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第一村”,他们是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和领头人:如江苏的华西村、山西的赵家保村、陕西的袁家村、河南的南街村……
在云南,这面旗帜就是福保。
从1978年任农村生产队会计,到如今担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社区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杨明就成了这面旗帜中的旗帜,他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也见证了福保村的发展。
“村民自己要发展,而不是政府逼着做,这样的话矛盾就小了,问题就少了。”
在杨明看来,没有农民参加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仅仅是城市的小康,就不能实现全国的小康。
走到哪里,杨明都说自己是个农民,他也确确实实以一个农民的一言一行出现在大众眼里,即便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亲王在官邸会见他时,两人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福保生长的一草一木。但是他的名后却有众多头衔和名誉:福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集团董事长,中国乡镇企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名誉董事长,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现代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荣获“中国十大名村村官”、“全国建设小康村模范带头人”、“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功勋人物”、“中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三农’经济新闻人物”……
福保村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遍地开花
杨明和妻子肖燕
杨明的办公桌后上方悬挂着一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坐下去勿须空谈说世间应说之话,观今鉴古研究些问题;站起来移动脚步走人生该走之路,由近及远解决点实事。这是福保人的座右铭,也是福保村官的一面明镜。
从终日打鱼到文化上阵,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这之间的差距还是多少会让人惊诧。
有了“富裕、和谐”,福保村开始思索建设“秀美、文明”。
从1994年起,福保村围绕“花园式福保村”的目标,开始了村镇建设,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全村先后建成风格各异、功能齐备的小康居民楼共650套。在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村镇建设管理中用于绿化、水、电、道路维护等费用达80万元,配有标准绿化带和整齐路灯的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漫步福保村,让人难以分辨这里到底是农村还是城市。
文化是福保这个中国十大名村的品牌灵魂!杨明用这句很简练的话语概括。乡镇企业撑起了这个小康村。同样,是文化产业延伸了这个村的产业链,使短时间内富裕起来的小渔村树立起崭新的形象。
文化已经渗透到福保的每一个角落。福保的村民激情广场就是村民组成的艺术团体表演的主要场所,即使没有表演,摆上音箱,大家也可以卡拉OK一把。
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燕说:当初,大多数福保人对“文化”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茶余饭后的唱唱跳跳。他们组建了老年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企业职工之家等团体,尤其是老年之家和妇女之家艺术团,除了自娱自乐外,还经常性地为村里演出节目。
肖燕是杨明的妻子,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是两家主要村办企业的总经理。
肖燕和丈夫的认识充分一致:福保村必须努力打造更为深厚的文化品牌,农业的“福保”和工业的“福保”必须注入文化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塑造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福保”品牌。
如今,福保村正酝酿着创造一个以弘扬古滇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产业、旅游业为龙头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集“会展、康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滇池湖滨生态水乡”,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在福保村的总体规划已经由昆明市规委会批复,正在报批详细规划。相信按照福保的规划,在不远的将来,福保将有一个更大的腾飞,形成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绿色生态区。
杨明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农村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如今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农村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会把自己这辈子都奉献在这个地方,为这里的老百姓服务,把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决好,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