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效应,是指因为新闻报道或者小说电影中描述的事件,而导致的一连串类似事件,英语表述为“copy-cat crime”。模仿效应的一个突出领域是模仿犯罪,1972年库布里克取消他的描述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电影《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因为电影上映后出现了一系列模仿片中暴力场景的青少年犯罪。
“模仿效应”,最普遍出现在连续自杀事件中。在国外,就曾多次出现过“模仿自杀”事件。1962年玛丽莲·梦露自杀,之后一个月内,洛杉矶地区自杀率上升了40%。而在几年前,我国发生的“富士康连跳”,也是这种“模仿自杀”事件中典型的案例之一。
“富士康连跳”事件,是典型的“模仿自杀”,在学术上也叫做自杀的“聚集效应”,在自杀领域很常见。这种连锁效应,往往发生在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富士康的用工年龄段在18岁至24岁之间,正好和这一条件吻合。
这些工人每天上班、下班、睡觉——这种“钟摆式”的生活,挤压着他们的私人时间,人与人之间变得十分孤立,哪怕同在一个宿舍的人,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熟悉的陌生人”。
发生这样的悲剧,跟企业制度、用工方式、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关怀不够等,可能都存在一定关系。企业应吸取教训,注重从制度层面,从员工心理关怀方面出发,考虑怎样能让员工抒发心理压力,将心理专家给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常态化。当员工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求助时,也可考虑给予一定的带薪假期等。
另外,“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还反映出企业在组织生涯管理层面上的缺失。”职场专家洪向阳认为,“尽管导致员工跳楼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对职场环境的不适应和人职不匹配无疑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