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来个重新定义

2013-04-29 12:39
文化产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科技

1997年,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3.6亿票房收入,而其创造的北美6亿、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在此后的10余年间无人能破。更令人称奇的是,15年后,詹姆斯·卡梅隆花费1800万美元将该片由2D改为3D版本在全球上映,在中国市场又创造了超5亿的票房收入。目前该片2D版与3D版票房总和已超20亿美元,仅次于《阿凡达》。是什么让一碗冷饭还能被炒得如此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1895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影片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诞生,谁也未曾料到这部片长仅仅几分钟的电影从此在人们眼前缓缓推开了一扇望向外部世界的窗口。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最初只是简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场景到引导观众去追逐心中的梦,追根溯源,电影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梦,是对过去、现在、未来,对已知、未知的琢磨与探索,而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对于电影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探求被科技重新定义的电影。

纵观世界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为界限,可以将电影的发展历程分为产品时代、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时代。

产品时代(1895—1999年):科技丰富电影产品本身

自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胶片是电影图像和声音的唯一载体,电影银幕所展现出的色彩斑斓、声情并茂的影像令全世界亿万电影观众如痴如醉。这一阶段几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那之前,电影工业的从业者们致力于挖掘电影的内容与类型,丰富电影产品本身,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比如查理·卓别林、奥逊·威尔斯等,他们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寓意深刻的剧情、史诗般壮阔的场面、丰富的身体语言、经典的台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

经典电影,如《宾虚》《摩登时代》《公民凯恩》等,电影的类型由剧情片逐步丰富到喜剧片、爱情片、战争片、科幻片…… 同时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电影导演,如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1968)、奥利弗·斯通(《野战排》)、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等等,分别在科幻片、战争片、黑帮电影等不同类型中树立了一座座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碑,并对其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特效多用于增强影片本身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互联网时代(1999—2010年):合纵连横,影视产业接受市场检阅

1969年,美国军方的一个研究项目中将两台计算机连在了一起,这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雏形。1983年1月1日,TCP/IP协议成为网络标准,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一天应为因特网的生日,但直到1993

年,因特网面向普通公众开放,从此才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应用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某些行业被重新定义,产业结构被重新塑造,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金融与商业电子化、军事、科研、教育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电影产业也不意外地迎来了飞速发展的20年,其代表人物就是乔治·卢卡斯——将电影制作带入数码时代的电影魔术师。其实早在1977年,他33岁时拍摄的《星球大战》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然而1999年6月,当《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在美国首次进行数字商业放映后,电影产业界一场重大变革就此发生,数字电影的历史元年从此确定。也有许多人并不赞同过分强调科技的作用,即使是电影魔术师乔治·卢卡斯也说:“我不是一个电脑专家,我只是一个用心讲故事的人。技术是故事叙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任何从事艺术的工作者都会碰上技术的限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理由除了电影产品本身之外,科技赋予电影的别样的、光怪陆离的呈现方式也是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无论是初期的电影工业还是之后的影视产业,都必须要面对市场的检验,赢得市场,方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赢得市场的关键就在于营造一流的用户体验,于是,2D变为3D,即使它仅仅是一部耗资1800万美元的转制片,依然在中国大陆市场赢得5亿多的票房。3D变为IMAX 3D,2006年,《超人归来》(Superman Returns)成为第一部转制成IMAX 3D立体体验的好莱坞真人演出电影。 IMAX(Image Maximum)巨幕电影是当今世界上最具视听冲击力的影音系统。自1970年在日本大阪世博会首映以来,它就以超大的银幕尺寸、一流的画面和震撼的音响效果引起广泛的瞩目。8层楼高的巨型银幕和12000瓦的数字音响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观影体验,并使IMAX巨幕电影成为奢华电影的代名词。在之后的六年里,IMAX3D长久地占据世界电影高端市场,人们对其的追捧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观众对完美的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不过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2012年4月,“中国巨幕”放映系统在安徽合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据“中国巨幕”的研发方、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杨雪培介绍,巨幕放映最核心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母版(即放映拷贝)制作;二是重合技术;三是声音效果。它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高增益的金属屏幕增加亮度,采用双机放映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放映的画面得到高精度的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力,随着中国巨幕以其高性价比获得国内市场及国外一些大电影公司的青睐,国外IMAX巨幕系统在中国市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成为历史。

移动互联推动影视产业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时间走到了2010年,移动互联网迎来了高速发展的三年,其特点就是信息获取模式碎片化,收看模式多样化,观众群体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电视观众的规模在持续减少,观众在以每年2%的速度远离电视,在北京,电视平均开机率甚至已经下降到30%左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互动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开始全面覆盖传播媒介,观众的选择机会更多了,于是一些有实力的电影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影院,也为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甚至定价权,开始不遗余力地向集中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内容涉及影视制作、制片、发行营销、放映、海外市场、演艺经纪、新媒体电影以及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市场培育,从而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渠道、跨媒介的整合与发展,同时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行营销模式也为新时期影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万达集团。中影集团以其多年来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以及国外大片引进中所特有的话语权,在市场占有率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华谊兄弟则将电影、电视、艺员经纪三大块业务进行整合,积极发展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发行、营销的产业链条,并积极拓展院线,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采用类似模式的还有保利博纳;万达集团则依赖其庞大的院线体系,充分发挥影院1:15的带动作用,控制了电影产业链条的下游,并上溯至影视拍摄及制作环节,意图打造全产业链条。2012年万达更是大手笔买下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集团,其企图心“昭然若揭”,这似乎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每每经济陷入瓶颈期之时,电影产业就会迎来一个繁荣期,相信万达的这一大手笔不是一时兴起。

总之,从online 到offline ,从虚拟到实体,电影产业的竞争已然到了白热化的境地,只有能够真正顺应市场规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网络、全平台覆盖营销的企业才能成为赢家。奇迹年年有,今年特别多,2012年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就是《人再囧途之泰囧》与13亿的票房奇迹,这个奇迹并不是偶然事件,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营销模式是成就其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技与电影的未来 大数据推动大电影

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不过,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数据并非单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即所谓的“物联网”。但是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研究机构Gartner对于“大数据”(Big data)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有4个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因此可以说大数据是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未来的车联网等技术将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PC甚至汽车等连接起来。2009年3D电影《阿凡达》的拍摄过程中就已经使用了类似大数据的技术。3D电影是通过CG (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技术)来实现视觉特效,通过CG技术,可以让导演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无法人工完成的宏大场面镜头,就可以被逼真地展现出来。电影《阿凡达》中,60%的场景是通过CG技术来进行全电脑特效制作,这也是一项非常需要人力、技术及物力投入的工作。《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的WETA工作室和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Magic)以及国内的花鸦(sgala)影动中国研究室都参与了制作。仅仅是片中的动画渲染所需要的硬盘存储空间就超过1PB,要由500块2TB的硬盘搭建这套存储系统。其中40%的画面由真实场景拍摄,60%完全由电脑动画生成,拍摄立体画面使用的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统也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其中彼得·杰克逊旗下的维塔(WETA)工作室,主要负责CGI方面的工作。卡梅隆自家的

Raelity Camera System公司,主要负责3D效果的拍摄与制作。卢卡斯旗下的工业光魔以及早年间由梅隆创立、后转手《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的多次参与其电影制作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主要负责细微粒子化特效制作,比如大气、尘埃以及海洋等。这些世界顶尖特效公司的加盟制作,保证了影片画质的高质量,当然也为观众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感官盛宴,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多数的中国电影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2012年9月有一笔海外交易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小马奔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3020万美元的交易额买下了美国数字王国的70%的股权,标的不大,但是意义重大,数字王国曾参与过美国曾参与过美国15家最卖座电影的特效制作,其客户中不乏Marvel、 Disney、 Universal等大电影公司的名字,小马奔腾收购了一家公司,随后可以以数字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影片的制作与分红,不仅完善了公司的产业链条,更找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此言不虚。

大电影中的科技让梦想成真

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科技让艺术更完美,艺术让科技更多样。导演和编剧们在电影中呈现的令人炫目的科技成果,不仅愉悦了观众,而且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进程,执导《阿凡达》与《泰坦尼克号》两部史上最卖座电影的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深受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才决定投身电影。电影导演也许没有穿越时空看透未来的超能力,但是他们用想象力带领人类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遨游,他们作品中一些大胆的预测和猜想在若干年后成为了科学现实。在人类的科技创新史上,电影增强了人类对于科技创新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甚至引爆了人类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人类的足迹从月球、火星已经迈向了浩瀚的外太空,外星人成了地球的常客…… 电影这个梦想会有成真的一天。

我们不妨一起来设想一下,未来我们欣赏电影的方式:在广泛的网络覆盖、足够的网络带宽支撑之下,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虚拟与现实,化天涯为咫尺。影视产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规模、运作模式均有了较大的改变,观众的观感可以直接改变故事的走向,观众可以从各个方面对虚拟世界施加影响力。

“云技术”时代,信息与数据可以在从云到端的各个层面实现高速传输,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在2012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达60亿,第三方机构COMSCORE、IDC分别预计在2014、2015年全球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数,手机上网将成为第一大上网方式,那么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欣赏影视作品将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影视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电影院,将日渐成为人们追逐极致用户体验的最佳体验地,IMAX 3D、巨幕皆成昨日黄花,4D、5D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未来的电影院将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让观众不知今夕何夕,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乔治·卢卡斯说:“相对于如何制作出特效,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特效去把故事讲述得更完美。”也许就目前而言,科技只是改变了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那么至少通过科技,电影可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谁知道呢?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