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田
盛夏时日,我们来到山西省省会太原,参加《搏击·武术科学》青年武术学者研修班,并共同庆祝《搏击·武术科学》创刊十年。十年来,《搏击·武术科学》陪伴我们成长,它带领我们走进学术的殿堂,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探求真知,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以饱满的学术热情,执着的学术精神为中华武术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在研修班中,《搏击·武术科学》邀请了众多知名的武术专家、学者与我们切磋与交流,其中,洪浩教授与乔凤杰教授的精彩讲座发人深省,意味无穷,两位学者开拓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立足现实,分析当今武术热点问题——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因受到西方体育与现代科技的双重影响,一直在探索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在本土化模式与西化模式的艰难选择中,我们听到了两个声音,洪浩教授对于武术现代化的追求,乔凤杰教授对于再造传统的呼唤,这形成了两条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道路。
一、武术现代化的追求
纵观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将1901年武举制的废除作为武术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中被迫进行的,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于是,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中西体育文化碰撞迫使武术在纷繁复杂的发展道路中选择竞技化,所以,人人能练,便于比赛就成为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马良邀集专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它打破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是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积极尝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武术竞赛规则》,它是仿照西方体操规则而制定的,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作为非奥运项目被保留下来,但是武术一直试图提高自身的地位,便以“入奥”为目标,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西化模式。洪浩教授指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继承武术的传统,我们追求的是武术的现代化,而不是武术的“西化”,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是一种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不少学者支持洪浩教授的观点。首先,传统武术现代化是外在冲击与内在诉求的必然选择,如王岗指出的,“由于西方强势体育的入侵,外来体育休闲文化的进入,新的体育项目的不断出现,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炼、健身项目的选择率在急剧下降。”(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欧阳友金提出“传统武术发展之路是自我发展的选择,我国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时期,传统武术所具备的农业文化的特征必然不适应工业文化发展的需求,必须运用工业文化所体现的体育价值观进行现代化改造,促使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欧阳友金,龙佩林,东西方文化的时间差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在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若坚持西化模式,即中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却用一个现代化标准评定,使得武术也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了。正如戴国斌所说,套用西方体育理念和技术的武术现代化潜伏着异化为“穿着唐装的体育”或“拿着刀枪剑棍的体操”。(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所以,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正如王岗教授的观点,“武术的真正继承和发展,重心仍在我们民族的本土,或者是在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不变前提下的武术的世界传播,远离西方竞技体育程式的武术发展,才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王岗,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
洪浩教授还提出,在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方式的现代化是武术现代化的核心,传统的师徒传承已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学校作为传承武术的主阵地,奏响了武术现代化传承的主旋律。近年来,学者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正如邱丕相提出的,“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是否可以将武术从学校的体育课中独立出来,作为每个学生必上的国学课程,这将十分有益于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由此可见,在当今多元文化激荡的年代,武术作为国粹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武术教育蓬勃发展,逐步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三大问题。《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以及段位制教程教学指导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现在正着手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即建立完善的武术师资培养体系,建立武术师资培养与中小学就业的通路,为中小学输送更多合格的武术教师。武术不仅需要通过中小学推广普及,还要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进一步深化武术教育,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郭玉成提出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即“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合二为一,并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教育,启迪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服务。”(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二、再造传统的呼唤
乔凤杰教授从形态上的武术套路和思想上的人格圣道两方面介绍武术的民族特征。他指出,传统武术在经历变革时,传统武术语言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见代武术习练者对武术思想的感悟。传统的武术家们采取道家的语言表述方法,强调整体的表述,并倾向于运用比喻的语言来表达,比如闭门推月,燕子抄水,饿虎扑食,这一个个形象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融入其中,让人反复琢磨,细细咀嚼,这种比喻的语言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武术动作中,还体现在武术的技战术思想中,如“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燎”,形象地表达出出手及回手的速度。形象生动的语言促使习武者在长期的磨练中理解武术的内在精华与深层含义,开拓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使得习武者的技术与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是,王见代的武术习练者因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学习西方看到即分解的思维,用西方的语言概括中国的武术,造成意识上的混乱,因此,他们把动作结构分解,将“燕子抄水”分解为“仆步穿掌”,将“饿虎扑食”分解为“弓步推掌”,虽然严谨具体,但是阻碍了习武者们对武术思想的正确理解与感悟。当然,传统的中国武术中也不乏有具体的、细致的语言表述,但是,那些用心良苦,寓意深刻的语言确实应当保留与传承。在中国武术的思想方面,强调儒家的圣贤之道,要求习武者在武术实践中遵循这个“道”,重视内功,崇尚内修,正如王岗提出的,武术界中有武以载道之说,中华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在谈到武术当今的发展时,乔凤杰教授指出,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变革,都要认清自己的传统,中华武术的当代发展,绝不是一个全盘西化或竞技化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再造传统的问题。再造传统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传统的模样。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功能,而且体现着宗教色彩与人文关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身体动作当中,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悟,通过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上升为一种东方特有的身体文化,最终达到练拳即练人,以拳养人,以拳化人的根本目的。”(王海,赵岷,李翠霞,媒介、话语和权力:对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思考)因此,使得数以万计的民间武术家不计名利地修炼,津津有味地咀嚼,它有着远大于竞技武术的魅力,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化运动项目。但是,不难发现,传统武术在当代逐渐形式化,丧失了厚重而悠久的文化内涵,仅仅成为了一种身体练习形式,在西方竞技体育大家庭中丢失了自己的特色,所以,要将形式化的传统武术重新植入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内涵中,把大众的武术还给大众。另一方面,还要大量引入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加大技术的科学研究,汲取西方科学可用的思想观念和运动技术,促进武术的现代化研究,让世界接纳传统武术。不仅如此,还要敞开心胸,放眼未来,积极宣扬具有时代性的人生智慧,包容和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国古人长期形成的文化,不能全盘拒绝传统,要遵循传统中的一般规则,在传统的基础上再造传统。有些学者支持乔凤杰教授的观点,马文国指出“在多元文化竞争的年代,建立和恢复民族文化的自信尤为重要,尽管在社会和文化的断裂带里,我们已经发现传统武术在风雨飘摇中徘徊和困惑,但是我们要让传统武术的真谛在回归中得到完整的保留。”(马文国,邱丕相,文化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在认识到传统武术和谐宽让、点到为止、舍己从人等独特优势后,他又提出“面对文化争夺的硝烟,我们要去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魅力。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性和足够的力量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武术建立起清晰而丰满的文化身份识别,让传统武术在文争夺中不再迷失自己固有的文化价值。”(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
三、结语
历史的车轮向前驶进,对于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的讨论仍在继续。传统武术的发展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停滞不前,一方面要具有民族文化的特性,确立文化身份,重铸文化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世界体育文化的共性,坚持现代化的道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再次祝福《搏击·武术科学》,祝福她越办越好,成为武术界学术期刊的引领者。同时感谢《搏击·武术科学》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倾听与争鸣中受益匪浅。下一个十年,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搏击·武术科学》,怀揣着武术人的梦想前行,也许十年后我们还在山脚仰望星空,但是我们应当坚信,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支持者在陪伴着我们,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不畏风雨,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