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一切生活皆语文。”一句通俗的话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一、语文教学要表现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景去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就为教师讲课达到形、声、色结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这个画面演示的整个过程就是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沉醉,心灵与“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印象深刻,自己还会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想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情操。
三、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是收效甚微。
四、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发挥想象画一画,多动口,用美丽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让优美的文字倾注于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五、课外活动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
文学即人学,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学就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学习还原到生活中去,从此让语文和生活在学生心中成形,生活在语文中开花,语文在生活中结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李家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