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草才能没马蹄

2013-04-29 13:08徐飞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调动文言文想象

徐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记得以前每次上文言文时,学生留给我的表情总是一脸的无奈。大道理也讲了不少,可就是没多大的成效。经过思索之后,我知道仅凭道理是不能说服他们的,他们缺乏的是兴趣和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让诵读点亮课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第二遍诵读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踱着方步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第三遍我主张配乐诵读。有古香古韵的乐曲背景下,学生自然能领悟其中的感情。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二让昨天走进今天

现在学生的眼光很开阔,他们接触的信息量也相当大,记得上《公输》这篇课时正值伊拉克战争,课下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我开始积极准备课件,找好现代战争与墨子思想的切入点,以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戰争是文明的挫败,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争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又使多少家园变成废墟?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但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却能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学习《公输》。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播放一段时事新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敢于充当世界警察,世界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能为力等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实力紧密相关。再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萌生出为国之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字词注释、分析人物形象等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古文的枯燥乏味,拉近了古文与现实的距离,我觉得学生是带着兴趣去钻研去赏析的,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效果也很好。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有机架起五彩的桥梁,让学生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让活动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对此我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传奇故事》这个栏目,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观后我深受启发: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很适合表演,我于是敲定了角色,把全班分四个小组来表演: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便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我再次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最后,在同学们充满感情的朗朗齐读声中结束了课文。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他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激发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发现了他们好多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 让学生展开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国际剑联主席豪克也对想象作过高度的评价:“幻想使具有社会本质的人超越自身,在卡尔·马克思看来,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

《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13941244669

猜你喜欢
调动文言文想象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