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400效应:外显记忆测量中的概念启动加工

2013-04-29 00:44:03郭春彦高传吉李兵兵
心理科学进展 2013年9期

郭春彦 高传吉 李兵兵

摘要: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研究是近年来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焦点领域之一。双加工理论支持者认为额区300-500ms(FN400)新旧效应指示熟悉性。单加工理论支持者认为,双加工理论支持者在得出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结论时,没有考虑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启动对外显记忆的污染。通过一系列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研究,Paller等人证明了FN400效应指示的是概念启动而不是熟悉性,并且,熟悉性由顶区500-800ms(LPC)新旧效应来指示。目前,关于FN400效应反映了何种记忆加工仍然存在争议,未来研究需要探索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新方法,并进一步考察流畅性对熟悉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关键词:熟悉性:概念启动;FN400效应

分类号:B842

1 引言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记忆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行为实验、神经成像以及神经生理学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支持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互独立的证据。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分离,在某些条件下两种记忆可能会相互作用。因此,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分离,成为近年来记忆研究的热点之一。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研究则成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机制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是内隐记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对概念信息的重复加工产生的反应的易化。通常表现为再次接触某个项目或接触与之前加工的项目存在概念联系的项目时,反应时的缩短或者准确率的提高。熟悉性(familiarity)是外显记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没有任何细节信息提取的情况下,对先前发生过的事件的再认。熟悉性可以在缺乏来源信息的条件下产生‘知道的感觉(Paller,Voss,&Boehm,2007)。

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的支持者认为,额区300-500ms(FN400)的新旧效应反映了熟悉性加工。这一结论曾得到众多研究者的支持,但Paller等(2007)认为,双加工理论在得出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结论时没有考虑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启动对外显记忆测量可能产生的污染(contamination)。他们认为FN400效应反映的是外显记忆测量中与熟悉性加工同时出现的概念启动加工,而不是熟悉性加工。Paller领导的研究团队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借助于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研究设计,在实验中考察FN400效应与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关系,从而探讨FN400效应反映的是何种记忆加工。他們的研究警示我们,在考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关的神经生理活动时,记忆测量和记忆加工具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内涵,有效的对两者进行区分,可以避免记忆加工对记忆测量的污染。有价值和可信的研究结论是,综合被试的行为数据、主观感受和相关的神经活动,来考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加工的神经机制(Voss,Lucas,&Paller,2012)。

2 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双加工理论的实验证据

再认的双加工模型认为,再认包含了两种加工:回想(recollection)和熟悉性(Mandler,1980)。回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需要意识努力的过程,它既有对项目信息的提取,又有对情景信息的提取。而熟悉性是一个快速的、相对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它仅有对项目信息的提取,而没有对情景信息的提取(Yonelinas,2002)。双加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回想由顶区500-800ms(LPC)的新旧效应指示(即,在此时间窗口,旧项目的ERP比新项目的ERP更正),而熟悉性则由额区300-500ms(FN400)的新旧效应指示(即,在此时间窗口,旧项目的ERP比新项目的ERP更正)(Rugg&Curran,2007)。

第一个涉及到熟悉性的ERP研究来自Smith(1993)的研究。他采用‘记得/知道的再认测验范式,在再认测验时让被试对判断为旧的项目做‘记得和‘熟悉的区分。当被试不仅能够提取项目本身,也能对学习阶段的情景信息进行成功提取时对项目做‘记得判断,而仅能提取项目本身时则对项目做‘知道判断。对项目的‘记得判断反映了回想加工,而‘知道判断反映了熟悉性加工。他的实验结果发现,相比熟悉性,回想的LPC更正。因此,他认为,回想与熟悉性均由LPC来指示,回想与熟悉性有共同的神经机制。Duzel,Yonelinas,Mangun,Heinze和Tulving(1997)采用同样的‘记得/知道范式,却发现被判断为‘知道的项目的ERP与被判断为‘记得的项目的ERP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300-600ms的颞顶区,‘知道判断比正确拒斥的ERP更正,在600-1000ms额中央区,‘知道判断比正确拒斥的ERP更负;在300-600ms的颞顶区和600-1000ms额区和左侧颞顶区,‘记得判断比正确拒斥的ERP都表现出更正趋势;‘知道和‘记得两者在1300-1900ms右侧前额都比正确拒斥的ERP都更正。他们认为,熟悉性与300-600ms颞顶区的正波以及600-1000ms额中央区负波相联系,回想则与600-1000ms额区和左侧颞顶区的正波相联系,熟悉性和回想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Rugg等(1998)也报告了熟悉性的ERP研究结果。实验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对单词进行‘深加工或者‘浅加工的学习,之后进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额区300-500 ms的新旧效应对加工深度不敏感,两种学习条件下,被正确再认为旧的项目诱发的该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由于在行为结果上,熟悉性也表现出对加工深度不敏感,所以他们认为,300-500 ms额区新旧效应反映了熟悉性。另外,所有旧项目,不管能否被再认,都诱发了300-500 ms顶区新旧效应。Rugg等人认为这种效应反映的是内隐记忆。Curran(1999)使用‘真词和‘伪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再认测验和词汇判断测验。结果发现,‘真词比‘伪词400-700 ms的顶区ERP新旧效应更大,而300-500 ms的额区ERP新旧效应则相似。因为已有研究发现对‘真词的再认以细节回想为基础,而对‘伪词的再认以熟悉感为基础。所以,Curran认为他的实验结果支持了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观点。在地形图分布上,由于它比顶区的N400效应更靠近额区分布,他首次称此类300-500 ms的额区ERP新旧效应为FN400效应。

依据记忆的总体匹配模型(global matching model),熟悉性是测验项目与记忆中所有学过信息的总体相似性的评估(Murdock,1982;Curran, Tepe,&Piatt,2006)。基于此模型,Curran(2000)运用复数再认范式(plurality recognition paradigm)对熟悉性的ERP进行了更直接的研究。学习阶段要求被试记忆一些单词,测验阶段呈现新词、旧词,以及与旧词只存在单复数差异的诱饵词(如,dog vs dogs)。结果表明,被正确判断为‘知道的旧词(ERP)和被错误判断为‘知道的诱饵词(ERP)在额区300-500 ms间没有差异,但它们都比新词的ERP更正。由于被正确判断为‘知道的旧词和被错误判断为‘知道的诱饵词在熟悉性上是相同的,因此Curran指出,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随后,Curran等人运用语义相似的词(Curran,Schactcr,Johnson,&Spinks,2001)、镜像翻转的图片(Curran&Cleary,2003)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类似的系列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依据双加工理论的观点,熟悉性判断是一个信号检测的过程,当信号强度超过一定的标准时,被试做出熟悉的判断。因此,在保守反应标准的条件下(要求被试只有在确定目标词为旧词时才把目标词判断为旧词),正确做出旧判断要比自由反应标准条件(要求被试只有在确定目标词为新词时才把目标词判断为新词)依赖更强的熟悉性。Azimian-Faridani和Wilding(2006)操纵了做出旧判断的标准,结果发现,当反应标准更保守时,击中项目的ERP比正确拒斥项目的ERP在300~500 ms额中央区更正,支持了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观点。Woodruff,Hayama和Rugg(2006)在研究中采用修改的‘记得/知道范式,即:如果有情景细节的回想则把项目判断为‘记得,如果没有情景细节的回想则对项目做如下判断;自信为旧,不自信为旧,不自信为新和自信为新。这样,从自信为旧到自信为新,熟悉性判断的信心水平逐渐下降。研究结果发现FN400波幅随熟悉性判断信心水平升高而增大,支持了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观点。然而,由于试次数不够,他们在研究中将新旧项目合并来得到每个熟悉性判断信心水平的ERP,这样,对旧判断而言,低熟悉性判断信心水平就意味着低的旧项目比率,因此,FN400效应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每个熟悉性判断信心水平上不同的新旧项目比造成的,即FN400效应指示项目重复而非熟悉性(Paller et al.,2007)。Yu和Rugg(2010)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图片刺激,单独对旧项目不同信心评级进行分析,结果同样表明FN400波幅随熟悉性判断信心水平升高而增大,证明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而非项目重复。

3 FN400效應指示概念启动——单加工理论的质疑

虽然双加工理论的支持者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证明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加工这一观点,但Paller等(2007)认为双加工理论得出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由于,FN400效应对影响再认测验中回想判断的操纵不敏感,并且对影响熟悉性判断的操纵敏感,所以,FN400效应就反映了熟悉性加工。但这种逻辑的问题是。FN400效应很有可能反映了在外显记忆测量中与熟悉性加工同时发生的内隐记忆(概念启动)加工。而支持FN400效应反映熟悉性加工的研究都只考察了外显记忆,因此不能排除概念启动对外显记忆的污染。他们认为,只有在外显记忆测量中排除概念启动的污染,或者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才能明确FN400效应反映的是何种记忆加工。依据这种逻辑,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FN400效应反映的是外显记忆测量中的概念启动加工,而不是熟悉性。

首先,他们采用无意义材料做刺激,在排除概念启动污染的前提下考察熟悉性判断是否诱发FN400效应(比如,使用单色陌生面孔刺激,Yovel&Pallet,2004;使用万花筒图形(kaleidoscopeimages)刺激,Voss&Paller,2009)。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对这类无意义材料做熟悉判断没有诱发FN400效应(即:‘知道判断和正确拒斥的ERP在300-500 ms问没有显著差异),而熟悉性与回想均由LPC新旧效应来指示(即:‘知道和‘回想判断的ERP在500-700 ms间都比正确拒斥的ERP更正)。这些结果说明之前研究得出FN400效应反映了熟悉性加工可能与之前研究大多使用意义丰富的材料有关系,FN400效应可能反映了与概念加工有关的认知加工,而不是熟悉性加工。

使用陌生面孔等意义贫乏的材料虽然可以排除概念启动的污染,但也因为这些材料没有意义,因此不能确定FN400效应是否确实反映了概念启动加工。因此,Voss和Pallet(2006)在学习阶段通过给面孔匹配不同类别的生平信息以实现对面孔概念加工程度的操纵,之后进行概念启动测验和外显记忆测验并都记录脑电,比较概念加工操纵对概念启动和熟悉性的影响,以确定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各自相关的ERP。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被试呈现面孔和生平信息。刺激材料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名人面孔与其对应的生平信息(启动名人面孔),第二类为名人面孔与非对应的生平信息(非启动名人面孔),第三类为非名人面孔与非对应的生平信息。被试的任务是判断面孔与生平信息是否匹配。第二阶段,刺激材料为面孔刺激,其中有旧面孔和另外加入一些新面孔,要求被试尽可能快的判断呈现的面孔是名人面孔还是非名人面孔(即概念启动测验)。第三阶段为再认测验,实验材料与第二阶段相同,但要求被试对面孔做熟悉感的评定(将熟悉感分为5个等级,1到5表示的熟悉感逐渐降低,其中1表示熟悉感最高,5表示完全没有熟悉感)。行为结果表明,在概念启动测验中,相比非启动名人面孔,被试对启动名人面孔判断更快,更准确,这说明给名人面孔匹配对应的生平信息产生了概念启动效应。在再认测验中,相比非启动名人面孔,启动名人面孔的熟悉感得分显著更低。而对概念启动测验和再认测验阶段记录的ERP进行分析发现,启动的名人面孔比非启动的名人面孔在额区300-500 ms的ERP显著的更正(即FN400效应),而做高熟悉感判断的面孔的ERP只有在450-750ms的中部、后部脑区显著的比低熟悉感判断的面孔的ERP更正(即LPC新旧效应),两者在300-500 ms的额区没有差异。综合这些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概念启动与FN400效应相关,而熟悉性与后部LPC相关。后来,Voss,Reber,Mesulam,Parrish和Paller(2008)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使用类似的实验程序进行的研究发现,概念启动与左侧前额叶活动的减少相联系。而熟悉性与右侧顶叶的活动增加相联系,表现为熟悉的面孔对右侧顶叶的激活比不熟悉的面孔大。这为熟悉性与概念启动的神经机制的差异提供了脑成像的证据。

上面提到的两个研究确定了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各自相关的神经活动,但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各自相关的ERP成分是分别通过概念启动测验和再认测验获得的,所以并没有真正的在再认测验中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相关的神经活动。因此,Voss和PaUer等人又通过使用意义不确定的实验材料对概念启动进行操纵,以实现在再认测验中分离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各自相关的ERP成分。Voss和Paller(2007)采用意义不确定的线条图(squiggle)作为实验材料,将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启动实验,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图片做意义评级(按4点量表对图片做意义评级,1到4代表的图片意义逐渐降低,1为非常有意义,4为完全无意义),测验阶段呈现评价过的图片和新图,也让被试对图片做意义评级,但不要受之前评级的影响,并且强调评级反应的速度。第二部分是学习,再认实验,学习阶段也是被试对图片做意义评级,再认阶段让被试对图片做出‘记得、‘知道、‘猜测和‘新的判断,并且记录脑电。概念启动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被判断为‘有意义的项目才有概念启动效应(即,只有对被判断为‘有意义的旧项目的反应时才显著快于新项目1。学习再认实验结果发现,被判断为‘有意义的项目和‘无意义项目在‘知道判断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它们在外显记忆上是等同的,因此,结合概念启动实验的结果,二者的ERP相减即可得到概念启动的ERP。结果发现,在前额电极上300-500 ms的时间窗口,‘有意义知道项目的ERP在300-500 ms前额比‘无意义知道项目的ERP显著更正(即FN400效应)。所以,FN400效应反映的是概念启动加工。为了确定何种ERP成分反映熟悉性加工,他们考察了‘知道反应(熟悉性)的辨别力指数(d)与‘知道反应和正确拒斥反应ERP之间差异(即新旧效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熟悉性的辨别力指数d与500-700 ms间,头皮中部和后部电极上新旧效应的ERP(LPC)相关显著,而与300-500 ms,前额电极上新旧效应的ERP(FN400)的相关不显著。这说明熟悉性与LPC相关,而与FN400效应没有相关关系。综合这些结果,可以得出结论,FN400效应反映的是概念启动而不是熟悉性,而熟悉性与头皮中部和后部的LPC相关,与FN400效应无关。另外,Voss,Lucas和Pallet(2010)用生僻的英语单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类似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Voss和Federmeier(2011)在回顧了对FN400效应的研究后进一步指出,FN400效应是被误认为指示熟悉性,它本质上与N400相同。N400是300-500 ms位于顶区的一个负波,它反映了语义加工的易化。具体体现为:那些得到语义启动的项目诱发的N400要比没有得到语义启动的项目诱发的N400更正(Kutas&Federmeier,2011)。后来一些研究者将N400效应作为因变量,用于记忆研究。结果发现,刺激的重复会使N400波幅减小(即变得更正),这可能反映了项目重复带来的语义加工的易化。但是,一方面,由于再认研究中所观察到的N400重复效应比语言研究中的更靠前(额区分布);另一方面,再认研究中的实验操纵对额区N400重复效应的影响和对熟悉性的影响相同。因此,当时的研究者就将额区的N400(FN400)效应归结为熟悉性。为了用实验说明FN400效应与N400效应的关系,Voss和Federmeier(2011)在连续再认测验中加入了短时语义启动的操纵。他们认为,如果FN400效应与N400效应不同,那么位于额区的FN400效应应该与熟悉性相关,顶区的N400效应应该与语义启动相关。如果FN400效应与N400效应有共同的功能和神经来源,那么在基于熟悉性的再认和语义启动中应该能看到相同的效应。并且,旧项目的FN400效应对语义启动敏感,但对基于熟悉性的再认不敏感。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FN400与N400有相同的神经机制的假设,因此Voss等人指出,FN400效应是被误认为反映了熟悉性,它实际上指示了概念启动。

4 本实验室开展的研究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一直是本实验室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我们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考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下面简要介绍我们实验室与本文主题相关的一些成果。

第一,我们发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神经活动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①通过在编码或提取过程中分别设置相同的干扰任务,观察编码或提取干扰对两种测验中的记忆效应是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类测验中的N400(300-500 ms)效应对干扰的反应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对编码阶段的干扰不敏感,提取阶段的干扰会大大减弱这一时间段的ERP新旧效应。而两类测验中的P600新旧效应在干扰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在外显测验上,编码干扰主要影响了随后再认测验中的P600新旧效应,而提取干扰对P600效应的影响不大;在内隐测验上,编码干扰并不影响随后词汇判断任务中的P600效应,而提取干扰破坏了词汇判断中的P600新旧效应。由这些结果可以推断,两类测验中的N400成分在相同变量作用下发生类似的变化,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早期的ERP成分是共同的,可能代表着相同的知觉表征系统的操作:而P600效应在相同变量下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表明它们在功能上是相互分离的,可能分别反映了主动的和被动的回忆加工(孟迎芳,郭春彦,2006a,2006b,2007a,2007b,2009;孟迎芳,2010)。②我们考察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具体性效应(具体词相对于抽象词的优势)。结果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编码和提取阶段都存在具体性效应,且都表现在在300-500 ms之间具体词比抽象词产生更大的负波(N400)。这说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具体性效应有相似之处。但结果同时发现,在外显提取中,类似于P600的成分反映了被试对具体词反应的增加,这很可能反映了情境性细节的提取(Xiao,Zhao,Zhang,&Guo,2012)。

第二,我们发现外显记忆对内隐记忆的神经活动有调节作用。我们考察了工作记忆任务中的重复效应,并且操纵了刺激的新和旧(即,一些项目在实验前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称其为‘旧的,另外一些项目没有学过、称其为‘新的)。结果发现,项目的重复会引起一个200-550 ms时间窗口的早期ERP重复效应(表现为第二次出现的ERP比第一次出现的ERP更正)和550-900 ms时间窗口的晚期ERP重复效应(发生反转,表现为第一次出现的ERP比第二次出现的ERP更正)。对于非匹配(非靶项目)刺激,新项目的重复引起的这个早期重复效应要比学过的项目重复引起的早期ERP重复效应更强。而对于匹配(靶项目)刺激,新、旧匹配项目都没有引起显著的200-550 ms间的早期ERP重复效应。溯源分析表明这类早期重复效应分布于中央区前部(即额,颞反应);并且早期的重复效应依据刺激物的性质(长时情景记忆‘与工作记忆)、以及当前的任务状态(匹配与非匹配)被前额皮层和颞极的外显记忆机制所调控。而晚期的重复效应(分布在视皮层的后部)不受之前学习或目标匹配的影响,可能反映了枕叶,颞叶和顶叶的重复抑制(Guo,Lawson,&Jiang,2007;Guo,Lawson,Zhang,&Jiang,2008),见图1。另外,我们还发现,项目新、旧对200-550 ms时间窗口ERP重复效应的调节作用与年龄有关系。Lawson,Guo和Jiang(2007)采用同样的范式,使用老年和青少年为被试,结果发现当项目作为非匹配刺激时,对于青少年被试,项目新旧对早期ERP重复效应有调节作用;但对于老年被试,项目新旧对早期ERP重复效应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与青年人相比早期前部的重复效应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晚期后部的重复效应没有年龄差异。

第三,我们发现提取意向会影响与再认错误相关的神经活动。有研究者认为再认错误(漏报)与新项目之间的ERP差异反映的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过程(内隐记忆)(如,Rugg et al.,1998)。而Guo,Chen,Tian,Paller和Voss(2010)考察了提取意向对项目错误再认和来源错误再认的影响,却发现与项目错误再认相比,来源错误再认诱发的大脑电活动起始更早,分布更偏向于大脑前部。这个结果说明与漏报相关的神经机制受提取意向的影响,两者之间ERP的差异不只反映了不受记忆策略影响的自动记忆过程。

最近,我们在国际上首次使用甲骨文、金文等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研究概念启动与熟悉性之间的关系。为区分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神经机制,我们利用甲骨文、金文的象形特点,在学习阶段让被试评价刺激的意义水平,并根据被试的主观评级将刺激分为高意义、低意义两类,测验阶段则采用与Woodruff等人(2006)相似的信心评级的R/K范式。结果发现,高意义的项目在‘知道判断上诱发了FN400效应,且FN400电位的振幅与信心水平成分级分布,而被判断为低意义的项目在‘知道判断上没有诱发显著的FN400效应,同时,FN400电位的振幅与信心水平无相关关系。另外被判断为高意义的项目和被判断为低意义的项目在‘知道判断上均诱发了的LPC新旧效应。这些结果说明FN400效应反映的不是熟悉性。而是与语义加工有关的概念启动。而熟悉性是由LPC新旧效应指示的。此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再认信心水平与概念启动有关,这对理解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H0u et al.,2013),见图2。目前,我们实验室关于熟悉性和概念启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集中在认知流畅性与熟悉性的关系、知觉变化对熟悉性和FN400的影响等主题,相关研究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果。

5 小结

虽然Voss和Paller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排除概念启动加工对外显记忆测量的污染的前提下,证明FN400效应反映的是概念启动加工,而不是熟悉性加工。但关于FN400效应反映了何种记忆加工依然存在争议。首先,Voss等人分离概念启动和熟悉性的方法尚不完善,他们在匹配熟悉性强度的前提下比较不同程度概念启动,以分离出概念启动的神经机制,然而,由于熟悉性的行为测量并不完善,因此不能保证有概念启动、无概念启动条件的熟悉性水平是100%相等的(Wilding&Evans,2012;Lucas,Paller,&Voss,2012)。其次,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对Voss和Paller等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Stenberg,Hellman,Johansson和Ros6n(2009)以名字为实验材料,在再认实验中操纵名字的频率(frequency)和知名度(celebrity)两个维度。发现频率只影响熟悉性,知名度只影响回想。ERP结果表明,频率只对前额FN400效应有影响,而知名度只对顶区LPC有影响。独立的行为实验结果则表明,知名度影响概念启动,而频率对概念启动没有影响。因此,Stenberg等人得出结论,FN400效应是指示熟悉性而非概念启动;BridgeL Bader,Kriukova,Unger和Mecklinger(2012)对Voss和Fedemeier(2011)提出的FN400效应和N400效应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在研究中首先进行概念启动实验,然后选用概念启动实验中没有得到概念启动的词和新词进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概念启动实验中,得到概念启动的词在300-500ms顶区比没有得到概念启动的词更正(即,传统N400效应),而在再认测验中,旧词在300-500ms前额区比新词更正(即,FN400效应),并且两个ERP成分的脑电地形图分布差异显著。这说明,FN400效应和N400效应在功能上是不一致的。所以,未来仍需要使用不同实验材料(如中国古文字)、不同实验方法更进一步的考察FN400效应反映了何种记忆加工。

近期,认知流畅性对再认影响的研究为考察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认知流畅性指进行认知活动时所体验到的容易度(experienced ease)。一些研究者认为,产生内隐启动效应的流畅性信号也可以产生熟悉性的主观体验,增强的流畅性在内隐记忆中表现为启动,在再认中表现为熟悉感,即在某些条件下,启动和熟悉性可能来有相同来源,即流畅性(Taylor&Henson,2012;Hayes&Verfaellie,2012;Lucas,Paller,et al.,2012)。Wang和Yonelinas(2012)指出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可能以相同的加工为基础,并且提供了神经成像方面的证据。他们发现,嗅周皮层既是概念启动的基础又是熟悉性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熟悉性与概念启动等同,因为知觉流畅性和概念流畅性均可以引发熟悉性,也不意味着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大脑生理基础没有差别,因为也可能是嗅周皮层的不同子区域分别参与了概念启动和熟悉性的加工。旧项目的先前呈現也许会增加多种加工水平的流畅性(如知觉、概念等),每种加工水平的流畅性都有不同的神经来源,都有可能作为熟悉性的有效信号。Lucas,Taylor,Henson和Paller(2012)在一个ERP研究中,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在前掩蔽和后掩蔽刺激之间短暂的呈现与目标词一致(启动词)或不一致(非启动词)的词,考察流畅性对熟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前面呈现非启动词的目标词相比,前面呈现启动词的目标词被判断为旧的比率更高。前面呈现启动词的目标词比前面呈现非启动词的目标词诱发的N400更正。前面呈现启动词。并被判断为高信心旧的新词也比前面呈现启动词并被正确判断为新的新词诱发的N400更正。而且,这两种N400效应与其他的与旧词的熟悉性相关联的ERP效应在地形图上有差异的。因此,Lucas等人认为,FN400效应反映了熟悉性的一个概念流畅性相关联的前导(conceptual fluency-related precursor),FN400效应也许经常与熟悉性相关联,但并不总是与熟悉性相关联,因为熟悉性经常与概念流畅性相关联,但并不总是来源于概念流畅性。对再认的不同认知神经前导(neurocognitive precursors)的神经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熟悉性的产生机制。

Paller和Voss等人“研究外显记忆时应排除内隐污染(implicit contamination)”的研究思路已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同。然而,有研究者仍然在没有排除内隐记忆污染情况下进行回想与熟悉性的简单分离(Mollison&Curran,2012;Herzmann,Jin,Cordes,&Curran,2012),也有研究者将这个尚存争议的观点作为前提应用到再认启发式的研究中,可能产生更坏的影响,因此,解决FN400效应指示何种记忆加工仍然迫在眉睫(Rosburg,Mecklinger,&Frings,2011;Paller,Lucas,&Voss,2012;Meeklinger,Frings,&Rosbur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