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芹, 李 力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研究的引入,我国大学文化研究开始兴起;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标志着大学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很多高校学报出现了“大学文化研究专栏”,大学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层出不穷。然而我国大学文化研究尽管数量很多,但研究质量如何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对研究进行学术评价不仅要看作者研究背景、论文是否获得基金支持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同行专家来进行定性评价[1]。要定性评价一项教育或社会学研究是否具有高质量,需要看其研究问题是否大小合适、有新意具有可操作性,还要看是否通过合适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访谈、实验、及文献引用等来搜集证据,这些证据应该能够充分的回答研究问题,并且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增加新的知识[2]。因此定性评价大学文化研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是重要的判断指标。然而张建新、董云川[3]22-24、李朝晖[4]19、廖小平[5]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学文化研究进行了述评,发现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尽管数量很多但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研究问题单一而且过大;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但上述评价结果并非基于调查研究和确凿的数据统计,也主要通过其主观感受而做出的判断,其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值得怀疑。因此本研究将尝试通过对近十年国内本科高校学报发表的关于大学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数据统计来调查其选题和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以期能够找出大学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及编辑审稿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以近十年国内本科高校社科版和教育研究版(正刊)中发表的大学文化方面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对选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和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找出大学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共性,并结合理论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研究问题的分类参考张建新和董云川[3]22-23的分类方法,并根据本研究中的调查结果稍作了调整。在本研究中研究问题分为五类:(1)大学文化定义、内涵和特征的描述;(2)大学文化与地区文化、学风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3)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路径;(4)大学文化的历史及演变;(5)从文化等视角进行交叉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大学文化”,时间限定在2002-2011年期间,共搜集了发表在本科院校学报上的关于大学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315篇。先将所有论文的作者职称、是否含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这315篇论文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37 篇(约占总数12.06%)的论文发表在“211工程”高校学报上,278篇论文(约占总数的88.22%)发表在普通高校学报上,32 篇论文(约占总数10.16%)发表的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58篇论文(约占总数的18.41%)受到省级以上项目的支持,168篇论文由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等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者发表,占总文章数的53.33%。
表1 论文分布、含基金及作者职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国内本科院校学报发表的大学文化方面的315篇论文中有181篇(57.46%)探讨的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这类论文主要为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作者或者从理论和文献出发谈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注意哪几点,或者介绍自己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这类研究选题都相对较大,而且重复研究较多,缺乏创新性。其次,有80篇论文(约占总数的25.40%)探讨的是大学文化与学风、地区文化等相关关系研究。此类研究选题相对较小,而且重复研究少,探讨大学文化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教学评估、学生团体、学术团体、学风建设、大学综合实力、地区文化等相关因素的相关关系。此外,43篇论文(约占总数的13.65%)对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定义及特征进行描述和辨析,此类研究大多将大学文化的概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进行对比辨析,介绍其特征、价值观等。此类研究选题较大,重复率极高。有8篇论文(约占总数的2.54%)利用文化学、文学、经济学等领域理论和模型探讨大学文化问题,此类研究选题有一定的新意,但研究只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只有3篇论文(约占总数的0.95%)探究了大学文化的历史及演变。
总之,近十年我国国内发表在本科大学学报的大学文化研究多为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存在选题较大、缺乏创新性、重复研究等问题,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较少。
表2 研究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本研究中所有的论文都是单一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没有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299个研究采用的是文献法,占总数的94.92%,通过引用政治人物或名人、学者的讲话、政治会议或学术会议的内容和精神、历史文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文件、大学校训、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委会的决定、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等文献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此类研究中文献都是唯一的证据,而且对文献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在选取文献时没有考虑文献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产生的背景,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大学文化研究的科学性。
另外,仅有14个研究运用个案法,约占总数的4.4%。此类研究结合本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介绍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而Bell[6]认为个案研究并非讲故事、描述事件或介绍经验;个案研究必须进行研究方法设计,选择研究变量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揭示各变量和因素之间的关系。虽然个案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典型的例子,但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揭示出规律,结论要能适用于整个领域,而且研究要能够增加新的知识和理论。从上面的标准来看,我国国内大学文化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不严谨、不科学,缺乏效度。
所有的研究中只有2个研究运用了调查法,约占总数的0.63%。王瑞芳等[7]调查了青岛高校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情况及相关关系;王永友和刘美娜[8]调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张建新、董云川[3]24-26、李朝晖[4]20、张应强、许士密[9]都呼吁中国的大学文化研究要实现社会文化转向,要充分考虑大学文化的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要用文化学的视角、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大学文化问题。在国内本科高校学报近十年发表的大学文化主题研究中虽然有人尝试通过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大学文化,但研究只是限于理论介绍,没有人运用典型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法来探讨大学文化。要考察教育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研究最典型的研究方法为人类学方法[10]276,而本调查中尚无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大学文化研究。
所有的研究没有采用实验法,主要是由于实验法需要严格的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较少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10]138。而大学文化研究又必须考虑环境和社会背景因素,所以实验法并不适合大学文化研究。
表3 研究方法
总之在近十年国内本科学报发表的关于大学文化的论文研究方法单一,不科学、缺乏效度。运用最多的是文献法;个案法和调查法运用的较少;个案法运用的不规范;作为文化研究最典型的文化人类学方法没有被运用到。
通过调查近十年国内发表在本科大学学报的大学文化研究方面的315篇论文,探讨了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研究最多的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其次为大学文化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大学文化的定义、内涵和特征。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少;选题较大、缺乏创新性、重复研究多;理论探讨多,实证研究少。此外还发现: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个案法和调查法运用较少;个案法运用的不规范;文化人类学方法没有被运用到。
研究结果如下启示:要评价大学文化研究方面论文的质量不能仅仅考虑含基金量、作者职称、学历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选题是否大小适中、有新意、可操作,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多样化,能否有效的采用收集证据回答研究问题,研究结论和成果是否能够增加新知识。社科类和教育类期刊的编辑应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基本技能培训,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审稿过程中用质化的方法更好地评价论文质量, 把好初审这一关。此外,要鼓励、优先发表跨学科、跨领域的、具有原创性的实证类的大学文化研究。具有民族学和文化学研究特色的民族大学可以利用其期刊优势引导投稿者利用民族学和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学文化。另外,要完善同行评议机制,针对大学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趋势, 要科学、有效的选择和管理同行专家、扩大评审专家规模,建立评审专家数据库,提高评审效果[11]。在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和投稿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学报大学文化类研究的质量将会有大幅度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朱 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2011(2):7-13.
[2] Drew,C.J.Introduction to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2nd ed.)[M].Missouri:C.B.Mosby Company,1980:4-10.
[3] 张建新,董云川.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4] 李朝晖.“大学文化”研究辨析[J].江苏高教,2006 (2).
[5] 廖小平.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2006 (3):145-150.
[6] Bell,J.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3rd e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
[7] 王瑞芳,聂法良,郭曰铎,等.关于大学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2):96-102.
[8] 王永友,刘美娜.军工院校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耦合度评价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1):1317-1323.
[9] 张应强,许士密.文化社会学转向与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变革[J].江苏高教,2009(5):1-3.
[10] Wersma, W. & S.G.,Jurs.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9th ed.) [M].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8.
[11] 方 卿.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实践与研究[J].图书 情报 知识,2007(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