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严密 气势纵横

2013-04-29 00:44李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9期
关键词:溪山瀑布山水画

李晖

明代中期及以后,文人画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流派风起云涌,官方的“院派”之外,以戴进为创始人的“浙派”,以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以沈周为领军人物的“吴门派”等等,各派之间各显神通,争奇斗艳。而影响最大且又最为深远的,当属“吴门派”。“吴门派”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为宗,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创新,因而繁衍出“吴门派”中的不少支派,以致各种面貌名家四出。师法“吴门派”首任掌门人沈周的众多画家,更是在师法中另辟蹊径,以各自不同的特色作品展现于画坛。明代中期的谢时臣,就是这样的一位特色画家人物。

谢时臣,字思忠,号樗仙,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卒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一生经历了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三朝的完整岁月,享年80岁。谢时臣勤学苦读,工书善画,但一生不仕,终身布衣,长年过着隐居于山野、自耕自食的清贫生活,正史上均无他的经略。书法上,他善隶、行两种书体;绘画上,专长山水画,尤擅大幅之作。构图上注重雄伟严密,力求气势纵横的强大力度。画史上称其师法“元四家”中的梅道人吴镇,实践中则兼学石田翁沈周和静庵戴进,故杨仁恺在《中国书画》论及谢时臣说:“从作品看,其画风近于戴进和吴派的沈周之间。”有所变化,以成就了自己的画作面貌。下面,我们就对谢时臣三幅珍稀山水画作予以欣赏,从中揣摩、寻味他精妙的艺术造诣以及“自己面貌”的画风与技巧。

《溪山览胜图》,纸本,墨笔山水画,纵59厘米,横31.6厘米。整个画面展现的是峰峦层叠,林草丰茂,房舍散落,泉水延汇成溪,桥梁多出横跨,山径蛇形曲折,溪山之中,人群疏简雅逸,神情悠然自得。构图严谨,密而不塞,杂而不乱,景物各得其所,有条有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近景,一座由诸根木柱扎根于水底支撑起的长长板桥,横连着溪水的两岸,桥上,一持杖老人,边行边观览着溪山的风景,走向溪水的左岸。右岸的一株斜松之下,两位肩挑柴草的年轻人在赏景、聊天,显得悠然雅致。板桥上,也可见到两人,在凝神注目地观赏着青翠的山林和似锦的繁花,大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对青山碧水风光予以评说的雅逸情韵,真可谓是风光醉人也。中景,一草屋顶、木板门的房舍内,有两位老者相对而坐,似在交流览胜的心得,同样是神韵有加的意境。远景,主峰突起,直挺天庭,给人以雄峭之美、豪迈之气。各峰之间,也是有不同建筑形式的房舍疏落。曲折的山径之上,有人在骑马向高处行进,仿佛在与山中朋友相会,肩担礼品的侍者紧紧跟随,山居人家特遣家人前来相迎,为客人引路。山岭稍平之地,茅草顶的四角亭,亭中已有两人隔案相坐,好像在观景交流,更像在等候山径行走中的客人一起来饮宴、览胜。整个画面舒展着溪与山的春天美好景色,以及各种人等的不同的方式与行为。“胜景”与“览胜”有机地融会,共同组建了此生动多彩、妙趣横生的《溪山览胜图》。

画面左上角,有画家的篆体书写的款署:“正德丁丑年,时臣仿黄叔明笔法写此。”下钤“谢时臣印”白文印。“正德丁丑年”,乃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由此可知,这幅意蕴厚重的山水画,是谢时臣三十岁时的作品。一个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竟能绘出此构图严密、气势不凡的巨幅山水,足以看出谢时臣年轻时期的绘画艺术造诣,即具有丰厚的底蕴。“仿黄叔明笔法”六字,则引起观赏者琢磨。因为明代中期以前历代绘画界,均无姓“黄”而字或号为“叔明”的画家。猜测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此为二人,“黄”是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叔明”则是同属元四家之列的王蒙。在山水画“笔法”上,画史称黄公望是“峰峦泻雪,草木华滋”,说王蒙“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布局充满,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表现出山水的蓊郁、华滋”。细观此画,内中涵有黄王两家的特色。另一种看法是“黄叔明”即“王叔明”一人。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苏州和上海历史上的方言、口音一直是“黄”“王”不分,“黄”“王”同音,因而造成了年轻画家的笔误。曾寓居沪地十多年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现实,此画当时仿王蒙的笔法之作无疑。

《草堂清赏图》,绢本,设色,纵114厘米,横59.5厘米,面积约是《溪山揽胜图》的两倍。远景,群峦叠起,直刺云天,悬崖如削,雄峭劲健;中景,巨松挺拔,烟云似海,民舍散落,山径深远,显得意境韵味深远;近岭之上,青松展翠,山花似锦,房舍隐现,草堂明晰。显得空旷的草堂之中,两人席地相对而坐,赏景之中,互相交流。位于右方之人,坐姿前倾,仿佛在聆听对方的赏景之高见,给人以幽雅自得、清逸无穷之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协调,正是明朝中期社会安定政治环境的寓意和艺术折射。

画面左下角,有画家行体所书画题“草堂清赏”,落款“吴门谢时臣写”,下钤“谢时臣印”。吴门是谢时臣故乡吴县历史上的别称。虽未标出作此画的具体年份,但从笔墨技巧与画面篇幅来看,可揣摩出此画当是谢时臣中年或之后的作品。画面的右下角,钤有多方鉴藏印。

此幅珍品山水画的传世历程中,最后的私人收藏者是孙大光。孙大光先生名世蔚,号四味,斋号四味书屋,安徽寿县人,十六岁即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相继为国家交通部、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其博识文史,酷爱收藏,为国家当代和后世收藏了不少珍贵文物。出于对家乡的热爱,1987年将其珍藏的各类文物一并捐赠给原安徽省博物馆,此《草堂清赏图》在捐赠之列。

《匡庐瀑布图》,纸本,笔墨巨幅山水,纵288.2厘米,横101厘米,画面之大,远远超过《溪山揽胜图》与《草堂清赏图》。峰峦叠翠,升腾入云,林木广植,郁郁葱葱;山径盘旋,层递入云;民居散落,寺宇壮观;山峦之外,江天浩渺,数帆竞渡,飞驰而来;瀑布天降,直下峰底。瀑布居画面的中心,说明它占据着此画的核心地位。动荡的风云,浩瀚的瀑布气势,不得不让人想到唐代谪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首诗,不能不让人咏起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绝句来。天赐的雄宏壮景与谪仙的千古绝唱,共同构筑起“匡庐瀑布”无与伦比的壮观景色,成为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等的观景理想之地。君不见画中山腰中上处有座尖顶宽阔的亭阁,内有二人在全神贯注地欣赏“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象,大抵这座距瀑布不远的建筑物,是观瀑布的理想之地,吸引着观赏者们前来。从山底开始,曲曲折折的山道上,在不同的路段,都有人往上攀登着。可见到的行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既有仆人挑着行李、酒食侍奉着的富贵之人,也有隐居山野的布衣文人,更有奔驰山中的打柴樵夫。他们前进的目标,大致都是在寻觅观瀑的最佳处。可以想象得出,那些江上的飞舟,也是在驶向匡庐,前来共赏“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情韵!从亭阁内、山径中及江中飞舟的各种行为中,大可想象出匡庐瀑布这一自然景观的巨大召唤力、吸引力、感染力,体悟出各色人等对大自然风景的眷恋。“帝遣银河一派垂”的自然境界,有着无垠的艺术魅力。美亦哉!

画面的左上角,有画家以隶体所书的自写画题“匡庐瀑布”,下署“谢时臣写”,钤“谢氏思忠”“姑苏台下逸人”两印。“姑苏。”,苏州的别称,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吴县有姑苏山(又名姑余山、姑胥山、胥台山),山上有春秋时吴国所筑之台,故名之日姑苏台。谢时臣用此印,大有标示出自己的家乡故里和隐居身份的意味。此画现为安徽博物院所藏。

纵览上述三画,足可从画中看出繁而不乱、繁而不臃、密而不塞的高超技巧,体现出纵横不凡的气势,这正是谢时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特征。画家一生的遗世作品,可见到的极少,赏之此三巨幅山水之作,实属不易也。这些画作反映的内容,可视作他本人隐居生活雅逸情韵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溪山瀑布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溪山春韵图》
瀑布之下
《溪山清远》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溪山春融图
瀑布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