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尼·莫里森小说看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

2013-04-29 00:44田园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托尼莫里森

摘要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作品为当代美国黑人找回自己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黑人民族重视的焦点,而民族记忆对黑人来说是非常惨痛和沉重的。本文分析了黑人传统形象的界定及其由来,并阐明莫里森是通过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作品所塑造的全新的黑人形象,表现黑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缺失,找回黑人文化身份的出路。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美国黑人 认证与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并存趋势使得文化身份成了焦点,而美国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文化共存,文化身份是不同文化群体多种因素的抽象概括和总和。黑人的文化身份问题关乎民族发展方向,美国黑人因其特殊的历史经历,使其文化身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莫里森则结合民族历史、黑人阶级地位,运用自己的书写展现了美国黑人建构自己文化身份,反映了黑人群体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与白人主流文化群体产生的碰撞和冲击,力图通过表现黑人身份认证与危机,探寻黑人整个民族的最佳出路。

一 关于黑人的传统形象界定

1 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身份的界定

在美国社会,历史的根源使白人主流文化与黑人文化相比成了非常强势的文化,白人认为黑人是个低劣种族,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因此利用白人的经济政治优势强加给黑人种种形象符号,这使得黑人要接受白人文化,处于从属于白人的文明人。如南方文学就传播了黑人愚昧无知、缺乏独立性,必须由白人来管理他们的观点。很多作品在创作时都将黑人看作低等种族的思维定势,有甚者还把奴隶作为一种动物来考察,把黑人塑造成主流文化中愚昧和不开化的固定形象,将黑人形象丑化成“黑人的颅骨在形状上最接近猿的颅骨”,“时刻准备品尝白人甜蜜血液”,极大玷污了黑人的形象。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白人主流社会剥夺黑人受教育的权利,而黑人需要让后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但白人文化却强化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概念化形象。因此如莫里森的黑人作家们意识到了,黑人们只有熟悉民族文化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才能让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使关于黑人的种种传言与假象不会维持和流传,而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压迫,还规定教黑人阅读、书写和拼写的人要处以罚款,使黑人长期以来无法正常传递自己的文化,也无法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主流社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就是想黑人停留于无知状态,更不能作为与主流社会抗争的精神武器,以贬低黑人文化来削弱它的影响,到了20世纪黑人仍没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都是为了保持主流文化的优势地位,认为黑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以实现白人的文化霸权。

就这样,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黑人文化的弱势地位被进一步强化。“美国梦”对黑人来说是主流文化对黑人带有的欺骗性,整个黑人民族被贬至动物的地位,它成就的是“美国白人男性”,黑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了,因此,黑人从没被允许把握西方文明的完美精神,失去了自由和希望。因此以托尼·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作家开始用创作来反抗这种界定。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借主人公发出呐喊:“这些白色的东西抢走了我的一切,击碎了我的梦想,扯断了我的心弦。白人是我们最大的噩梦。”

2 “原奴隶叙事”对黑人身份的界定

黑人不甘受白人狂妄自大主流文化强加给他们的身份与形象,更多黑人认为他们应该得到与白人一样的权利,原奴隶叙事成为黑人作家运用文学反抗的重要形式。它是以奴隶们亲身经历所作的经历记述为基础,作品以黑人自己为主人公、英雄,即大多采取自传的方式进行叙述。主人公们身世凄凉、不幸,但却勇敢、富有毅力和智慧,在反对奴隶制的讲坛上不停讲他们的故事,代表着奴隶们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黑人奴隶认识到了这种制度的罪恶,树立了黑人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形象,描写了他们用聪明战胜压迫。这一类叙事作品的影响十分广泛,逃亡者的勇气和想象力,奴隶们对自我形象认识的最高理想,赢得了白人废奴主义者的同情。

奴隶叙事的广泛采用是有一个前提的,即对白人的正义感和良知的信任,叙述者对黑人的人性,为自由、文化而斗争的信念进行了鲜明的记述,叙事基本以突出奴隶们所具有的符合当时“好黑人”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唤起白人主流社会的同情和宗教情感,同时对黑人产生激励,但是,他们所用的语言是主流文化能够理解和被打动的,所以以此方式反映出来的是黑人自己的、完整的文化,它所构筑的虚假黑人形象都是非常恭顺、谦卑、善良的,以迎合白人价值观为代价,反映出奴隶们反抗压迫的愿望也是隐晦的,充其量不过是道德和历史论争中的工具,帮助黑人避免来自白人的不必要的污辱。莫里森则表达了对这种文学手段的看法:“我不赞同有些作家进行的虚假黑人写作,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对黑人生活猎奇式的参观。”

因此,白人强势文化对奴隶进行物化,使黑人一定程度上被隔離于白人主流社会, 取消了黑人的文化身份,“原奴隶叙事”中的“好黑人”形象成为黑人在白人社会谋求生存最独特手段,但却抹煞了黑人个性,扭曲了黑人文化身份,莫里森则不赞成这种身份的伪装,她从本民族出发,结合民族历史和文化,以黑人为中心,试图以黑人文化历史意识实现黑人自我身份的追求。

二 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认证的创作反叛

莫里森一直受到传统黑人文化的熏陶,她所生活到的环境让作家充分认识到背负沉重民族历史的黑人生存处境尴尬,她希望黑人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她的小说反映了黑人在白人主导的国家和文化中的成长历程中“黑人性”的代价,表达了“黑人间团结”的重要性。

1 莫里森黑人文化创作的思想

莫里森的作品集中在黑人种族主义经验上,反映了得到社会地位的黑人一直想利用赞同白人价值观让他们融入白人社会,她直接否定了这些观点,并希望黑人要保持民族文化和黑人身份。如在她所创作的《宠儿》中,就叙述了一个奴隶用杀死了自己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永远摆脱她所憎恨的非人、不公的奴隶制。这个故事是作家对黑人奴隶历史的再现,她用充满激情、温柔、和善的母爱形象,通过故去的黑奴阴魂突出了黑人在不公平待遇下所受到的精神创伤。通过小说鲜明的书写告诉同胞们,只有彻底打破精神上枷锁,黑人才能真正获得新生。生活的经历使她对黑人民族文化有了非常深的了解,并为自己的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创作的黑人形象具有她构建的自己的民族宇宙观:“世界是活的……鸟儿在场还是不在场都是意味深长的。你必须静立才能体会到那种信息”,她的作品中深刻地表达了关于黑人文化的丰富底蕴。莫里森用自己的创作探索了黑人民族的发展之路,在写作中开拓各种主题,指明了黑人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

2 莫里森创作的黑人反叛形象

作家通过对黑人整体进行的新的身份界定,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反抗性的全新黑人形象,对黑人的传统形象界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示出黑人成长道络上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如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失语主体,即牺牲品的形象。美国黑人女性就是这类牺牲品典型代表,她们的经验没有得到主体性的表达,她们的处境十分特殊,有的成为主流文化信仰的牺牲品,有的成为以男性为主要力量的黑人民权运动中男权的殉难者。她们带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镣铐,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如《秀拉》中的奈尔软弱无力,是美国社会中最沉默、最无助的人,听命于男人的摆布屈服于白人的权威。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忘记了自己还须发展独立的自我,其话语权被白人剥夺后又被黑人男性再次剥夺,她并未因自己整洁礼貌而得到白人的认可。莫里森通过这种形象述说了失语的女性形象成为沉默的主体,揭示出黑人女性遭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

黑人男性比黑人女性地位稍高,可是事实上他们仍是受奴役的地位。白人剥夺了他们体现民族身份的名字,使黑人一生背负毫无内涵意义的假名字,而且给他们灌输白人的价值观念,成为黑人民族种族歧视中受到侮辱的见证,如在《宠儿》中,保罗·D回想起甜蜜之家的第一个主人加纳以“把黑鬼提升到男人的位置”为荣。由此可知黑人的身份定义被模糊化,故事中奴隶们男性身份是由加纳的话语决定的,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在这种境遇下,黑人在头脑中对他们的男性身份感到迷茫,莫里森塑造的这些牺牲品形象充分表达了黑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沉默特质,这促使他们努力去寻找他们文化身份的缺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反抗者形象进一步反抗了传统的黑人身份界定方式。作家塑造的“英雄”反抗者形象敢于挑战白人文化和男权控制,如《秀拉》中的主人公就是勇敢、无畏、坚强、自尊的完整自我形象。她不需要男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敢于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主人公通过和男人的性行为来取悦自己,这种在性方面的态度反叛了男性的权威,她极富冒险性并对自己充满信心,作者通过这个形象代表着对“他者”的反叛。

三 找回黑人文化身份的途径

1 对种族身份缺失及民族伤痛的承认

莫里森称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记住这种需要”,因为认识到种族主义的历史永远无法完结,整个民族的沉重记忆创痛使她拒绝掩饰美国黑人历史的伤口,她的小说体现了民族记忆的客观化问题,使黑人的肤色展示着民族的历史和苦难,这种记忆成为一种非个人化的集体记忆。

如小说中的人物塞丝告诉丹芙,“甜蜜之家永远在那里等着你,……有些东西你会忘记。有些东西你永远也忘不了。”小说中描写的“甜蜜之家”象征种族记忆将永远拥有自己位置。另外,作家也暗示了威胁着每个黑人主体的生存,“在那里”,埋藏在意识的最深处,使黑人无法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是设置在黑人人生必经之路上的陷阱。作者通过这段叙述把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实交融在一起,揭示出民族伤口的创痛和黑人的苦难记忆,暗示只要“甜蜜之家”还在,就会存在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的现实,并将永远处在种族主义的阴影之下,只有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才会逃出历史的怪圈,治愈黑人民众历史创伤,重建民族意识。

2 立意民族文化传统,改正历史记忆

以托尼·莫里森为代表的美国黑人知识分子们鼓励黑人民众真正面对民族历史,弘扬黑人民族文化、确立民族身份,正视历史,以更好地把握现在与将来,引导黑人民众重新认识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希冀唤醒民族意识,以新奴隶叙事话语重现真实历史。作家以非洲民间传说反映现代黑人境况,吸收西方白人文化为己用,将传说或历史与现实、想象与事实交融,旨在使黑人同胞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之下求得个性的发展。

因此,黑人必须修正有关奴隶制的真实历史记忆,抛弃自卑,勇敢地抬起自己黑色的头颅,正如在《宠儿》中塑造的黑人贝比的象征意义:“愛它,还有怦怦跳动的心,……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也象征着贝比是上帝的“宠儿”,作家以此形象告诉黑人要自觉地将这一反抗同唤醒民族意识相联,以代表着黑人自我拯救的希望的形象,帮助黑人修正历史记忆,治愈历史创伤。

四 结语

历史原因造成的白人文化霸权体现在对黑人民族权利的剥夺,而以莫里森为代表的具有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黑人作家,通过探索自我和身份的危机和认证力图找到黑人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出路,使她的小说更具深刻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柏油孩子》,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

[2] 罗风礼:《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 [美]约翰·卫斯理·沃尔克:《美国黑人民歌》(英文版),

黑人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4] 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田园,女,1984—,甘肃武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托尼莫里森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理发师托尼
THE JAZZ AGE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