士”网为孩子制定健康饮食法则。

父母控制第一道防线。在采购食物时,父母就要注意,家中只储备健康食品。父母还要让孩子了解不同类型的健康食材以及它们的营养和作用,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如何作出健康的选择。

别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家长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要让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吃什么、吃多少。只要保证选择范围内的都是健康的食材,就能让孩子吃得健康又快乐。

别催孩子都吃光。孩子自身能够感知到是否吃饱,而别人的催促,常令他们身不由己,吃过多的食物。因此,一次别给孩子盛太多食物,如果孩子饱了就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创造良好的用餐气氛。很多家长把吃饭的时间当成管教孩子的时机,这样只会让孩子吃饭过快,尽早离桌。而愉快的谈话和分享有趣的经历,则会让孩子吃得好,身心都健康。

婴儿期开始预防挑食。孩子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挑食的倾向,因此,从吃辅食开始,父母就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有益的、类型丰富的食材。为了让他们接受新的食物,父母可以在不同情景下多次尝试,但不要强迫孩子吃,要从试吃开始。

提供新鲜用餐体验。如果孩子想吃洋快餐,不妨分散他的注意力,为他提供更加丰富而有趣的用餐体验,去品尝风味不同、更加健康的菜肴。这样,在孩子心中,不健康食物的吸引力就会慢慢减弱。

别把饮食当奖惩。惩罚孩子不能以不让吃饭为方法。如果犯了错会吃不到饭,孩子就会担心挨饿,找到机会就猛吃。此外,用平时不能吃的东西当作奖励,如冰淇淋、蛋糕等,他们会以为这些食品比其他食物更珍贵,就会在无形中降低了健康食材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以身作则最重要。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生活习惯,家长的巨大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孩子也会因此放松饮食的标准。因此,要想孩子过得健康,父母先得让自己吃得健康。

儿童性早熟与哪些食品有关系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年龄也越来越提前,已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除了电视剧、电影中儿童不宜的视觉刺激,还有不当的饮食习惯。父母在有意识地切断视听传播途径外,更要注意后者,让孩子远离可导致性早熟的食品,

首先是油炸类食品,特别是炸鸡、炸暮条和炸薯片,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同时,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另外,对成人来说大补的东西: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导致孩子性早熟。

市场上出售的家禽,部分是用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因此,吃鸡、鸭、鹅的颈部,易致性早熟。

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几乎都是在促熟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食用。

某些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可使孩子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其骨龄已达8-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常吃杂粮,切记勿给孩子乱补!

吃早餐的孩子智商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的学者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几乎每天都吃早餐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得分会明显偏高。

研究人员从中国选取了1269名6岁左右的儿童,之所以选择中国儿童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中国人高度重视早餐的营养价值。

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吃或总是吃早餐的孩子其智商得分会比不经常吃早餐的孩子高出4.6分。从智商测验的两个分项来看,不吃早餐的孩子在文字测验中的得分会低5.58分,在操作测验中的得分会低2.5分。即使在调整了其他影响智商的因素(如家庭的收入状况和学校教育)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研究人员认为,童年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对儿童近期和远期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吃早餐的好习惯也不例外,而不吃早餐与很多不健康的行为有关联,如吸烟、酗酒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6岁是儿童认知功能快速发育的阶段。早餐的营养价值对其大脑功能的正常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早餐中获取充足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商水平,避免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有利于孩子成年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提高对职业的满意度。因此,儿童坚持吃有营养的早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功效。

研究者还指出,父母在孩子进餐的时候适时与他们进行讨论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功能发育,因为儿童在餐桌上与父母进行交流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获得一些常识,这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商。

猜你喜欢
成人饮食食物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成人不自在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Un rite de passage
食物也疯狂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