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向新建筑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房地产的繁荣推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建筑大国。”——这是2011年3月初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全球建筑观察、普华永道以及牛津经济联合发表的报告预测,中国在全球建筑业的领先幅度将继续加大,到2020年中国将占到全球建筑业的五分之一,高于目前的14%。全球建筑观察总监格雷厄姆·罗宾逊称,这是建筑业真正的转折点 。
中国房地产经过二十年快速发展,将中国推上“世界头号建筑大国”的交椅,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不断重新描绘着城市全景,一座座给城市留下痕迹的商业建筑相继落成。当房地产成为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的话题焦点,当政策、调控、拿地、房价等成为热议之时,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房地产业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否匹配?每个城市的当代建筑要怎样结合城市历史、自然形态?中国的城市到底应该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建筑?中国房地产产品自身的建筑主流趋势和价值是什么?
三十四年前,现代摩天大楼摇篮——芝加哥的新建筑层出不穷,商人Jay A. Pritzker有感于建筑对城市和人的影响,产生了设立建筑评选的念头,想以此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激发建筑师更大的创造力,于是有了如今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2012年来自中国的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后普利兹克评委会又发了一份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0月,在《楼市》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楼市传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承办的“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即将揭晓。经过几个月各界专业评委的推荐、筛选、评审,评委会在9月最终推举出37个近年来在房地产业内备受瞩目的居住、商业项目进入“D21中国建筑设计奖”的决赛角逐,最终花落谁家将于2013年9月26日~10月3日举办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见分晓。“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阵容强大,包括建筑评论人、专业媒体人、知名社会学者、专家及地产策划人共同参与评判。
本期《楼市》杂志将进入决赛的37个候选项目名单进行公开发布,这份名单本身就已展示其沉甸甸的分量,它们全部是中国房地产近年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地产业内耳熟能详,在普遍的市场意义上也都散发着夺目光彩,很多作品更是已取得傲人的市场业绩。这一名单,基本已是代表中国房地产建筑发展近年的整体水准上限。也正因此,在本刊针对这次评选进行的评委采访过程中,所有评委及业内人士都对这个名单产生了强烈好奇,进而不吝言辞进行点评,更对中国房地产业产品本身、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及建筑外延等诸多领域展开建筑探讨。而这,也正是回归到“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设立的原始初衷。
一个十年专注于房地产行业的“房产资讯整合服务商”——楼市传媒,一本定位于房地产业内人士的专业刊物——《楼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发起、主办此次评选,就是本着发掘“人文关怀中的价值创造”这样的初衷,针对中国近年大量涌现的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评选出对于中国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和区域价值提升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性项目和青年建筑师。让获奖项目为“设计创造地产价值”代言!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亮相/点评项目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针对中国近年大量涌现的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评选出对于中国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和区域价值提升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性项目和青年建筑师。
黄啓雄
黑弧奥美集团副总裁、全国策略长
从业十余年来,每年会接触上百个项目,却发现项目与项目间差异化越来越小,在商业化迅速扩张之下呈现大规模的复制,所以当下设立“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活动是很重要的。我们看见很多从建筑上有想法的建筑很特别,但很难同时兼顾到商业性。由于整个市场认知水平的问题,你会发现极难去寻找商业性好、市场能接受、建筑艺术性又好的作品,要么古灵精怪,要么就千篇一律,然后惯性变成真理,好像市场不需要追求建筑艺术,进而形成一种局面,好像不一样的就是和古怪搭上关系,开发商也不愿去尝试。在“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中,如何去兼顾所谓商业跟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自从当评委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平衡点。
在我的理解中,建筑艺术其实不一定要外觀的形式感,更多是关于舒适度的尝试。此次评选提名的项目都是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建筑往往关心内部多过于关注外部,我们说是里面决定外面,但也有建筑风格引领之下的先决定外面再回到里面。无法简单评说种种方式的对与错,但是可以褒奖运用丰富语言的建筑,对融合智慧与人文关怀并引领行业发展的好作品给予掌声,这是“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的可贵之处。
个人比较推崇提名商业项目中的侨福芳草地,其商业和写字楼的平衡掌握得很好,商业与艺术得以兼顾,建筑语言实现了社区感,曾推荐朋友一定要来北京看看这个项目。侨福芳草地建筑设计使用了时尚金字塔外罩,同时兼顾了社区的交互性。虽然商业项目成功与否还要看运营能力,但就目前呈现出来的形式来看非常舒适。
李晓鸿
《建筑学报》副主编
近二十年,中国的建设从速度到规模都是空前的,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性开发行为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资本的加入无疑促使设计行业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大量的新建筑在不断挑战着大众视觉的同时也在考验和暴露着设计从业者的专业价值观。我关注“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的理性和专业性,希望这个过程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建筑商业化、潮流化等的影响,而能触及其专业本源即关于人、环境、文化及物理性能等要素。近些年,对住宅的购买和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建筑的体验使得中国大众群体通过对建筑切身感受所积累的信息量已经超出了其先天的消解力,加之过度商业化所导致的对建筑的价值诱导,大众对于建筑、建筑设计的观念的确也应该受到一些“正能量”的影响,所以,如果能通过“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这样的评选活动,除了奖励好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引导公众更关注建筑和建筑设计,应该在上述的话题内是有现实的积极作用的。
对建筑进行评价要是多层面的,功能复杂的建筑要考虑人处于其中舒服不舒服,提高了效率了还是不方便使用等等。提名的一些建筑项目,商业类项目中,国贸三期与前两期在不同时期建设,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渐进式的开发节奏,较之一次性大拆大建的商业开发,可以形成更加良性的商业生态和城市环境;在城市改造类的项目中,成都宽窄巷子和上海新天地都是比较典型的较为成功的项目。宽窄巷子在建设之初做了指导性的细致规划,充分考虑了诸如包括外立面的设计风格、传统建筑空间尺度等要点,既不单一呆板,又具有丰富性,商户在一定范围内的自行改造也不会影响到它的整体风格。
陈劲松
世联地产董事长
当下城市化发展很快,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很大,涌现了大量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可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批评的声音、竞争度不够、争议话题匮乏,同时也缺乏好的评选。想要实现“百花齐放”式的发展,批评的声音不可或缺,回看民国时代百家齐鸣、互相批评,结果是大师辈出,社会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建筑批评和话题争议是探讨的过程,而一个好的评选可以呈现被广泛认可的结果。
在我看来,“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能够发现在城市居住环境和使用空间里真正起到作用的建筑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建筑应该首先能解决使用的问题,而不是带来问题。“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活动的意义还在于鼓励青年设计师,通过褒奖肯定使之更加自信,令中国建筑的话语体系绽放更多的光彩。
个人比较认同提名项目中的当代MOMA,它关注了居住的本质,理性选择了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建材,解决了绿色节能环保的问题,与城市的关系是和谐的。金地湖城大境在古城西安,这个项目也可圈可点,具有重新改写人们对城市印象的作用。
王韬
清华大学《住区》杂志副主编
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是什么样,谁也没有答案,这是一个迷茫的时期。“大裤衩”、“秋裤”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自我认同的丧失。既消解了历史传统,也无当下的自我认同,又丧失了理想主义时代对未来的预期。由此造成了当下中国的建筑设计很多是没有根的、表面化的、不能持久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实现其基本功能,更好地了解甲方和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塑造适宜的空间,而不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进行二次改造。人文环境和区域价值的改善一方面来自于建筑形象自身的审美价值,这是国内普遍重视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建筑作为一个社群的文化场所,聚合人群、传播文化、促进人们的互动与思考的作用,这是国内建筑普遍欠缺的。
未来,进一步提升建筑设计的人文作用,首先需要一个尊重人文价值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和甲方作为人文环境里成长的一分子回馈社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创造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创造力得到鼓励和激发;另一方面建筑学科对于中国建筑自身传统要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寻找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走上国际舞台不是靠学会国际式的设计语言,而是要把自己精神性的东西蕴涵在现代建筑技术体系中。
莫春
凤凰网房产主编
我觉得设立“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是对行业很有意义的事,能鼓励优秀建筑设计引领行业进步。楼市传媒一直关注着行业的前沿,在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逐步被更多的人关注。大家可能一天中超过10小时甚至24小时全部生活在建筑中,對空间与心灵产生的交互感受也有更多体会。在房地产行业内以及媒体同行们的眼中,产品本身的建筑设计也越来越被关注,随着市场发展和进化,越来越注重建筑与周边区域以及城市的关系。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的城市进化过程中,建筑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影响,而科技和人文的元素也被应用得越来越多。设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层面以及文化多元化。一些新建筑落成以后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有的则是对固有文化的冲撞。在我看来,好的建筑是属于未来的,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批评也好、欣赏也罢,时间会验证凝固在建筑里的好与差。
建筑应该给大家不同的感受,现在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环保与绿色科技的应用。我认为市场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购买人群的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大家更关注生活质量,建筑师也应用更多的元素来实现使用功能,同时个性化的东西越来越突出。相较于以前,现在房地产产品形态更丰富,越发符合人的需求。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中,优秀的产品会提升区域价值,同时能给城市带来好的影响。星河湾是许多人去广州必去参观的项目,在居住进化的过程中引领了行业的进步。
个人比较喜欢上海新天地、颐和原著、成都宽窄
巷子等项目。颐和原著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与区域契合。可也有些项目在产品角度上来说做得特别精细,但还没到标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