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英
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该理论对于教师的教态、语言、教法、理念、钻研精神等进行了深入、多角度的探讨;教师也在具体的、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特别重视“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是多方面地进行改变,从学法到效果等等。但是我们从这两方面出发都很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老师未讲新课程之前去自学。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锁链,连接着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 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但是,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对于预习只是流于形式,充其量只不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而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及重点难点更是一无所知。课堂上,当设计问题出现后,学生都跟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举手的寥寥无几。当然,这节课也上的毫无生趣。下课后,我免不了回办公室抱怨几句,其他的老师也颇有同感。是啊,一堂课上的毫无生趣的确是一件很郁闷、很苦恼的事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静下心来反复地思考、研究,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老师自己忽视预习环节
每天傍晚布置家庭作业,除了写的作业以外,其中有一项是预习下一课,老师自己都觉得根本就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学生自然也就不会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预习,预习习惯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知道真正的预习是怎么样的
曾经我问过许多学生,你们以前都怎么样预习啊?学生的回答都是画出生字词、句子,然后读完一遍课文就可以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预习下学生上课会有怎么样的效果了。
3.教师平时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其实,学生的模仿性学习性最强。但是,据我观察,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求学生会预习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究竟怎样去预习。比如说,画生字要细画,把要求会读的生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要分开画;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出来;在最后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老师不去讲,学生就更不会去做了。也许是因为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根本不用去管,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教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教给学生预习。慢慢地,学生的预习只是限于形式,当然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了。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我想和大家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把预习放在重要地位,按程序分步骤进行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预习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并且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程序分步骤进行。
首先,在小学低年级段,我们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要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必要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预习。一步一个脚印,待学生基本学会了预习方法,我们就可以逐步放手了。
其次,在小学中年级段,我们应该把预习放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内,老师就一些难点进行指导,而把 一些学生容易做的放到课堂外去。
最后,在小学高年级段,我们在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就可以把预习完全放到课堂外去进行了。
二、关于预习的指导方法
很多情况下,我们几位老师也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怎样去指导学生预习,但是收效甚微。后来,我又查阅了很多书籍,但是有效的方法和现实的情况又不是很切合。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用。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不教。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我始终信仰这样一句名言:“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亲身实践,反复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简易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三读题目”。学生在预习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得把题目至少读三遍,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分解,整体把握,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印象,这样便于下面部分的教学。
“一画自然段”。在读完题目后用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通过这个小序号,同学们读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长,有的自然段短,长短交错,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写作大有好处。另外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说明哪个自然段有疑问,哪个自然段有难点等。通过“一画自然段”法,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可以理解得更清晰。
“一画好词语”。即画完生子后,用横线“―”画出文章的好词,画的时候,把好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带生字的词语,另一类是自己喜欢的词语,为了区别这两类词语,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用“―”画出,带生字的词语用双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摘抄积累,以便以后用于写作,而带生字的词语画出来以后,要多读几遍,这样不仅可以学习词语,还可以对学生加以巩固。日积月累,同学们的读书注意力会显著提高,对于语言文字的吸收也会更深,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
“一画好句子”。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碰到一些佳句,这些句子带给同学们视觉上的美感,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画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画完之后学生要多读几遍,这样会加深对句子的印象,锻炼了语言的敏感力等。学习在于积累,日复一日,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突飞猛进。
“一画疑难点”。学习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对于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画出。在朗读完课文之后,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老师,或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解决,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可以逐渐形成了。
“一画重要点”。每篇文章都有重要的句段,掌握重要的句段对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后用着重号“·”把重点句子或段画出来。在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把注意力特别地放在这些重点句段上。另外在复习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句段上。一目了然,便于复习。长时间以来,同学们读课文就可以抓住重点,养成圈画重点的好习惯。
“一画同反义词”。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地把该篇课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找出来。同义词可以用“△”标出来,反义词可以用“▽”标出来。同反义词的识记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以后理解词义、做练习题大有帮助。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文时,我提前让学生做了预习,其中有一项是找出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我讲到“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它时?”很多同学都回答说:“做一个仔细观察的好孩子!”而我则适时地反问:“什么样孩子却得不到它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粗心的!”反义词“仔细”对“粗心”,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同时学生对词义理解也就更深刻了。事实证明,同反义词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词语大有帮助。
最后,在完成以上的预习工作后,同学们适时地可以去进行课外拓展,拓展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你可以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字;你还可以翻阅名著资料积累好词好句;你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等。记得二年级上册第七课《一分钟》时,我就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第二天,许多同学们都争着向汇报他们的成果:“莫等闲,白了少年发,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等等。
以上我谈到的预习方法是经过我反复实践得出的,经实际教学证明是有效果的。后来我把这一方法简单地归纳为“三读九画”口诀,由于这一口诀简单上口,学生非常感兴趣,自己背会了还考别人,当我布置预习下一课的课文时,他们马上去按要求做了。边读边画,边画边写,读、写、画三者配合,学习的气氛就更浓了。有的学生推陈出新,居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学生们的认同。直到初中、高中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受益终身。
值得说明的是预习后“检查要及时认真”。尤其是在低段,预习的习惯还未养成。教师应多辅导,多检查,及时监督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段,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教。在现代教育中,更是如此。只要老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监督,潜心地研究,天长日久,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