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东兴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贵州在事实上也一直进行着改革,出现了开放局面。而贵州省委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在提出“贵州的中国梦”之时,再一次要求全省上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贵州的历史和现实,对照时代发展潮流,不难发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永恒的主题
时代永远向前,社会永远在变化。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而转变,政治随社会变迁而调整。任何制度、政策的合理性都具有时代性,当时代变迁,制度和政策必须随之改革。
改革基于当下,要考虑未来,要顾及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改革是对过去的扬弃,批判性继承,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换而言之则是进一步深化。
历史上的某个村落、部落、国家有可能是相对封闭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凡是封闭的村落、部落、国家都陷入了停滞,甚至被社会淘汰。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都是对外开放的,都进行过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明清时期的统治者顽固地遵循祖宗遗训,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最后导致国力衰微,被列强宰割。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正在走向经济一体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继续封闭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融入时代潮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拿出开放的行动参与社会变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虽然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却从未发生动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中共十八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开放在不断扩大,发展滞后的贵州更应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
二、贵州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必要性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要完成历史的欠账。今天中国从事的是现代化事业,它以工业为基础、信息化为核心、市场为载体、人才为灵魂、教育为支柱、财富為标志。可是贵州自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式纳入中央直接管理以来,六百年时间没能从根本上缩短与中东部的差距,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物质财富等各方面都缺少积累。在诸多方面处于落后的贵州,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实现后发赶超,才能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事业相适应。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要从思想上清除墨守成规、消极等待和反应迟缓等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决策,使沿海地区首先获得了对外开放的机遇,但是贵州在这一时期却没有为迎接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在机遇到来之时反应迟缓。世纪之交的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时,贵州不是迅速与中央政策对接,与中东部发展战略对接,与自己的现实对接,而是开展了一场“西部大开发,贵州怎么干?”的思想大讨论。这一场思想大讨论是必要的,但是今天回想起来也很沉重。它说明:过去的封闭会制约今天的思维,过去封闭的社会造成的基础薄弱和经济落后会导致机遇来临时没有抢抓的能力。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机遇稍纵即逝。今天再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为明天抢抓机遇做准备,就是提醒自己要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就是在培养自己抢抓机遇的能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就是要给贵州的发展增强内在动力。贵州在2005年还是全国唯一人均生产总值没有达到800美元的省份,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照中央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在2011年有贫困人口1149万,大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6%,占贵州总人口的29%。贵州目前的小康进程大体落后全国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虽然造成这种贫困局面的因素很多,但是应该承认其中重要原因是创新性不够,缺乏进取拼搏的精神。有的人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国家照顾,不思进取。要改变贵州的落后面貌,发展贵州经济,首先要靠贵州人的自我奋斗,要吃苦耐劳,消极等待没有出路,要靠开拓创新,吸收优秀成果,学习和借鉴一切成功经验,墨守成规不可能汇入时代潮流。深化改革不仅是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在发展方式上创新,在技术上革新,最根本的是在观念上更新;扩大开放固然要在合作领域、交流方式上寻求多种模式,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开放看到外面的世界,产生压力和紧迫感,形成倒逼机制,在开放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可以使贵州曾经进行的改革在新时代得到继续深化。近几年来,贵州决策层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三化”同步战略正在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贵州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十破十立”,正是切中过去问题的要害,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关于快速发展与转型发展,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规划,关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利用等,今天都有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措施的必要。
三、贵州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潜能
和中东部相比,贵州过去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一是物质基础薄弱,二是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因循守旧、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等观念制约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进程。今天的贵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各项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就一定会拓宽发展空间。
制度创新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保障。贵州近几年在制度建设上大胆创新,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径,总结出农村的“四在农家”建设模式、城镇社区管理的“贵阳经验”、社会风险评估的“铜仁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余庆经验”、社区戒毒康复的“阳光工程”、村寨遗留问题解决的“三关”工程(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今年4月,贵州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若干规定》,为贵州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出更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这些创新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无一不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成果,同时也说明还有继续推进的必要,继续深化的空间。
贵州过去发展滞后,重要原因是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够。贵州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必须下大气力打造人才制度优势,创新人才培育和管理机制。我国人才队伍比以前更壮大了,贵州现在可以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可以用更开放的管理模式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今年5月下旬在贵阳召开第十五届中国科协联会,已有36名两院院士、174名省内外专家集中帮助163个企业,146名院士专家受聘贵州100家企业。这一丰硕成果的取得,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结果,也生动地证明贵州还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潜力。
贵州通过这些年的奋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具备了吸引外地企业、资金和技术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贵州在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能源、矿产、生态、气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日渐显露。这些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就可以转化成生产力。今年4月,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带队,面向长三角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共促成122个相关项目达成投资合作协议,涉及金额1315.87亿元,其中现场集中签约40个项目,总额达694.49亿元,涉及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物流、新兴产业等领域。这一事实充分证明贵州还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后劲。
随着社会的变化,有一些与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调整或完善。改革永远是无止境的,改革总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改革总是立足自身对外开放的。通过改革开放,使贵州变劣势为优势,把贵州的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贵州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要有新举措、新内涵
贵州需要尊重历史,珍爱历史,但不能沉溺于历史。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必将面对未来。对于历史上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道德、观念、制度、措施等需要重新认识,需要结合现实,需要与世界潮流相衔接。贵州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包括地理空间的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开放,还包括政策和制度的开放,而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开放、观念的开放、意识的开放。贵州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应该体现出地域特色和时代内涵。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现在“深化”和“扩大”,既表明过去和现在出现了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说明改革和开放的程度不够。这就需要有否定过去失误和错误的勇气,敢于直面现在的问题,有科学规划未来的胆略。在没有平原做支撑的内陆贫困省份能否实现工业化?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进行城镇化?在经济落后于全国且落后于西部的贵州怎样解决加速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关系?这就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举措。现在正着力打造的100个产业园、100个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发展平台,正在建设的农业综合体,这些新举措都应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气息。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和开放、深化和扩大,在本质上是二位一体。改革要有开放的意识,实现开放就要进行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必须扩大开放。贵州今天进行的改革和推进的开放与以前的时代背景不同,和中东部的空间环境不同。这一次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在新一轮西部开发、国务院颁布促进贵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文件之后不久,是在贵州吹响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号角之时,有使命在身,有重任在肩。因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是一句口号,它有具体的、实质的内涵,它是为实现贵州的中国梦而采取的应对之策,是要让每一个贵州人都积极投入到实现梦想的行动中来,是想让每一个贵州人都去追逐梦想和实现梦想,是想创造出一个能早日实现梦想的和谐环境。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