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英
一、运用表演,化抽象为具体
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材料比客观抽象的材料更易于记忆,这确实是正确的。我们大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自己亲自做过的或见过的事物,即使相隔数年,当时的情景也仍然记得特别清楚,而道听途说来的某一件事,天长日久,便会忘得一干二净。鉴于此,我们在背诵文章时不妨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形象,借助表演加深记忆,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且富有成效的。
如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对课文中的“船头坐三人”一段,学生都反映背诵起来有难度。尤其是“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以及“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等句子,很容易将“左”和“右”搞混,而且对鲁直的身体造型也颇感费神。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到位的表演,学生就会对人物的位置关系及身姿神态了然于心,大大加深了记忆。若背诵遇有遗忘时,再略微比划几下,自然就回想起来了。动作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表演来帮助记诵,尤为有效。
二、运用表演化解课文疑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篇目的难点、疑点,单凭教师的巧问、精讲是难以让学生释然的,如果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来表演,在表演中体会,在情境中感悟,问题的解决往往要容易得多。如学习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狼》,教师带领学生疏通大意后,可指派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哑剧表演,一生扮屠户,二生扮两狼,文章中提及的“积薪”以讲桌代之。教师在旁作解说(解说词就是课文原文)。这种表演可反复进行数次,从而比一比哪组学生的表演更逼真形象。表演者为使自己的表演准确、得体,必然会对课文作细致的阅读,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经过学生一番热闹的演练后,教师趁势亮出一系列如狼为何不在途中将屠户吃掉,而是“缀行甚远”?的思考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结合自己的表演感受,认真细心地加以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这样《狼》这篇短文的难点、疑点,借助学生的情景模拟便顺利地化解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运用表演体味人物情感
“人正是在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赋予情感,作出判断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体味文中人物的丰富情感,感受真善美,认识假恶丑,表演作为一种活动、一种手段就不能弃之不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适合学生作课堂表演的,如《扁鹊见蔡桓公》《七根火柴》《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变色龙》《最后一次讲演》等,有的适合作整体表演,有的则适合作片段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实现角色转换,在特定的情境里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揣摩人物复杂的心态,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学生从无名战士身上会学到忠心耿耿,从闻一多身上会感受到凛然正气,而胡屠户的市侩、皇帝的愚蠢、奥楚蔑洛夫的欺上媚下和见风使舵等也会在学生的表演中暴露无疑。如此不断地体验角色,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定会受到熏染,潜移默化,产生积极影响,作品人物的美好品质会渐渐融化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达到品德与情感的同化。
四、运用表演体会作者的用词匠心
心理学认为:学生被动接受,势必阻碍其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一堂课,教师的“精讲”“细导”固然重要,但若忽视学生主体的感悟也是枉然。表面上看,学生对某一问题好像是记住了,掌握了,但他是否在囫囵吞枣,是否真正理解,理解得是否深透,却还是个未知数。要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那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使学生主动参悟,表演不失为有效途径。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进店时的“踱” ,付酒钱时的“排” ,以及护碟时的“罩”,以及最后一次到店付酒钱时的“摸”,被公认为是炼字炼意的典范。这些词的运用之妙,如果单凭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以分析取代感悟,越俎代庖,效果不一定好。学生只有亲自表演,进入角色,融入情境,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才能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其实,古人“推敲”的故事已显露端倪,当年唐代诗人贾岛为定夺“推” “敲”两字,“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不就是在通过“表演”以求答案吗?
这种在表演中解读,在表演中体会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不可舍弃。
五、运用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希腊诗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句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不能只是传授、灌输,而应启迪、点燃、激发。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表演,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活动,也应努力实现创新这一目标。因而表演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原作形象及情节的复制上,而应大胆虚拟构想,合理取舍增删。
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合作,然后再进行表演。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演,既要忠实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要大胆创新,要标新立异,不妨来它个“添油加醋”。如在对《石壕吏》的情节进行模拟时,学生可加入差吏将老妪家的鸡带走,将其家狗打跑的细节,以此表现“鸡犬不宁”的状态。通过表演,学生竞相上台,配合默契,群情激越,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爆局面,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语文教学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做到领悟透彻。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语文,互相交流,主动参与,课堂效益能明显提高,而让学生课堂表演无疑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安排一些表演活动,以演带读,以演促读,演读结合,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自觉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使教学活动日趋情趣化、多元化。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素质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河北省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