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词典》中词语释义商榷

2013-04-29 09:29:02张小芹布莉华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古籍文献

张小芹 布莉华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突出特点,也是一部使用价值极高的工具书。其中“古籍”、“校雠”、“善本”和“文献”的释义,本文认为还是值得商榷。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 “校雠” “目录” “善本” “文献”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典,以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突出特点,也是一部使用价值极高的工具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虽对以前的版本做了较好的修订与改进,但细读起来,本文认为“古籍”、“校雠”、“目录”、“善本”和“文献”的释义还是值得商榷的。

一 “古籍”释义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中“古籍”的解释为“古书”。虽然说“古籍”是一个本文们经常要提到的名词术语,但是简单地以“古书”来解释,本文认为还是有待商榷的。“籍”在《说文解字》中解为“籍,薄书也。”《释名·释书契》中释为“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引申之,则有书籍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申凡著于竹帛皆谓之籍。”可见,“籍”有书籍之义,那么“古”从什么年代开始,又到什么年代结束才算“古书”呢?

目前学术界对“古”的上限、下限分别截止到什么年代,“籍”的范围有多大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本文认为“古籍”的上限,从形式上说,应该是简策和版牍,至于甲骨文和钟鼎文由于它们没有装订成册(《现代汉语词典》:“书,装订成册的著作”),虽有“古籍”之内容,却没有“古籍”的形式。从内容上讲,本文认为“古籍”的上限应该是流传至今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如我国第一部占筮书《周易》;第一部上古誓、诰、命、谟等古代事迹汇编的《尚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记载礼节仪式之书《仪礼》;第一部传述礼制、论说礼仪的《礼记》;第一部政书《周礼》;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语录体论著《论语》,此外还有《孟子》、《荀子》、《孝经》、《尔雅》、《战国策》、《老子》、《庄子》、《墨子》、《商子》、《韩非子》等等。

本文认为古籍的下限应该是1911年以前,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于198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给“古籍”的界定为:“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这是关于“古籍”最富权威的定义。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书籍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才能成为“古籍”:(1)书籍的成书时间为主要是指写作于1911年以前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对古代书籍的重视,近几十年来不断影印出版了一系列古籍,如《十三经注疏》、《诸子百家》、《四库全书》等等,它们的形式和古籍完全一样,但都不属于古籍的范畴;(2)书籍的内容主要是指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这是古代书籍能否成为古籍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实我国古代的书籍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只有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才是“古籍”的真谛。同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典籍也是十分丰富的,即使它们的写作时间是在1911年以前,也不能算是中国的古籍;(3)书籍的装订形式必须是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的装订形式是随着书籍载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书籍主要是写在竹简和简帛上,由于竹简和简帛便于舒卷,于是便产生了卷轴装的装订形式。随着造纸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又出现了线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梵夹装等装订形式。那么不具备古典装订形式的古代文字资料则不能称之为“古籍”。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词典》给“古籍”以“古书”的释义不免失之简单。

二 “校雠”释义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中“校雠”的释义为“校堪”。“校雠”之名古已有之,而且最早被称之为“雠校”,“雠校”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刘向的《别录》,《文选·魏都赋》李善注:“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依据刘向的说法,一人独立校书就是“校”,两个人合作校书就是“雠”。这里“校雠”的含义就是校勘的意思,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校勘的含义。此外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国柱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校雠”还有一个含义,是指在整个整理古籍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书籍分类,如刘歆在校书时将书籍分为:经传、兵书、数术、方技等。(2)众人和校书籍,如刘歆在校书时光禄大夫刘向、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国柱等。(3)校勘的内容有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纂全书目录等。可见,《现代汉语词典》将“校雠”简单释义为“校勘”,确有待商榷。

三 “善本”释义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中“善本”的释义为“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或写本”。“善本”之名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唐田弘正家庙碑》中,其云:“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可见,根据欧阳修的记载,由于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版本之间的文字又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经过反复校对,最终形成错误比较少和学者共同认可的版本,也就是“善本”。今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八讲:“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叶氏在这里同样认为“善本”是雠对精严的本子。由此可知,“屡更校正”或是“精于雠对”是古籍能否成為善本的一个重要要素。

“文革”结束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并于1978年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工作会议,此次大会十分成功,确立了“三性九条”的古籍善本收录标准即三性九条原则。其中三性就是指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古籍的学术资料性、古籍的艺术代表性,“九条”其实际上就是对三性的进一步阐释。如前四条中所说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明代、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的刻印或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就是对古籍善本历史文物性条件的详细说明;第五、六、七条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前的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或是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则是对古籍善本学术资料性要求的详细阐释;第八、九两条中所述的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是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钤印本,则是对古籍善本艺术代表性要求的详细阐述。

综上可知,古代书籍能否成为善本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之一或兼而有之:首先是古代书籍一定要校勘精审,错误比较少,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世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比较好的本子,不会再出现“三豕过河”的悲剧;其次是古代书籍一定要具有历史文物性,这正是我国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如今随着一系列鉴宝节目如CCTV1《寻宝》、CCTV2《一锤定音》和广西卫视《马未都说收藏》等的热播,人们对古代书籍的历史文物性越来越重视;再次是古代书籍一定要具有学术资料性;最后是古代书籍一定要具有艺术代表性。总之,《现代汉语词典》在给“善本”释义之时也应该兼具以上要素。

四 “文献”释义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中“文献”的释义为“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对于这一释义,本文认为尚存在可商榷之处。“文”、“献”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中,云:“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依据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刘师培的《文献解》,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解释:在我国古代,文指古代典籍文章;献则是指古代先贤,也包括他们的见闻言论和论著,以及他们熟悉的各种礼仪。

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是宋末元初马端临编纂的《文献通考》。这是一部考述上古至南宋中期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著作,其序言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由此可见,马端临对“文献”的解释主要在于典籍和文字资料。至此,“文献”的内涵也从最初的指典籍和贤人发展到主要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198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给“文献”的解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使我们了解了“文献”的构成要素有:(1)记录有知识的载体,才能称之为文献,也就是说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属性。这就既包括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和文字资料,又包括了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知识的记载,这就使得“文献”兼顾了历史与现代。(2)所谓“一切载体”则是重在说明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古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献的载体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我国古代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的进步,现代文献的载体也在不断的增加中,如常见的固定文献载体有:RAM、ROM、硬盘、软盘、磁带、磁芯存储器、磁泡存储器、U盘、CD或DVD、MO(磁光盘)、用于数据备份或容载的专用信息系统和利用高速网络进行大数据量存储信息的设备等等。可移动的文献存储载体有:PD光驱、MO(MagnetoOptical)、移动硬盘、大容量软驱、艾美加的Clik和IBM的CF卡式硬盘、FlashRAM、磁带机、CDR/CDRW、USB接口移动硬盘、多媒体记忆卡等等。记录知识的手段则有书写、印刷、录音、录像、刻录等等。由此可知,凡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均可以称之为“文献”。

总之,词典是语言的真实反映,在编纂之时,应该更加科学地、与时俱进地给词语以释义。尤其是作为使用比较广泛的一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所面对的使用者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小学生,其在解释“古籍”、“校雠”、“目录”、“善本”和“文献”等词语时应该兼顾历史与现代,更加科学准确地给以界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 刘熙:《释名》,光绪二十二年长沙王氏刊本。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 史永乐:《古籍整理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6]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7] 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8]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张小芹,女,1977—,河北承德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布莉华,女,1964—,河北承德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學,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古籍文献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日语外来语知晓与使用情况调查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