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明亮
2006年,一件名为《座龙花薰》的现代工艺品在京城拍卖行上拍出了1100万的天价。这件《座龙花薰》乃是张同禄于1977年创作完成的景泰蓝精品,出口南美后被华商以450万重金购回,是迄今为止当代景泰蓝拍卖价格之最。就是这件传奇性的作品,奠定了张同禄“当代景泰蓝第一人”的地位。
景泰蓝,一个充满历史意味的名字,它起于元代,盛于明清,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直以来,景泰蓝都被作为皇家器物深藏于深宫之中,清末以前,极少有景泰蓝流传于民间,给这一皇家工艺制品增加了一丝神秘气息。新中国成立以后,景泰蓝的制作渐渐兴盛起来,但也仅限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域,众多景泰蓝制作大师也大都诞生于北京、河北等地。
在河南,一直都不曾有销售景泰蓝的专业渠道,想要景泰蓝,则必须到北京等地购买,而今,郭广新的“云水阁”成为河南第一家宣传景泰蓝传统工艺文化、销售景泰蓝工艺制品的门店,郭广新也是将景泰蓝引入中原的第一人。
现代“文物”
景泰蓝,又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别称,“铜胎掐丝珐琅”,这个词语直观地表现了一件景泰蓝的工艺特点: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为在明代宗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这种工艺达到巅峰,又以优雅悦目的蓝色最为著称,故称之为景泰蓝。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过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叫做《景泰蓝的制作》。”郭广新说着,拿出了一本1989年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先前一直做钧瓷的他,显然对景泰蓝早有了解和关注。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叶圣陶先生详细介绍了景泰蓝从制作到完成所要经历的各种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每一道工序都极为复杂,要有足够的技巧和耐心。以掐丝为例,就有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等多道具体工序;点蓝的过程也要经历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等多个步骤。如果想要将制作景泰蓝的所有工序全部学完,至少需要二十多年的时间。
对于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来说,有一项至高的荣誉,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谓,而在景泰蓝领域,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在当世仅有五位。“我做的这里面,有一大类都是国家级大师的,比如张同禄、戴嘉林,这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人能将37道工序全部做完。”郭广新介绍他云水阁内的景泰蓝产品,而张同禄和戴嘉林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所制作的作品,每一件都可称为当代的文物。
景泰蓝有着600余年的传承工艺,历经历代工匠的创新与发展,工艺成熟,虽然制作复杂,但是每一道工序都必不可少,也容不得丝毫马虎。但到了当代,因为其复杂性,这项珍贵的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张同禄大师已经不再制作景泰蓝,我这里的都是他两年前的作品。”郭广新这样说道。
文化之载体
“这里不只是个卖东西的地方,我要做的,是一个文化产品的推广平台。”郭广新这样说,他想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中华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广艺术家的作品,讓他们的艺术产生价值。从钧瓷转向景泰蓝,郭广新对于传统工艺品有着独特的感情,将景泰蓝引入河南,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是他的“一个文化梦”。
任何事物都是在创新中发展,每一次的创新都会带着时代的烙印。景泰蓝在今天,也多有创新,比如用钧窑的釉色来表现色彩,比如将景泰蓝与青花瓷相结合形成一种青花景泰蓝等。“我希望河南的一些文化能在景泰蓝上做表现。”郭广新说出了自己对景泰蓝在河南的发展期望,景泰蓝所表现的大部分是富贵、花鱼鸟虫、龙凤这些皇家文化的一些东西,同样也可以与河南传统文化、禅宗文化、景观等相结合,形成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的景泰蓝。
“景泰蓝是收藏和艺术的交流。”“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形象直白地说明了它的艺术价值。它集美术、雕刻、镶嵌、工艺、冶金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带给人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