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控复合属性储层描述技术应用

2013-04-29 17:04樊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年9期

樊明

【摘要】沾化凹陷垦西油田南部馆陶组岩性油藏勘探取得进展,已有多口井见到油气显示,但是本区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描述方法单一。本次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用层序约束地震复合属性的方法,多种方法综合描述,明确各期次河道的切割关系及相互间的连通性,通过微构造与砂体匹配,将垦西油田南部馆上段河道砂体分类,使得井位部署方案更加优化,新部署井位均见油气,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河道砂体 层序约束下地震复合属性 微构造描述

1 前言

垦西断裂构造带位于沾化凹陷西南部,因其有利的构造位置及广泛发育的河道砂体,而成为来自渤南洼陷与孤南洼陷双向油源的有利聚集区,区内具有多套含油层系。垦西油田南部主力油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发育受河道砂体展布形态及构造因素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其中孤南218井馆上段1426.5~1430.0m井段试油,日产油7.04m3,孤南219馆上段1467.4~1471.6m试油,日产油10.51 m3。这些都充分说明垦西油田南部上第三系岩性油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垦西油田南部馆陶组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河流相砂体广泛分布,岩性为粉细砂岩和泥岩。整体馆陶组地层为粒序逐渐变细的正韵率特征,下部以砂岩为主,砂包泥特征,上部以泥岩为主,泥包砂特征,而中部为砂泥互层,砂体之间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大。馆陶组地层的这一结构特征,使该套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油藏分布上,垦西油田南部馆陶组成藏受到区域构造和局部岩性的双重控制。由于区域上受到垦西断裂等控藏断裂的影响,渤南洼陷的油气通过深大断层运移至馆陶组,同时由于曲流河的河道不固定,变化性强,多种沉积微相交叠分布,纵向上砂泥互层的岩性组合无明显规律,给砂体描述带来困难,而独立的岩性油藏受控于自身的岩性尖灭,每一个砂体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横向上单个油藏规模小,但数量多、分布广,也给砂体描述带来困难。

综合来看局部微构造控制成藏,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含油气丰度[1]。因此,微构造研究和有效储层预测特别是油层段的预测,是提高勘探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2 微构造研究

在前期区域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已钻井分析和井震结合,以地层精细对比为手段进行局部构造的精细研究。

2.1 合成记录标定

合成记录标定能精确地标定地下某一界面的反射,进而确定地层层位,而连井的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是地层对比的基础。对本区主要油层段,特别是馆上段岩电性特征也做了研究分析,作为标定和对比的基础。

本区馆上段地层埋深在1500米以下,压实作用弱,泥岩固结度低,砂岩疏松,统计砂岩密度2.1(103kg/m3)左右、层速度2200(m/s)左右,泥岩密度2.3(103kg/m3)左右、层速度2600(m/s)左右。因此,砂岩与泥岩间的反射系数为0.1,大于不同泥岩间和不同砂岩间的反射系数。在上部为泥岩的条件下,砂岩顶的地震反射界面具有强的负极性反射特征,同时其振幅也较强,可作为标定的依据。

2.2 地层对比

在地震解释砂层组界限的控制下,考虑砂体的纵横向变化,以稳定的岩电性特征为依据,通过对比砂体厚度的分布、平面变化、隔层的变化等,逐层对比,由大到小划分地层界限。

2.3 资料提频处理

由于本区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就给解释方案造成多解性:首先地震与地质不能一一对应,地质上低部位含油,高部位含水,地震上却是一套连续的同向轴,两套砂体分不开;其次,在地震基本亚平行结构地层中,地震轴有时与上下地层斜交,容易造成穿时现象。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提频处理,使资料分辨率频率提高,相应的波组特征明显改善。

2.4 微构造解释

构造成图方面,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系列:

(1)利用极性反转、水平切片、相干切片、瞬时相位等对小断层识别解释;

(2)采用加密解释测网、小等值线间距成图等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微幅构造;

(3)采用断面闭合法,验证解释断裂系统的合理性。

通过微构造研究,精细解释了T0、T1、T1等标准层及Ng3、Ng4、Ng5砂组的构造形态,保留了大量微幅构造,为后续圈闭评价打下基础。3 储层精细描述

3.1 直接追踪

上第三系储层描述的核心是砂体的识别,而本区砂岩顶具有低频率、强振幅的特征,因此地震上通常描强轴来追踪砂体,而平面上利用各种属性切片也能宏观识别。3.2 各类切片

因为上第三系地层较为宽缓,水平切片、沿层切片能较好地反映岩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从而识别主河道,但是对于各种分支河道、河漫滩等细小河道识别不是很理想。3.3 分频扫描

分频扫描是利用不同厚度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谐振频率的特点,当频率与之对应时,能较好的屏蔽别的信息,直观的识别地质体。地质体厚度由大到小对应的谐振频率由低到高,较低谐振频率的数据切片反映的是地质体较厚的部分,较高谐振频率的数据切片反映的是地质体较薄的部分,通常利用低频信息观察主河道形态、高频信息观察细、窄、河道,识别分支河道和边缘亚相等[2]。

其实用直接地震轴上追砂体的方法还是利用属性的方法识别都各有利弊:直接追踪方法虽然直观,却不可避免的在追踪过程中又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1)受厚度和岩性变化的影响,追踪时易产生误判、漏判。

(2)砂体数量多,追砂体时一一起名,相互间管理困难,容易造成混乱。而后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图像的动态浏览,成果图为动态图片,地质体的坐标位置不直观,具体位置还是需要重新解释来刻画,这就这些都制约了河流相砂体的精确描述,如何找到一种既直观又高效的砂体识别方法呢?

4 层控复合属性储层描述4.1 层序控制储层描述的提出

别,能更客观地反映目的层地质体的特征[3]。

层控复合属性的核心是层控,前提是经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各个砂组间层面的解释是等时的。应用层控复合属性的方法,理论上不论两个层层段之间内有多少个砂体,起一个名字就可以管理,相应的地震属性参数也是一致的,如果采用统一的属性判识标准,描述的结果将更具有可比性。

4.2 层序控制储层的地质意义

从沉积角度看,剧烈变化的河道沉积的砂岩厚度小,与漫滩沉积的泥岩形成岩石组合不固定,由此,其地震反射特征也不固定。特别是砂岩厚度小于调谐厚度时,形成地质体的纵向不可分辨,从而造成常规手段无法识别,而层序控制储层描述方法则利用横向可分辨性,实现砂体的空间识别。虽然砂岩厚度小于调谐厚度不能分辨,但砂岩体的横向的长度远大于地震波长,在横向上具有可分辨性,可应用其复合效应识别砂体。

5 砂体分类标准

从垦西南部馆上段各个砂组储层预测结果看,从Ng1+2砂组直到Ng6砂组,逐渐由网状河沉积过渡到曲流河沉积。Ng1+2、Ng3、Ng4砂组主河道走向为北西走向,呈“绳子”连片分布;Ng4、Ng5、Ng6砂体较发育,呈“树叶”连片分布。

通过标准层间——砂组间——油层间(小层间)的时窗细化,可以将同一层段砂体准确的预测出来,但是由于本区油气成藏规律不明,如何筛选合适的砂体进行部署,迫切需要一个分类标准。

本次以垦西油田南部为例,结合储层分布特点与微构造特征,将砂体最有可能含油的部分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找出,进行部署:复合属性高值(A/F值>180)、倾角较缓(坡度<3。)、有一定圈闭幅度(圈闭幅度>15m)。

通过与本区19口实钻井进行符合,油层预测准确率92%。

图2 垦西油田南部Ng4砂组有效油层预测图

图2在图1对有效储层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有效油层预测,共预测含油展布面积10.0Km2,若单储取20,最小油层厚度取5m,可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000万吨

6 应用效果

在垦西南部地区,通过精细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描述对河流相砂体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精细构造解释应用使得本区微幅构造形态清楚;精细储层描述刻画岩性体,提高各类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精度;量化的砂体分类避免了盲目的打井,提高了部署的科学性合理性。2011年至今,在垦西油田南部地区共建议井位6口,采纳4口,实施的3口井位全部获得工业油流,创造巨大勘探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丕龙,张善文,曲寿利,等.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87-107

[2] 于建国,林春明,王金铎,等.曲流河沉积亚相的地震识别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5):547-551

[3] 徐梅,谭明友,张明振,等.垦东滩海上第三系油藏地震描述技术[J].石油物探,2007,46(6):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