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油田的数字新生

2013-04-29 00:44
中国信息化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港油田钻井运维

大港,一个矿权面积仅有1.8万平方千米且已走过49年勘探开发历程的老油田。

人多、油少、产值低这些特点在大港油田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推进,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复杂,剩余资源品位越来越差,寻找整装规模效益储量的难度逐年加大。与此同时,油田开发整体进入中后期,陆地老区综合含水高达90.5%,储采矛盾凸显、自然递减加剧、调整治理艰难,保持老区持续稳产压力空前;滩海新区虽然是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但海上勘探开发风险因素多、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新增油气储量“超深、致密、富酸、难采”特征明显。

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似乎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是什么让大港油田重获新生呢?

近五年来,大港油田相继发现4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整装规模储量区,三级储量连续6年超亿吨,累计达到9.67亿吨当量,迎来历史上第四个储量增长高峰期,为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而这得益于信息化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地震解释精度明显提高,重点探井全部实现钻井现场实时跟踪监控、钻井参数实时掌握分析、钻井方案实时调整优化,探井成功率稳步提升,勘探效果持续改善。

大港油田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马建国告诉记者:“公司把信息化作为公司改造传统工业、优化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走出去创造条件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有效加快了公司信息化进程、促进了公司管理提升、推动了公司科学发展。”

奠基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的一点是相关体制机制是否完善。大港油田秉持科学、务实、长效的基本原则,及时建立健全“四个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技术支撑机制、运维服务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大港油田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研究决策,仅2012年一年就先后召开信息化专题会7次、研究审定议案9个。同时着力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及时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序列,组建了由1名集团公司信息工程高级专家领衔和4名大港油田公司高级专家、5名专家、7名技能专家、9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强力支撑公司信息化建设。在运维服务方面,大港油田率先将业务萎缩、扭亏无望的通信公司与信息中心整合,组建新的信息中心,通过岗位转换和业务提升培训,形成了一支300多人的专业化运维队伍。在此基础上,大港油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ITIL运维理念,建成了“运行监控可视化、故障预警自动化、运维服务规范化”的IT运维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天候、高质量运维服务。大港油田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公司统筹统管、专款专用,并专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信息化建设投入有来源、过程有监控、效果有评价。近5年来,公司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超过亿元。

环境

大港油田的工作对象是地下油藏,因此,构建一流的信息化研究环境是老油田精细开发油藏、精细管理油藏,精细经营油藏的必然选择。大港油田以满足油藏精细研究需求为宗旨,着力构建“四个环境”。

一是数据资源环境。大港油田从建立专业数据标准模型、开发专业数据管理系统人手,注重专业数据的有效集成,注重管理系统的相互兼容,建成涵盖地震、钻井、录井、测井、试油、井下作业等11个专业的中心数据库,实现专业数据从采集到存储、从集成到应用的全过程、一体化、资产式管理,目前数据总量超过40TB,入库率达到100%,年访问量超过20万次,为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决策和生产过程管理提供了丰富、系统、翔实的数据资源。

二是协同研究环境。针对大量研究软件多版本不兼容、数据不共享、运行不协同的难题,大港油田集中开发了“工区快速建立、相互协同支持、数据同步更新、资源共同分享”的OpenWorksR5000研究平台和覆盖整个黄骅坳陷的地震地质项目主库,为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化综合研究提供了公共环境。

三是集中运算环境。根据油藏研究工作特点,大港油田运用云计算理念,通过虚拟化技术、并行数模技术、GPU图形处理技术和负载集群方式,为地震解释、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提供超过百核CPU的千万级网格集中运算,运算速度、研究效率和建模精度大幅提升。

四是在线设计环境。为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大港油田把探井地质设计、开发井地质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地面工程设计及措施工艺设计作为重点,研究开发了具有在线设计、审批和发布功能的网络化设计系统,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显著提高,年设计井数超过1万井次。

融合

数字油田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油气田企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也是大港油田追求的目标。大港油田充分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油气勘探开发3个关键环节(钻井工程、油田生产和油气集输)的融合。

信息化与钻井工程的融合是以钻井物联网为核心,对全部探井和重点开发井全面推行现场钻井参数、地质录井参数、随钻测井参数等数据的实时综合展示和在线监控分析,为及时跟踪一线钻井动态、科学指挥现场施工提供现代化手段。信息化与油田生产的融合是以油水井物联网为核心,积极推进油水井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自动监控、液量计算、异常报警、工况诊断、动态分析、辅助决策、图形化查询以及单井数据展示,结束了长期以来靠人工取样、化验、抄录数据的历史。信息化与油气集输的融合是以油气集输物联网为核心,依托地面系统优化简化工程,将油气站库、集输管网、地面设施进行系统整合、优化简化,不仅打倒了计量站、配水间,彻底改变了油田传统的三级布站模式,而且实现了各类站库的网络化监测、智能化诊断、自动化控制和长输管线的GPS准确定位、可视化泄漏报警、远程化应急处置。

发展

信息化建设和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助推油田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期。根据最新数据,大港油田90%以上的开发井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数据丢失率和误报警率均小于1‰,油藏描述、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案部署、井位设计、地面建设、生产运行、动态分析、油水井管护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油田自然递减率5年下降2.5个百分点,油气当量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500万吨以上水平,油田开发整体步入指标持续改善、产量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信息化集约和高效的特性在大港油田得以充分体现——简化了生产工艺,优化了业务流程,减少了人工劳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力促进了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大港31个油田中有23个的地面工艺系统得到优化简化、科学布局,地面系统规模缩减50%以上。其中,老油田取消计量间、配水间、接转站488座,停用加热炉435台、年节约燃油近5000吨,减少集输管线3360千米;新油田少建计量站、配水间95座,少建集输管线792千米,地面建设周期缩短70%;节约用地506亩,消除安全隐患1300多处,增强了地面工艺系统的本质安全;油田采油班站从282个减少到85个,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地质数据搜集整理时间缩短70%;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速度提高10倍以上;地震解释成果图件绘制效率提高5倍以上;地质、钻井及措施设计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二。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深入应用,公司在油水井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不仅劳动用工不增反降、‘三控制一规范有效落实,而且还为大港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建国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大港油田将大力实施以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办公、数字油田、数字矿区‘三大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程,进一步提升公司科学发展水平,为中石油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港油田钻井运维
自升式钻井平台Aker操作系统应用探讨
大港油田供水管网系统水质化学稳定性与变化规律
大港油田调剖前后吸水剖面变化与井组增油量关系研究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扫描“蓝鲸”——观察海上钻井平台
风电运维困局
大港油田稳步提高产气量 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指标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
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创新实践浅析
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