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辉
小学科学新课标强调小学科学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立足学校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我们农村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乡土资源源于日常生活,是我们温馨而熟悉的亲情领地,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一座宝库,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精选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教学情境来建构知识,所以考虑农村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来阐述教材中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例如《生活中的真菌》一课中,“可以食用的真菌”这个知识点我们并没有照本宣读教科书,而是师生共同探究了本地山区常见的羊肚菌、大马勃、灰棕口蘑、血红铆钉菇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可以食用的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乡土材料来设计教学问题,巩固所学科学知识,如在《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联系本地种植胡萝卜的实际情况,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母把胡萝卜种在沙质土里?”,学生一听立刻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答了问题,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不仅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课外延伸,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冀教版科学课本,每册都设有几节专题研究课,专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亲历社会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专题研究课,我们农村小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例如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调查当地马铃薯丰产新技术、当地常见植物繁殖方式、家庭房屋保温措施、本乡利用新能源的情况等探究活动。这样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了课下,从教室延伸到了社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体会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时乡土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评价体系,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潜质,发挥出了他们的最佳水平,教师及时鼓励表扬,这样我们对学生由单一的试卷智能评价拓展到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多元全程的评价,真正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三、关注社会问题,开设专题讲座。
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探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当地社区存在的典型社会问题,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讲座,是我们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例如当地医院共用皮试针头,为社区居民埋下了巨大的生命健康隐患,我们在六年级《奇妙的人体》这一单元结束后,便开设了以“拒绝共用针头 珍爱生命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告诫学生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可能会感染多种传染病,在就医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当地野生大型真菌丰富,但常有误采毒蘑菇食用中毒事故,因而在六年级《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专门开设了一节介绍本地毒蘑菇及识别技巧的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结束后,学生深入社区,用宣传演讲、粘贴标语等方式向家长、邻居普及科学知识,使社区居民对医疗安全、饮食健康、环境污染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了一些社会隐患,有利于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四、激发学生兴趣,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求知、探索欲望,我们教师就应该积極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擦亮学生开拓创新的心灵火焰。成立科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潜能,也是我们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举措。我们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别指导,组织各种实地参观考察活动,指导他们观察、研究、撰写小论文。例如利用课外时间,我们组织对植物有兴趣的同学调查当地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开发植物食品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意趣,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富饶与美丽,升华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组织学生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活动中我们编写的一些地方性乡土教育文献资料和读物,也弥补乡镇地方自然人文资料的空白。
总之,广泛的课程资源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我们师生要共同行动,有效的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合理的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亲近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