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志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随之涌现于教育教学当中,这给音乐课堂也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在这数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创导新的实践,听了很多关于新课程的讲座,也观摩了很多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每一节课呈现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么的理想和完美。然而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回到自己的音乐课堂的时候,却发现完全不能达到象他们那样完美的课堂效果!细想,是自己教育教法不妥?是学生素质不高?是师生配合不密切?……不排除这样那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组织教学有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尤其是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往往不拘一格,开放性比较强,音乐活动开展比较多:有令人兴奋的音乐游戏,学生尽情唱唱跳跳;或者聆听有趣的音乐,学生开心模仿;有分组创编的音乐活动,学生你唱我拍的全情投入……在这样的时刻,教室既呈现一片欢腾,却又容易造成一片混乱,从而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任教师此时喊破嗓子,也很难将学生的情绪即刻收拢到安静有序的状态中来。教师如果不善于进行组织教学,课堂秩序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必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因此,音乐课堂组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上课开始到下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必须首先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是有效学习音乐的基本条件,值得每位音乐教师去深思、去研究。
在很多国外的音乐课堂里,由于班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加之特别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呈现较少,老师多以音乐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而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班额数量较大,组织教学也就相对比较困难,上起课来相对要费劲得多。没有良好的组织教学,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开展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课题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取经。同时,各课题组成员还在本校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取长补短。我们还诚邀专家领导来校指导,让课题研究有序、有法、有效。此外,围绕课题研究,我们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技能,归纳于下:
一、从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入手
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音乐课本身就是比较“活”的课堂,加之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如果不在一定要求下开展教学,课堂秩序将难以维持,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甚至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所以,严格的常规要求是搞好组织教学的重要方面。一是进出音乐教室的模式。音乐课可采用听音乐(教师钢琴弹奏即可)进教室。要求学生听着音乐,踩准节奏,自由做动作,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放松心情来上音乐课。二是师生上课问好、下课再见的模式。这同时也是一种上课的礼仪,它既可融洽师生关系,还可让学生进入积极上课的精神状态。三是课上的模式。上课时在每个活动环节开始前,先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要认真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不影响他人;在听赏音乐作品时要静静的聆听;演唱时,姿势要正确,身体不摇摆,不耸肩,发音要自然轻柔,不大声喊叫。坐姿两腿要自然平放,两手放在腿上。腰背要挺直,头颈放正。四是要求学生上课带齐学习用品,如音乐书、乐器等。如果学生没带书上课,必定要和旁边的同学共书,容易两人在一起交头接耳说小话,影响上课的纪律。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音乐课堂常规,听教师弹奏某段音乐或是某些音符让学生或坐好,或安静,或走成表演的队形,或伏好休息等等,在音乐课堂都可以用上。如开放性的活动结束用固定的音乐口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遵守音乐课堂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追究,放纵他们,学生就会在以后的课堂上肆无忌惮,或吵闹不休,或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说小话,或养成上甲课做乙事等等的不良习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严格的常规要求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当然,音乐课堂常规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段时间形成。吉尔·里斯建议在教学常规的建立上分三步走:解释、示范;将规定付诸实施;巩固和再教育,直到养成行为习惯为止。当教学常规建立后,组织教学就比较省事了,教师无需花费太多的口舌来维持课堂纪律,音乐教学活动就能顺利的开展了。
二、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绝大多数是凭着兴趣爱好的无意识学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重视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从复习学过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唱”的欲望;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式引入,利用悬念可以激人好奇,催人思索,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老师发出的信息,产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讲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好奇而浓厚的兴趣,还有运用游戏法导入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进入音乐课堂学习。如猜谜语的导入形式,听到谜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饶有兴趣地猜起了谜语,不知不觉随着老师走进了音乐课堂。又如《让京剧走进课堂》,从欣赏我国的国粹一京剧入手,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可见,激发学习兴趣,讲究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也是搞好组织教学的重要措施。
三、课中组织,调控好学生的注意力
音乐课堂正常秩序的维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组织,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注意力分散都是正常的,但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破坏教学秩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留意学生的表现和举动,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调控学生课堂注意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声音调控
声音调控是指老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速度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在音乐课堂上正欣赏音乐中,老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突然调小或增大音乐声音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样,如果老师正在弹琴,发现有的学生唱歌不认真了,也可以采用突然增大或减弱钢琴的音量,学生一旦敏锐地听见钢琴的声音突然很小或很大,他们会马上察觉,并能继续认真上课,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上课时老师语言抑扬顿挫的变化,音乐声、钢琴声的变化都能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
2、提问或抽查调控
课堂教学的提问或抽查对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有特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或者说要抽查唱歌(唱谱、拍击节奏、吹奏乐器、表演等等)后,会有短暂的停顿,每个学生都有被抽到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或面对老师的抽查都会有点紧张,从而促使其认真思考并准备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没有分心的时间。同时,教师有意识的提问或抽查分心的学生或是其同桌,都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使其注意力集中。某些老师组织教学其一的绝活就是“抽查”,教学进程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抽查学生唱歌、唱谱、打节奏、吹奏乐器等等。她采取抽查的形式也很有趣,总是自己唱着某段要抽查学生的乐谱,唱到一个音符就点一个学生,唱到结束音的时候点到谁就是谁站起来回答问题或接受抽查。这时候,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了,他们一边用耳朵听着老师唱乐谱,一边用眼睛跟着老师的手走,看最后点到了哪位同学,然后乐呵呵的听这位同学演唱或演奏。课堂抽查还有几个好处,就是教师在点学生的时候,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与此同时在认真聆听老师的演唱,对于还不会唱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巩固的机会,可以为抽查做准备。另外,这样的形式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3、停顿调控
当教师在上课中如果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转移了,或做小动作,或和旁边的同学讲小话等等,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停顿,并用眼睛看着这些注意力涣散的同学。课堂的喧闹中突然出现了片刻(三至五秒)的寂静,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突然停止说话而会感到意外,会停下来动作,注意到老师的变化,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这样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刺激对比反映”,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4、眼神和表情调控
老师眼神和面部表情甚至肢体语言的变化也可以起到调控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平时会说某人的眼睛会说话。那么老师与学生目光的接触可以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这些称之为“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眼睛的语言”。在教师教学时将它们恰当的配合运用,便构成了神奇的教态艺术。有时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同样的,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的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鼓励的语言和眼神能给学生参与歌唱和表演的信心,优美的体态和恰当的音乐律动能让学生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课产生浓厚兴趣,组织教学自然就好开展了。同时,老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及学生的情绪。所以,老师上课时要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正,和蔼可亲,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用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
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埋怨小学音乐课不好组织,学生不是积极性不高就是纪律欠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其实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虽然有学生本身的原因或者外部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教师。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课上得松松垮垮、漫无边际,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动不动就发火指责批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当然会毫无兴趣,分心是必然的。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根本的就是教师上课要精彩,教学安排紧凑,活动形式多样,加上教师音乐基本功好,语言又风趣,这样的课就能深深吸引学生,他们会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音乐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在组织教学上引领着学生快乐的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用他的终生来备课的”。备好课就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准备,是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充分研究和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信息,通过何种形式传播,以及如何组织教学都必须经过精心、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步伐,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关注班上最调皮的学生
每个班都会几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如果开始上课的时候没有和他们建立好良性的关系,甚至发生和他们对立的情况,那么以后的课就可能上得不够顺心,因为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捣蛋,让老师生气他就开心。所以,关注班上几个最调皮的学生,和他们搞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捣蛋的孩子性格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发现他的需要,抓住契机,将他“收服”。连他都服教师管了,其他的孩子自然也会收敛很多。比如,某位老师带的一年级学生中,有两个孩子都很调皮,上课时两人既好动好说还互相呼应。其实他们并不是针对某个教师,只是性格使然。每次上课,排队的时候教师会让他们站在身边,在音乐教室也让他们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当然,还不能让他俩坐一起,不然就给他们制造捣蛋的机会了。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多用眼睛盯着其中一个,他不得不开始认真唱歌,而且在学新歌的时候还用手指着谱子唱,而这时候教师看到全班大部分同学还没有用手指谱子,所以就赶紧表扬他。和他一起调皮的男孩看到他得了表扬,情绪和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马上就挺直背坐好了。接着老师又表扬这个男孩坐得直,这两个小男孩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上课都不闹了。在这之后,上这个班的音乐课,组织教学方面老师觉得轻松了很多。以后的时间老师还需继续地关注这种调皮学生。
通过音乐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研究,教师不但增强了反思意识、科研意识,而且也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注意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研究,笔者的课题组进行了四年,应该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以后的研究还要深入,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学生唯我独尊、个人意识重,不守纪律、缺乏集体观念日益严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的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课堂教学组织成为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