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人天下观

2013-04-29 05:17朱雪花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人文学政治

朱雪花

【摘 要】汉代赋文学作家作为汉代文学的集中代表,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个人以至于集体的对于眼中世界之所见所闻之描述和天下观的体现,具有一定的“超客观”、“超理性”等弊端,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当今政治等具有极高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汉大赋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说明汉代文人天下观的具体的表现,并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它的弊端,借以为当今文学提供一定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汉大赋;天下观

中国西汉时期在政治、经济出现了“大统一”的局面,文化上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曲调优美、高度修饰性的新文学,即汉赋。其中,汉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汉代自董仲舒提出要用《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统一全国,彼时,统治者的思想便是时代的主流思想,必然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及变化趋势有直接影响,汉大赋便是这样时代的产物。

一、汉代大一统文化的形成与文人天下观的相互影响

(一)汉大赋文学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汉大赋有其独特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汉武帝在继承汉兴七十年的基业,生活上荒淫奢侈。在他的支持下,建立了很多的宫阙苑囿,台榭观阁,种植多种多样的名花异果。这些都为汉赋创造了直接的对象。

此外,汉大赋借鉴了楚文学的传统,李德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汉文化即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i 同时,汉大赋也与纵横说辞、政论文风有密切关系。

(二)汉大赋文学作品中“天下”概念词的使用

在汉大赋作品中很容易看到“天下”、“四海”、“海内”、“四宇”等字眼,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与天下为更始……四海之内,靡不受获……天下大悦……”;枚乘的《七发》里:“今日天下安宁,四宇和平……”等等。余英时在《汉朝的对外关系》一文中阐述到:“汉代中国人有一种中国的世界秩序的清晰观念,这种观念是建立在内外之别基础上的。” ii 從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汉大赋文学作品中,“天下”、“四海”、“海内”、“四宇”等概述地域范围的词语大量甚至是“随意”使用的,在某种层面上,强化了这些作品创造者的天下观念。“天下”在秦汉统一之后,逐渐成为较为纯粹的政治概念,“海内”等更多的通过地理学角度上的意义,界分出了你我的异同。

(三)汉大赋中中国盛世之景的极力铺陈描写

汉大赋文本辞藻的使用,讲求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虚实相生、讲求大且全。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奠定了经学的大统一局面;开拓边疆领土等,大汉帝国的政治业绩功高盖世,辞赋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铺采摘文,极尽所能地描绘帝王统治之下的各种表现。大赋多用散笔来写,纵横捭阖,以体物为主,以大篇为要,大量描绘外界事物。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从天子出行列队的仪仗,到游猎的具体过程,皇帝三围的仁厚表现,再及白天游猎的情景和夜晚游猎的异同,在这种极度排比的空间铺叙之下,给读者带来极其强烈的感观冲击。刘勰认为大赋是“体国经野”,大赋表现了帝国的整个风貌,在“体国经野”基础上才能“义尚光大”iii。

(四)汉代大一统文化汉代文人天下观的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人多用“蛮夷戎狄”来指称与中国接触的外族人群,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由中国和四夷组成的。例如,在汉代的文献记载中,参加各种隆重盛大的典礼仪式时,参加的人员中总有一部分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来朝贡的“蛮貊胡羌”。这反应出至少在汉代时期,中国人普遍自信华夏文明比四夷优越,是四方蛮夷羡慕并应努力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圣明君主有责任浸润四夷,这跟“王天下”的政治驱动力相辅相成。邢义田在其著作《天下一家》中认为:“各种意义上的‘大统一虽然只是理想,但对现实的政策实际上曾发生或大或小的作用。”

二、文化政治方向下的汉大赋反思

(一) 汉大赋内容形式及其效果的反思

汉大赋容易让读者感到过犹不及的冗长拖沓之感;同时,汉大赋多着眼于盛典礼仪、狩猎游园等带有政治导向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中的政治利益等含义或明或暗,夹揉其中。

此外,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确立了汉赋的讽谏传统。然而,大赋作家中,虽然确实存在不少“以赋表意”的精品之笔,但是这些且赋且政的作家,忠贞之言与忧国之思触发的挽救方法欠妥。在西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达到了顶峰,君王们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期待种种宣泄。在这样的情况下,辞赋家们便随风而至进入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极尽才华展现大汉帝国的地广物丰,盛情地歌颂宣扬皇权政治的丰功伟绩。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言过其实,我们不否认优秀的汉大赋作品中的确实倾注了这些大赋作家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但比较起鸿篇巨制般的对盛世的侧面讴歌颂扬,美刺等讽谏艺术表述比较而言过于微小,这也反面解释了为什么绮丽壮美的大赋在当时依然受到了君主士人等自上而下的欢迎。

(二) 汉大赋作家主体意识和社会身份意识

余英时认为,“士”兼有“俳优”与“修身”两种性质,在大一统趋势的背景之下,“士”因心中之“道”而“赋”,但是,政治大统一在本质上是一种专制制度,他与文人所应当追求的个体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互为矛盾的。因此,赋家个人的主体意识的缺乏,旨在以“赋”取悦迎合帝王“虚荣心”之需,便使得赋的诤谏讽刺之用便大打折扣了。例如司马相如呈献《天子游猎赋》,名为讽喻,实际上通过赋中不吝辞色的铺张夸饰,壮大了汉天子的声威和气势,汉武帝读罢,封他为郎。

三、汉大赋对当今社会政治等的启示

文人的政治观点,多具体地体现在其作品之中。汉大赋作家多体现了汉代文学的方向,其作品中传达出的内容和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这些作家个人甚至于集体上一定的对于天下观认识和理解。文人笔中对于大汉天下的“超客观”描写,“超理性”奉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赋文学自身的繁荣发展,错误导向了统治者对于时事政治的过分乐观判断,于国于民弊大于利。当今社会之下的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力求从文学中归纳总结出部分世人的天下观及政治心态,在具体实际的政治及其他环节的操作中,既不忧惧于可能存在的政治危机,更不沉湎于过度的浮夸无谓的自我吹捧之中难以自拔。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14.

[2](英)崔瑞德.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刘慧晏.汉赋文学特质简论[J].文史哲,2010(2):92-100.

[4]何晓云.追溯两汉“辞赋”并称说得文化渊源[J].北方文学,2012(1):140-141.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文人文学政治
我们需要文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