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平 李书芳
点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它像夏日的绿荫,秋日的硕果,冬日的暖阳,令人感到无比温馨。
选文1
喜欢苏东坡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却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像苏东坡这种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且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元弼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选自《散文》2010年第6期,有删改)
对比欣赏
回望历史,无数英雄人物用他们的赤子之心呵护了人民,捍卫了国家。苏东坡和郑成功都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满怀激情地对文中的主人公苏东坡和郑成功进行了赞美,读起来令人动容。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们,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在这些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奋然前行吧!但两篇文章也有不同之处。
思想内容上,《喜欢苏东坡》一文中少了些关于苏东坡先生历经坎坷的沉重,更多的是作者真诚的喜欢和热情的赞颂。文章开头,作者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紧接着,作者从苏东坡的诗文成就和人格魅力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详细说明喜欢的理由;最后一个自然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仔细琢磨才发现与前文浑然一体,一方面“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既点了题又照应了开头。同时写自己愿意嫁给苏东坡,是从侧面衬托苏东坡才华横溢、性格可爱、人品完美,表达更平易也更真诚。《悲壮的超越》一文,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浓郁悲壮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文章主要叙述了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毅然决然地实施了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他的这一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的标记。
语言上,《喜欢苏东坡》一文的语言凝练,生动。全文比喻、排比、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如行云流水,颇具气势;《悲壮的超越》一文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也可圈可点。
写作手法上,《喜欢苏东坡》一文采用对比的手法,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悲壮的超越》一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郑成功的钦佩。
点击
“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人生道路漫长而多彩,我们应该在阳光下学会欢笑,在风雨中学会坚强!
选文2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榷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避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刷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选自《美文》2009年第9期)
美文连连播
宁静人生
□杨协亮
宁静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隽永;宁静是一首山水诗,空灵而清新;宁静是蒙娜丽莎恬适的微笑,令人心驰神往……置身于当今喧嚣的生活、纷杂的世界,为摆脱人生的苦恼和忧烦,不知多少人苦苦寻求一份心灵上的宁静,却往往不可得。
然而,也并非宁静不可得。一个人只要有过内心生活的愿望,养成多关注内心世界的习惯,不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那么,他就能步入精神世界的净地,就能超脱地看待一切纷纷扰扰,心平气和地享受人生。
宁静源于内心,同样,宁静的敌人也来自内心。因此,要保卫洁净的精神家园不受侵袭,必须打败四大敌人——妒忌、功利、贪婪和野心。妒忌是毒蛇,使人恶念丛生、心智疲惫;功利心强者则时时计较个人得失,羁绊于一分一厘而无法超脱;贪婪之心源于欲望,终日被搅得心神不宁、躁动不已;野心大者,处处不满自己,只惦记着如何将不可得之物据为己有。敌人十分强大,装备精良,且往往结成联盟,故初闯荡生活者往往无法找到克敌制胜之道,且多会沦为阶下囚,任其摆布、处置。只有当一个人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逐渐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确定了自己的心灵追求,才能战而胜之、攻而克之,宁静以致远。
宁静,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万种风情,尽在其中;宁静人生是一条山间小路,逶迤于芳草、绿树之间,滤去了尘埃、喧嚣,只有花香扑鼻、鸟语盈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美文点读:
这篇散文全文结构看似松散,实则严谨,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开篇用诗意的语言诠释“宁静”的含义,然后点出“宁静”的敌人——妒忌、功利、贪婪和野心,再结合人生体验,指出战胜敌人的方法和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战斗”后的宁静之美呈现出来,前后对照,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