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中国人推崇的古典英雄,大部分不是行伍出身。武艺的英雄,项羽算一个,铁木真算一个,别的没有。文的儒将,从诸葛亮、周瑜、范蠡、张良、谢安……往下数都数不尽。
讲到文化涵义,很多的历史脸谱瞬间改观。好比说,借着一曲《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暂逃审判,凭着一首《虞美人》,李煜获得了最大的感情支持,还有很会写字的奸佞(如蔡京),很会手艺的皇帝(如朱由校),政治全被搞得一团糟后,最后只能靠“文化成绩”来减刑。
但到工业社会,我们所有的“标准”都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家为了追时代,一路跑跑跑,一路上丢弃了什么,伤害了谁,我们没有时间来算这个账。一切就像老解放军嘴里的故事,渡江追着国民党打,一路追追追,追到最后追到前面去了,解放军在前面追,国民党在后面逃,谁也找不见谁,不是太逗了吗?
1840年开始的战争,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以为工业革命了不得,洋鬼子了不得,现代化的军队和武器了不得,所以强迫自己“师夷长技”。是不是好事?是好事!不过就是乱了章法,就像家門失火,顾不得沙土还是浑水,先拿来救火。
救火完了,我们是不是该收拾一下,找寻一些家当?可是,时代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火灾现场迅速被推车推平,钢筋水泥一层一层,盖住了雕花的吊脚,木格的窗。
心疼嘛,或多或少。更多要看明白的是,我们失去的那部分文化,是否在我们心里播撒过种子扎下过根。张献忠打四川,他的部将张定国围住了一座城,准备屠城,就有破山和尚来请命。张定国出了一个题,说你和尚要是当众吃肉,破了你坚持的戒,我就可以不用屠城。破山和尚答了一句了不起的话,说:“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于是当众吃肉,救了一城老百姓。
佛不会因戒律存在,但肯定会为普渡捐身,这是大道。牺牲我可以牺牲,但我心里的大道不灭,仍是我的明灯。
要问传承的方式,文化保护的方式,“大道如灯,适度牺牲”至少是其中一种。信息化的节奏是催促的、你追我赶的、速度第一方向第二的。明显的例子,就是传统出版,纸质的图文被电子的文字强势冲击,把读者抢走了过半。大部分人讲,电子出版是必然趋势,可是,未必尽然。当传统出版缓过了神,就像中国反侵略战争一样,起初以为坚船利炮就够我们受的了,最后,这些奇巧淫技也不消失在人民作战的汪洋中了吗?
我们步伐太快了,十年就有代沟,五年也有代沟,想含饴弄孙吗?休想!孙子早就不吃你那一套。这种节奏可能延续五十年、二十年或者更短,因为它不符合人作为生物成长的需要。因此,坚守文化阵营的人,坚守“大道”的人,要耐得住性子,挺得过去。
挑着担的人,没必要去赛跑,但要跟上,要比是历史角色的治疗师,拿“文”治病,用“道”救人,这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