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油画是一种舶来的艺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家开始了学习西方油画技巧的自觉,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摸索借鉴阶段。随后,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更加自觉地将西方的油画技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不少的佳作。之后,董希文、陈丹青等艺术家,创造了比较成熟的中国油画技巧,中国的油画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的油画发展一开始是在借鉴的基础上,但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保持着继承和发展,中国的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油画在当代艺术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艺术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油画创作之中。我国的艺术大家刘海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洋油画相结合,创造出了色彩奔放,笔力厚重,霸气十足的艺术风格。他经常性的在空白之处写一首小诗,自主的将中华民族的特质以及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到油画的创作之中。林风眠同样将中国画的创作手法植入到油画创作中,使得他的油画具有了中国“画心”的艺术品质。吴冠中更是将中西方绘画的艺术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气势宏伟,空间感和层次感分明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老一辈中国油画的艺术家还是当代的艺术家,他们在创作中国油画的时候都有一种艺术的自觉,那就是将东西绘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中国油画的艺术特质。尤其是他们把对人文关怀的关注与理解倾注于油画创作之中,让中国当代的油画有了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然而这一切为我们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精神失意的时代之中,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多数艺术家都自觉地将个体的生态表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让中国当代的油画增加了人性的厚度。他们用自己的油画展现着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触及到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并且将油画的题材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此来高扬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无论是写实的作品还是一些风景油画,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代生活的一种关切和焦虑,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投射在人们生活之中的困惑和期待。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中,艺术家们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和环境变化的关注,以及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价值和生命的思考,其实是对人性本身追问的一种回归。
面对着当代语境下人文精神丧失的现状,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他们既不对当代的消费文化进行一味的否定,也不进行宣扬,而是用旁观的立场来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他们有的追求永恒,有的讴歌人性,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或表现焦虑和悲观的情绪,总之追求人文关怀是这一时期中国油画的一大突出的艺术特征。人物和风景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题材,艺术家们在这两种题材中都不同程度增加了人文的关注。
中国的社会转型,激荡着中国的大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那样质朴的生存状态让艺术家们回味并且大加赞美,他们企图利用中国大地上古老的农村生活去表达自己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高尚精神的遗失。20世纪80年代,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真实地塑造了一种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自然的、人性的美丽,他在浓郁的生活气息里加入了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感,让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吴冠中的《父亲》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感投射到了中国苦难中的人民大众。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之相适应地出现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油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画家王宏剑用人道主义的情感来重新审视乡土题材,执着的进行乡土油画的创作,固守着最后的精神家园。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了浓厚的作家悲悯情怀,他的作品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讯息:当乡土精神家园丧失之后,我们的精神将走向何处。这些艺术家在当代发生巨变的状态下,依然固守着乡村这片领地,其实是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对理想和信念的一种张扬。
这一时期的人物油画除了对农村生活的表现之外,有一些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到人与其他物品的关系上,企图通过人与物品之间的冷漠的关系,来表达当代人们现实生活中冷漠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张培力的《今晚没有爵士乐》中的萨克斯弥漫着一种金属的冷峻,让人们产生一种距离感,橡皮手套则给我们一种冷漠和死亡之感。耿建翌《等下的两个人》中描绘了两个冷冰冰的青年人,他们的梁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如死灰一般,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凉气。这其实表达了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阐述,社会的变化让世界变得冷漠起来。在社会的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同时,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刘小东,他从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出发,运用夸张、戏谑、荒诞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当代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儿子》《白胖子》《野火》等油画作品中,作者对真实的现实生活进行了如实的写照,并且也表达了对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一种追问。《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等作品真实的对人性进行了描写和表达,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是作者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关怀的具体表现。
风景油画在这一时期的人文内涵更是比较丰富。平和的阳光,苍茫的大地,高高的山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风景油画不变的主题。艺术家所创作的风景画有的呈现出一种古朴的诗意,有的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永恒感,但是无论怎样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情感观照。孙为民的《红山坡》《绿野》等作品,作者用色彩的比对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让欣赏者从中感受的生命的活力与张力,也让我们在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执着追求的同时,领略到了作者的人文立场。在80年代中后期,艺术家丁方的艺术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不再去关注风景本身的特点,而是寻求一种符号式的表现方式,从而更加挖掘油画背后的精神意义。在他的《城》一系列的作品当中,黄土高原已经不再是真实的黄土高原,它有时候是荒废的城堡,有时候是村落的组合,这时黄土高原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的符号。我们通过这些艺术符号,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北方大地上的精神。
90年代之后,中国城市建设大潮涌起,高楼大厦正吞噬着古朴的农村,乡村文明被城市文明所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景油画——城市边缘景观。徐晓燕是这种风景油画的代表,《开发》《草场地》《蝴蝶泉》等是这种风景画的代表作品。她用一种写实的手法表达着自己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在她的作品中,经常看到高高住宅和原野、桥梁和垃圾场的场面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中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矛盾的感觉。这是作者内心对现代化认识的一种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彷徨。
总之,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形式和艺术技巧是多种多样的,题材的选择空间也是很大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精神层面的挖掘和探索。中国当代的油画家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展现我们当代人的生存处境。他们对于人性的观照、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文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忧虑,都是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是一个艺术家人文情感的真实表达。
【龚晨,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