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的代价

2013-04-29 10:14袁越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淮河结论论文

袁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刊登了一篇重量级文章,称中国的冬季供暖政策使得淮河以北的供暖地区空气污染程度比南部非供暖地区严重得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接导致北方居民的人均寿命比南方少了5.5年。这篇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环保部官员通过媒体公开发表意见,认为这个结论缺乏实证,有失偏颇,“没有大量样本而得出这个结论不可信”。

这个结论到底可信吗?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篇论文的数据都是怎么得来的。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难量化,因为能够影响健康的因素太多了,作用时间也很长,几乎不可能在真实人群中进行一次完美的随机对照试验。就拿空气污染来说,因为空气和人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科学家很难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常年都吸入不一样的空气,而在这段时间内其他生活条件完全一样。

中国的特殊国情给了科学家一线希望。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一条河的两岸实行不一样的取暖政策,以及人口流动的有限性,令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麦克·格林斯通深感惊奇。“我一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空气污染到底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危害。我找了10多年都没有找到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理想的实验地点,最后终于在中国找到了。”他说。

因为中国这个“天然实验室”的条件太好了,格林斯通没有按照惯例将此项研究称为“流行病学调查”,而是大胆地称之为“准实验”,意思是说,这项研究已经非常接近实验室条件下的随机对照实验了。

接下来,格林斯通教授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用了5年多的时间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研究人员选择了“总悬浮颗粒物”(简称TSP)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一来这是中国环保局测量最多的指标,二来这种污染物不像PM2.5那样容易扩散,便于控制实验条件。

其次,研究人员从中国官方环保机构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数据库中找出了1981~2000年这个时间段内中国90座城市的每日大气TSP浓度数据,他们认为,在2000年之前的官方数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因为那时空气质量问题不像现在这么敏感,而且有些数字还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造假的可能性不大。统计结果显示,因为采暖方式的不同,导致淮河两岸的TSP浓度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淮河以南的TSP平均浓度大约为354微克/立方米,淮河以北则骤升至551.6微克/立方米,北方比南方多出了55%。相比之下,同期美国的TSP浓度全国标准为75微克/立方米,实际数值仅为45微克/立方米左右,几乎是中国平均值的1/10。

再次,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疾病监控系统(DSP)拿到了1991~2000年间中国各个城市的死亡数据,包括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受教育程度、生前收入水平等。这些数据基本上不存在造假的动机,准确度更高。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排除了教育程度和吸烟与否等其他条件的影响后,发现人均寿命和TSP浓度直接相关,同等条件下,北方人平均要比南方人少活5.5年。更有说服力的是,死亡率的上升几乎全都是由于心肺疾病发病率的提高而导致的,而且和局部地区的TSP浓度直接相关。

不过,这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验证明,TSP浓度上升可以导致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发病率增加,这篇论文的目的并不是要证明两者之间有关系,而是想把两者的关系定量化。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大气TSP浓度每提高100微克/立方米,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就会降低3岁左右。这个数字把大家惊呆了,此前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这么大。

事实上,这还只是TSP污染而已。已有初步研究显示,PM2.5的危害要比TSP大一倍!

这件事再次证明,统计数字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那么,这个数字可靠吗?有人说,这项研究是几个经济学家做出来的,他们缺乏流行病学知识,所用的统计方法有待进一步检验。也有人说,这项研究所用的数据量太小,希望将来能有更加长期而全面的数据。这些指责都有一定的道理,期待中国的研究者能拿出更准确的数据来。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淮河结论论文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结论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