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勇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改变贵州“经济洼地”的面貌,必须首先构筑贵州人民的“精神高地”。根据这一重要论述并结合贵州发展实际,构筑“精神高地”无疑成了未来五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为急迫的任务。如何构筑文化的“精神高地”?地处黔北腹地的湄潭将做怎样的思考和回应成为全县人民尤其是文化工作者需要破解的课题。
一、摸清家底,找准构筑湄潭文化“精神高地”的优势与潜能
构筑“精神高地”,就是建设全民共有并内化于心、外用于行的健康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崇高理想。从构筑“精神高地”的内涵不难看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构筑“精神高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湄潭有开明包容的文化因子:千百年来,湄潭柔美的自然山水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民俗民间文化与“清净雅和”为核心的茶文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湄潭民俗民间文化、茶文化与浙大西迁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在此交汇并相互磨砺。正是由于它们彼此包容和浸染,形成了湄潭地域文化与浙大西迁文化、红军长征文化相互关照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遗风,必然为外来客商从事文化活动或者从事文化产业提供取之不尽的人文关怀。
(二)湄潭有崇尚文化的精神潜流:世居在此的先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栉风沐雨,奠定了湄潭文化的底蕴。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湄潭人民以感恩的心态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崛起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吴雪俦、石果、吴元喜、胡顺猷、叶景文、曹前军、周开迅、肖勤等皆是此中代表。循着这条精神的河流,与之一脉相承的就是时下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是这样的原因,《十谢共产党》花灯剧的产生才成了一种必然。
(三)湄潭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近年来,湄潭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依托“四在农家”、“文明中国茶城”、“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载体,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湄潭人民以饱含乡土气息的行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文明中国茶城”创建,以此带来的变革,同时成了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思想聊念的沣脚。
二、厘清认识。增强构筑文化“精神高地”的自信与自觉
(一)自卑观念的束缚:有人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湄潭经济体量小,人均收入低,文化发展必然不尽如人意,对文化繁荣发展产生怀疑,以至于跌入自卑自轻的思想误区。这种观念的存在,消减了文化的底气,消减了创新的动力,也消减了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现实困难的羁绊:客观地说,目前,湄潭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还有缺位的现象。文化硬件、软件都还薄弱;文艺队伍人才缺乏,创作激情不足,工作浮躁情绪增溢,文艺精品不多;促进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发育先天营养不良。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一如横亘在心灵边上难以逾越的河流,确实让关心湄潭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不安和纠结。知己所长,是一种本领;知己所短,更是一种智慧。面对这样的困惑,需要湄潭全体文化工作者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三、直面工作,简述构筑湄潭文化“精神高地”的建议与对策
众所周知,但凡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要素。文化建设同样具有相通或者相同的属性。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人才建设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任务。人才队伍规划建设好了,文化工作必然会于无声处展露生机。
建议一:大力实施人才强县、人才兴文战略,让人才脱颖而出,并各尽所能,各显其才,各美其美,为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六大湄潭”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对策:解放思想,着重构建两支文化队伍。
第一,围绕文化事业建设,在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一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此形成文化工作拔尖人才的聚合。
第二,围绕文化产业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此形成经营管理人才在湄潭文化产业行业的聚合。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值得强调的是,关于制度化的安排,则务必充分考虑生产关系这一要素,因为它是激发文化建设内在活力的动力所在。
建议二:切实完善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和市场的潜力,使之充满后发赶超的自觉和激情。
对策:立足湄潭县情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构筑湄潭文化“精神高地”的体制机制。
第一,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量的积累和扩张,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目前,湄潭已经相继涌现出兰馨公司、栗香公司、天壶公园等一批以茶文化、茶科技开发为主的市场法人主体,在教育方面也孕育着市场化发展的端倪,旅游文化已经开始萌芽……引导各种产业资金觉醒、参与文化产业,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好的体制,出台一项好的政策,完全可以为湄潭文化产业带来全新的希望。
第二,以机制转换为核心,在改革创新中凝聚并释放活力。一是进一步深化湄潭文化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简练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二是搞好文化(科技)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努力培育平等、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事业组织要具有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的精神,大胆推进内部治理,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上敢于与“传统规矩”诀别,让文化建设中的先进思想、活跃因素得到理解、体察和保护。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五大工程”,搞好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此弥补历史欠账问题。
1.推进文化硬件建设工程:就是策划好县城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使用创意,使之形成文化魅力,科学投用;在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一场两馆”建设方面,政府要有合理的利益让度,使之加快建设进程:对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以采取能快则快的办法予以建设;而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若干示范性“农民文化家园”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打造,则应该提前搞好统一规划,以便逐步落实。
2.推进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文艺家协会、文工团及其他组织的作用,调动创作人员对于湄潭这方水土的真实情感,策划创作一首能够代表湄潭特色的好歌,编排一台能够带动湄潭旅游的好戏,编辑一本能反映湄潭山水的好书,拍摄一部能体现湄潭发展的好片,实现文艺精品“五个一”的打造,努力提高湄潭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推进群众文化展演工程:就是利用“农民文化家园”这一平台,搞好“四在农家”示范点小广场、小戏台、农家书屋建设,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示湄潭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利用“茶城激情广场”这一平台,展示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利用学校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展示湄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4.推进文明礼仪培训工程:就是以机关、乡镇、事业、企业、学校等单位为主体,以职业礼仪、生活礼仪为主要内容,狠抓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城市带乡村、机关带行业、干部带市民等途径,使广大公民的礼仪意识、礼仪知识和礼仪观念有明显提高,形成全县上下讲文明、讲礼仪的新风尚并对外敞开一扇湄潭的文明礼仪之门。
5.抓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有湄潭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设立“湄潭文化产业办公室”,配备相应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文产办”的任务即是与县内外文化产业界人士打交道,与外界文化信息打交道,引导有眼光、有实力的商人,到湄潭从事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红军长征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及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