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造船将近1亿吨的产能,而全球的年需求量也不过6000万-7000万吨,全给中国也吃不饱,何况今年订单量下降了近一半。”上海经信委船舶产业处副处长黄仁杰说。如何跨过这道生死槛,转型升级,是所有船企都在思考的问题。
拥有华南地区最先进造船基地的广州龙穴造船厂刚设立了海洋工程项目组,项目副总经理徐青现在正为第一个海工项目日夜奔忙。这个由龙穴和广州中船远航船坞有限公司联合国际一流的海洋装备生产商SBM合作的项目,是将一个28万吨的原油轮改造成为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海洋装备制造对于技术、质量的要求与以往的船舶制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于这个项目,需要应付多项精准度极高的技术要求,仅“多点系泊”一项,对于精度的要求就达到了毫米级,困难前所未有。
和龙穴一样,很多船企将海工设备作为重要的升级方向。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储量为1000亿~2500亿吨油当量,占探明总储存量的34%。即将成为能源市场的下一片热土。而海上风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正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因此,开发这些产业所需要具备的生产装备即海洋工程装备,前景巨大;二是,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家战略,而由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资委、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从国家层面为这一行业谋篇布局。并且,此前工信部发布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更细化了我国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对应我国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将扩大6倍,行业复合增速将达46%。所在在船舶行业最糟糕的年代,海工装备领域则大存机遇,市场随之启动。
“981”钻井平台
去年5月投入使用的“981”钻井平台目前正在珠江口日夜不休地作业。代表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981的诞生,被视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大跨越。
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井架顶高度为137米,相当于45层楼高,中海油方面介绍,“海洋石油981”装备有8台4.4万千瓦柴油发电机,发电量差不多够一个中等城市所需;它的8个推进器,每个马力都相当于5个火车头的拉力。但这个巨无霸却是个“内秀”的家伙。首次使用了锚泊定位与动力定位组合系统简单说,就是在1500米水深海区,用抛锚方式固定平台;在3000米水深海区,抛锚鞭长莫及,就采用动力定位,即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靠8个推进器的反作用力抵消风、浪、流等对船体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定位目的。这样二位一体的组合定位,国际上没有先例。该系统让“海洋石油981”成为惊涛骇浪中的“定海神针”,确保平台全天候作业。
它的中控室——也是我们印象中的驾驶室,相当于整个钻井平台的“大脑”。动力定位师靠操作中控室里一排排的按钮将自重为3.1万吨、可变载荷9000吨的“海洋石油981”航行定位,可以保证游离但不偏离一米。
重拾王冠
不过,说起“981”钻井平台,广东船企却倍感失落。一方面,目前在南海作业的7个钻井平台,无一是由广东船企生产。另一方面,近在广东咫尺的南海海域被认为是中国海洋开发中最有潜力的海域。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与波斯湾媲美。而现今在南海上运转的这些钻井平台,主要零部件上大多国内的厂家也是直接购买国外的技术,鲜有造船厂能像上海外高桥造船厂那样做到真正自主生产研发。因此,对于广东企业来讲,海洋工程装备之路区位优势明显,前景巨大。
现在,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前进路上,记者了解到广东已经动了起来。目前,全球机械工业巨头三一重工位于珠海的海洋重工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按照三一重工的计划,珠海6000亩主基地全部竣工投产之后,产品业务包括现代港口机械、海工装备、工程船舶三大板块,总产或达300亿元。借龙头项目的机会,或将带动一大批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企业落户珠海,为珠海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据统计,以国内大型船企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海工船企,已经占据了全球近16%的市场份额,可以与韩国、新加坡等制造强国一争高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蓬勃的市场需求下,这一格局并不稳固。就目前来看,国内企业虽然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主要处于制造环节的中低端领域。而先进的设备意味着海洋开发正在逐步从浅水走向深水,足以可见,在未来有技术含量的海洋装备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对于企业来说,谁掌握了海洋工程设计技术和设计标准,谁便占据了产业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