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菲
2013年1月,国人认识了一个名词——雾霾。连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的雾箍盘桓不散,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空气质量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尤为严重,今年伊始已遭遇了四轮重污染天气。
1月29日,雾霾更加“深重”,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霾黄色预警,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持续,雾霾重心有所北移,其中京津地区、河北、河南、江苏及安徽等地雾霾较重,空气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水污染,这些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利因素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而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
强化需求导向
据媒体报道,针对PM2.5这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新热点问题,北京朝阳区率先在全市建成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目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外街道等8个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子站已投入使用。自动监测网络采用TEOM振荡天平法测量,可同时连续实时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IO、PM2.5和PMIO-2.5(粗颗粒)采样,与现有全区大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有效结合。
城市管理直接面向城市发展与市民服务,因此必须强化应用和需求导向,以科学认识城市、科学运行城市、科学服务城市为目标。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标准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载体,其由城市管理知识创新、应用创新导向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其中,城市管理知识创新体系由依托跨领域专家的城市管理科学研究为先导,应用创新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技术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体系则以数据信息为依托、信息化为载体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到信息化城市管理的跨越。跨领域专家和大众参与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及标准化、信息化是现代城市管理区别于传统城市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特征。
随着一系列智慧民生应用的推出和普及,未来生活的真实写照已经摆在市民面前,智慧城市已经从一个抽象的概念,逐步转化为活生生的实际并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不断创新应用,可以预见,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智慧城市逐渐从概念走向务实的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有效应对城市面对的各种新问题。
应对城镇化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1990年时,城市居民总数占总人口的26%。如今,已有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还将有3.5亿人移居城市——这相当于目前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为了对未来发展提供支持,我国计划在2011到2015年间新建70座机场。每天都有65辆高铁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在未来五年中,还将会铺设30578公里左右的铁路连通各个主要城市。2011年到2020年间,我国对水资源保护项目的投资将会达到4万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内投资总额的4倍(美国对相关项目的投资为6150亿美元)。
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导。中央政府认为,城市化将是取得刺激投资、鼓励消费及拉动内需战略的关键因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内地的城市人口将超过8亿,在未来十年内将有1亿多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与这种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变化相应的是,自2011年初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快速增长。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列。
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人口的增长将带来各项成本的全面增加。面对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中国的各个城市将努力克服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在保持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初,有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出发点只是城市管理者为了提升政绩。而随着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城市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2013年,智慧城市面对的将不再只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更加迫切的各种需求,2013年智慧城市是否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