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微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全面整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指导模式,构建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6~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确定小组学习目标,选聘导师强化监控和指导,通过组内同伴互助、组间公平竞争的方式,形成小组规范(公约),通过导师定期评价和针对性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实现个人与小组共同进步的学生学习成长模式,可概括为:异质分组、导师监控、互助竞争、评价指导、共同进步。
一、构建成功学习小组过程中的指导原则
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活动单元是合作学习小组,构建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关键。成功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发展都经过以下阶段,见图1。
每一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解决的困难不同,导师指导的原则也不同。
1.构建学习小组过程的原则
构建学习小组过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见表1)。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思维,按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把班级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模式。让组员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2)控制规模、有效监控的原则。班级内小组数量决定了教师与小组的交互频率,小组规模越小意味着小组数越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监控小组活动越困难,教师和小组的交互活动次数相应减少。现行的一个行政班规模约50人,以6~8人构建一个学习小组较为适宜。
(3)优先培养领袖的原则。在形成小组活动规范的过程中,小组长是一组之魂。导师要注重发现具有“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等领导力的学生。要定期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依情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高效课堂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优势。
2.规范小组活动过程的原则
小组活动的规范化是小组走向高效的标志。规范的创造源于小组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规范的形成让小组成员提升自律意识,自觉用大家认可的方式进行活动;规范的行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促进了班集体的合作—竞争氛围。一般情况下,小组活动分为两类,即组内活动和组间活动。活动类型和目标不同,活动规范的原则也不同。
(1)组内活动规范以鼓励全员参与为原则。小组在经过讨论后,形成小组领袖、小组公约(规范)。组内活动规范在注重鼓励全体成员参与为大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活动过程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优先培养合作习惯的原则。为鼓励全体成员参与,要求组员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合理分工消灭缄默的原则。班级中总有一批消极不参与的学生,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对该类学生的分工,让他们有明确可操作性的任务,减少被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减少缄默成员。
指导活动以促进反思为原则。有感悟才有改变,导师对小组既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在指导中要适时适度,以促进学生反思。一方面引导小组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找出不足。另一方面组织讨论下阶段努力方向,落点在制订行动计划以发展自我。
(2)组间活动规范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为原则。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考,“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通过训练使小组成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校“一堂一案、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由“学生预习—小组交流—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巩固检测—学生小结”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见图2),把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了自主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多重丰收。
3.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发展,只强调小组目标达成而忽视个人目标达成不是共同发展,只强调发展个人目标而不顾小组目标也不是共同发展。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点不同;不同小组成员,发展的空间不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项原则。
(1)分阶段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小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小组形成初期注重共同任务的完成,各显其能,发挥特长,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全员合力提升小组水平;在小组发展中后期就要注重个人的成长,提升个人素质,让个人成长与小组成长同步。
(2)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对小组成员的发展目标要分层,擅长的能力方向要成为个性特长发展的方向,较弱的能力方向要逐渐向平均水平看齐,完成“均衡+个性特长”的发展目标。
二、提升导师指导学习小组实效的原则
1.控制导师负担的原则
教师的负担作为一项隐性指标与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相关,若导师负担过重必然导致指导效率低下,甚至导致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合理控制导师的工作负担是提高指导活动效果的关键。
2.整体科学规划的原则
在不同的年级和小组发展的不同阶段,导师指导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整体规划三年不同阶段的指导方向。详见表2。
3.适时介入指导的原则
导师对小组活动指导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每一位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因此导师在小组活动中要注意把握时机,采用合适的手段,适时介入指导。
(1)在组员迷失目标时,构建共同目标。一方面,若对学习小组放任不管,组员只关注自己的个人目标,则容易脱离共同目标,易产生小组负引力,把个人努力化解于无形。另一方面,若对学生放任,学生可能取得一点成绩就易产生层次浅薄的满足感,驻足不前,无法稳步发展。因此导师要不断地强化小组的共同目标,让学生理清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的关系,让小组围绕着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2)在小组处于僵局时,转换角度思考。小组合作过程中以“追求均衡”为目标时,学生总爱抓最差的一科进行补差,由于长期积弱往往这种突破一科的效果不明显,易陷入僵局。相反在弱势学科中与目标差距不大的学科反而容易突破,所以处于僵局时,导师要提醒小组成员转换思考角度,以“多一科上线”的原则发展弱势学科是一种新的转换角度的尝试,有利于突破僵局,实现学生追求均衡的目标。
(3)在小组遭遇挫折时,鼓励注入动力。在学习中并非所有小组都愿接受导师设定的目标,也并非所有小组的成员都乐意接受分配帮扶的任务。在学习小组每月一次的团队指导中,有组员会对他们的目标没有信心。学习小组总会有些挫折,学习成就方面总是有进有退,在小组和组员遭遇挫折時,导师的鼓励和情感支持能给他们注入信心。
(4)在小组成功进步时,反思提升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在每月一次的团队指导时,当小组和成员在合作能力和学业上取得进步时,导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哪些原因让他们进步了,通过自评和他评,确定哪些方面是高效的,哪些方面是低效的。保持高效活动方式、解决低效问题,让小组活动从高效走向优质。
4.指导灵活多元评价的原则
导师的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指明方向,但考虑到导师的精力和学生的时间因素,过于频繁易导致师生产生厌倦心理,过于稀疏又容易导致问题积累得不到解决。因此,一方面导师要加强学习,提升指导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灵活地选择指导方式。
指导形式按指导对象分有个别指导和小组指导。就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同,每月一次的集中指导和平时的个别指导相结合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按形式分有交流分享、点评引领、反思不足、讨论方向、个性解决方案等多种指导形式。导师应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灵活选取合适的形式。
导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导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考虑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构建小组评价体系还要注重以下两项原则。
(1)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为了个人和小组的共同发展,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评价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体现集体对个人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要体现个人对集体的贡献。
(2)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管理和德育管理模式,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必然要遵循教育原则,形成科学的活动规则。让每一位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下,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人人感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真正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广东 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