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04-27 09:23何平刘冠男
企业导报 2013年6期

何平 刘冠男

【摘 要】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创办到发展的历程是对中药文化的传承,是弘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传承;中药现代化

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江南药王”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的胡庆余堂坐落于杭州城吴山脚下南宋御街,时至今日已有138年历史,是中华医药宝库中迄今为止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遗址。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博物馆,堪称我国中药文化的活化石。“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胡庆余堂是中国传统中药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中药现代化发展改良的典范,生动地彰显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一、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传承

(1)中药及其制剂的标本保存与展出。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中药文化的起源,其保存与展出是对药物资源的保护,对中药文化的巩固与传播,是中药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中药陈列厅里展出了1000多种药物标本,除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以外,还有近百种珍贵的化石标本。有限的药物资源,加之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传统中药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者濒临灭绝。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对濒危野生药材,比如犀牛、虎骨、豹骨等国家一级保护药材的展出一方面有警示作用,揭示了我国野生中药资源现状,提醒人们如果不合理开发采用、加强保护,这些药物也将消失;另一方面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通过人工养殖或寻求其他药物替代的方式来解决稀有珍贵药物日益枯竭的问题。(2)制剂工具的保存与展出。制剂工具是中药文化的载体。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种制药器具,如切药刀、研杵、杵桶、匾子、洗帚;盛药工具,如春花瓷瓶、锡壶、铜壶等。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金铲银锅,据记载是由133克黄金1835克白银铸成,用来制造名药“紫雪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药设备。(3)中药古方与古籍的收集与研制。中药古方与古籍是中药文化的精髓。胡庆余堂创立之初主要传承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聘来名老中医,研究、收集、整理确实有效的中药古方、验方,并成功研制一批包括胡氏避疽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著名的高效中药制剂。后人将收集的处方汇集成册,编订了《胡庆余堂雪泥丸散全集》,共收集有400种中药处方,至今仍有百余种用于生产。

二、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革新

(1)旅游产业特色鲜明。依托杭州旅游城市及依西子湖而居的地理优势,胡庆余堂发展了一条成功的旅游特色产业。以中药业有关的人文景观为主,加上中药药膳、保健茶沙龙、医疗馆、针灸馆等系列组合,开发出具有中药特色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不仅借新兴的旅游业创收,无形中还广泛地宣扬了传统中药文化,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有利于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增加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亮点。(2)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在创办时就确立了“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要求,强调药材至“真”,制作要“精益求精”。以此为代表的中药文化渐渐升华为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自从1997年开始涉足中药种植和饮片加工,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内的丽水、昌化等地设立种植基地,投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以及制药技术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通过建立GAP种植基地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3)中药与中医结合。“是仁乃术”与“兼济天下”的“仁”文化使胡庆余堂不断探索更加确之有效的中医辨证用药法,催生了中药与中医的一体化。胡庆余堂将名医馆与“望闻问切”的诊断合一化,创建了中医特色的医疗门诊,聘请大量的中医专家为患者问诊,诊断后对症对人开具药方,再到药房抓药,极大地方便了慕名而來寻医问药的人。

以胡庆余堂为代表,对中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中药文化深厚底蕴的一脉相承,使得中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中医用药倍受青睐;对中药文化的发展革新,是在优秀传统中药文化的基础之上,使中医用药越来越科学,从而使中药从种植、加工、生产、调配、制剂、销售到使用等各方面规范化,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可控性与稳定性,从而推动中医用药稳步向“安全、有效、合理、疗效确切”的方向前进,由国内现代化向国际化进军。

参 考 文 献

[1]海霞.“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定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8)

[2]董大伟,刘春梅,张艳梅等.现代中药资源与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6):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