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大数据时代,设计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运,拥有无数的技术应用和机会。未来产品大多会基于对大数据的掌握、挖掘以及对它的呈现,而这些产品的研发将会由设计师主导。
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智慧城市”国际信息设计展上,一辆奥迪汽车成为焦点:四周铺着巨大的LED屏,上面是虚拟的行驶道路。现场观众用手机登陆活动站点后得到一个控制界面,进而选择喜爱的车型,在虚拟城市中自由驰骋并和其他用户进行沟通。这是一件基于驾驶社群概念的社交游戏装置作品,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的费俊副教授和青年艺术家李心路。
费俊从2010年就开始为奥迪设计奥迪互联(Audi Connect)的概念和研发相关的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将用户、互联网、手机和汽车连接为一个系统,为用户提供导航、社交、消费和安全驾驶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
费俊说,在这种产品研发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开发出各种应用,比如通过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远程监控汽车的速度、温度、地点、油量等车况信息;结合道路信息,实时为车主提供途径地点的消费资讯,例如当行驶经过某著名餐厅,就会收到此餐厅的电子优惠券,或经过某剧场时,收到最新的演出信息——一种智能化的驾驶体验将由此开启。他相信,未来许多的产品都会是基于对大数据的掌握、挖掘以及对它的呈现,而这些产品的研发将会由设计师主导。“设计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运过,有着如此多的技术应用和机会。”费俊说。
数据可视化
韩国的交互设计师Sey Min专门从事于数据可视化设计,她是韩国首位TED奖学金和高级奖学金获得者,也曾是麻省理工(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的研究员。2012年北京云世界大会的“自我量化大会”上,她应邀进行了演讲。Sey Min创作的数据可视化作品多以动态方式呈现,且有着极为绚丽的视觉效果,而她有关数据可视化与社会、城市和环境的思考更具有启发意义。
Sey Min的作品中既有为音乐俱乐部搭建的实时交互信息图像,也有为未来设计的可伸缩住宅方案,以及将数据转换为能量的装置作品。在她看来,数据可视化有很大的需求,因为丰富的数据最终会带给我们行为上的变化。作为一个新兴门类,数据可视化的定义仍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Sey Min看来,图表只是可视化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因为数据还有很多意义,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来决定是否改变我们的行为。她把数据可视化定义为正确、有效、有意义地设计一个让数据流动的系统,并对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要回溯到事物的本质,例如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一棵树需要哪些元素才能更好地生长,由此来建立一个循环系统,使行为回馈于数据产生的源头。
如何帮助人们洞察和理解真实世界的各种复杂问题——好的数据可视化作品不是简单地做出绚丽多彩的图像,也要能很好地讲故事。在不扭曲数据本身客观性的前提下,设计师的叙述角度带有鲜明的个性观点,如何叙述、使用何种表现形式的空间都非常大。可视化作业中有一件《莫言,流言》的作品颇为醒目,它采用了文革大字报的形式,内容是对莫言获得诺奖当天微博评论的摘录,用黑色表示偏负面的评论,浅色表示正面的——叙事风格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2012年11月9~10日,费俊带领自己的两组学生参加了“全球可视化马拉松”,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可视化创意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大赛分为“交互设计”和“信息图表”两种类别,参赛者须在周末的48小时内从给出的三组数据——疾病预警、全球航班网络和社交媒体中的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择一组完成可视化。
一组学生则选取了美国总统大选,用信息图的方式把推特上选战双方最常提到的关键词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用百度搜索出这些词的图片为这一事件附上了中国特色的解读方式。另一组学生则选择了以交互设计的形式来呈现全球的脑膜炎疫情。在他们最终完成的动态图表上汇集了从2012年7月开始的90天内该疫情在全球的发展状况,数据中还区分了脑膜炎的几种不同类型,用户可以按照时间来查看某一天的具体情况。
这场可视化马拉松吸引了1000多名设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赛,来自全球38个国家的176所院校。毫无疑问,综合了科技与艺术的数据可视化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中教学和研发的一个热点。费俊说以前做数据可视化的都是纯理工背景的人,主要做数据的挖掘、分析,但他们不太看重可视化这一方面;现在可视化已经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包括现在做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人也意识到可视化的重要性。“所以它就变成一个交叉学科、一个基于文理之间的热点。”
设计师的超级权力
数据可视化马拉松里同样的三组数据,最终呈现的作品千差万别,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表述方式形形色色。“数据可视化强调的不是客观性,而是用数据能表达什么。”费俊认为这正是需要设计师参与其中的原因:“一个工程师可以做出结构性数据,但不一定会用数据来讲故事,不产生意义。”数据本身需要设计师的解读能力。
费俊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新近开设了一门“数据与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把它与视频、声音、动画、三维基础等并列为数码媒体专业的基础课,这意味着对这些学生而言,数据可视化也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础技能。在艺术院校的平面视觉设计中一直有信息可视化这样的课程,但费俊认为他这门课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即更多强调的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挖掘,而不只是简单地组合信息。为数据设计首先必须要理解数据,它已经不像设计书籍封面那样只是简单地设计一张皮了。数据的呈现也不只是做出一个界面,唯有通过对数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可能提取出来有用的数据;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述方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设计师不理解数据,未来他无法走到传播这个层面上去。”
Sey Min大学时在美国学习传播设计,之后在纽约布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获得计算机图形和交互媒体硕士学位。她说自己最早对数据可视化不是特别感兴趣。在研究生期间她开始编写代码,刚开始感觉很不自在,因为完全不习惯,她自认不是一个天生的程序员。但她逐渐喜欢上了设计一个系统以及为自己设计应用,这让她感觉可以不依靠于Adobe软件。“那就像获得了权力、如造物主般拥有的超级权力。”于是她开始专注于制作视觉效果迷人的作品,诸如鼠标上飞舞的图形、烟花式的交互画面等等。三四年后她已深谙此道,却开始感到空虚——当这些图像越来越闪耀时,她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有何意义?这种疑问不断出现,她意识到自己是在寻找通过编程可能发现的意义和重要原因。而当发现数据可视化只可能通过编程技巧而成为可能,隐藏的联系和故事也只能通过编程过程被揭示出来时,她决定了要从事这一工作。
数据可视化是一个跨学科领域,Sey Min的专业背景更偏向艺术设计,当被问到除了艺术能力,从事这一工作还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时,她回答说基本的编程技术、设计或艺术审美都是理解和从事数据可视化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因为这如同懂得工具和过程;之后,还必须研究与要从事的项目相关的特定主题。2008年她成立了专门的数据可视化媒体工作室“随机漫步”(Randomwalks),目前这个工作室有三个人一起在做视觉编程、硬件和动态图像(motion graphic)设计。这个团队更关注于视觉化而不是提供分析技巧,所以他们会和数据分析团队合作或依项目规模雇佣分析专家,在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可视化团队(也就是她的工作室)、数据分析团队以及将要应用该项目的行业的人会一起设计结构、分析用户场景和组织故事叙述。
目前国内除了中央美院这样的艺术院校,北大也成立有一个数据可视化小组,他们是理工科背景,更擅长于数据本身的分析和提取。目前他们已经做了中国微博可视化的工具,用以监控微博舆情,这是用工具的方式将数据可视化,可以说他们在程序开发方面是强项。费俊说设计类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视觉表达能力更强,他们现在也需要学习编程,具有分析数据的基本逻辑。如果说设计师一直拥有改变世界的野心,那么有了数据的助力,他们更容易接近这个目标。
更有前途的互动设计
ey Min在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担任研究员的工作经历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非常像在一个设计工作室或高水准的研究公司,有着节奏紧凑的时间表、充满激情的同事、有趣但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她曾参与了2006年的“实时罗马”项目,那是对世界杯期间罗马居民使用手机短信的数据流量进行可视化。当意大利队的球员进球时,短信的流量数据激增。这让她意识到城市的数据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展现,而这取决于设计者如何重构它们。她非常喜欢所有这些实验室的项目,而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她重构所见及所知的方式。
在量化自我大会的演讲中,Sey Min展示了她为韩国电信营运商SKT所做的一个数据可视化项目,从这个动态的图像上可以看到2010年到2012年的手机数据分析,例如每个月智能手机或语音流量的增减变化。这个图像有漂亮的颜色和炫目的动态效果,实际上Sey Min为许多项目创建的数据可视化图像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她对数据可视化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她说尽管自己做出了这样漂亮的图像,但并未感觉到自己和这个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她甚至认为这样的可视化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不能提供答案,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图形,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基于这样的追问,她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将个人与数据相联系的方式。
2009年Sey Min提出了《数据构型》(Data Formation)这样一个有关未来住宅的设想:这个设计首先假设一个面积为90平米的公寓有一个合适的能源消耗标准,而每间公寓的面积会随着它所消耗的水、电和燃气等能源消耗量的增减而相应变化。也即是说如果居住在里面的家庭在某月节约了20%的能源消耗,则公寓面积就会增大20%;如果浪费,则会减少相应面积。房屋有一个滑动模块系统可根据每户使用和节约能源的多少来伸缩空间,订做的家具可以适应这种大小转变的房间。同时还有一种方式是把LED灯光系统装在公寓的外墙上,节约了能源的家庭的房屋立面就会更亮,反之则会越暗。Sey Min提出这一设想源于她每月都会收到的电费账单,但她觉得上面的数据完全无法帮助她意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这种伸缩式住宅则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数据连接方式,使居住其中的人们更加意识到能源的浪费问题。
记者问Sey Min这一方案何时可能实现?她笑说要改变整个建筑即使用100年的时间也不可能,然而要延伸空间的某些部分在一定程度是可能的,因为可延伸的地板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而且可以对能源的消耗模式作出反应的建筑立面也已面世。
从数字到智慧
Sey Min的另一件作品《数据货币》(Data Currency)是一台数据可视化装置,通过内置的程序,出现在电脑显示器上的数据量被转换为能量,这个能量又驱动放置于显示器旁边的编织机开始编织一条围巾。我们在上网浏览、搜索或社交的每一分钟都在产生和消费大量的数据,但是要知道我们看了多少数据是困难的,即使当我们听到这些数据有多少GB或TB时,我们也很难意识到它们究竟是多少。Sey Min说有一天她被一个场景所打动,意识到以前的针织厂和现在的办公室全摆放着电脑的场景非常相似,受此启发做了这个程序。当她展示出一定的数据量可以织出多少长度的围巾时,数据以一种更实质化的方式呈现于人们面前,人们继而得以讨论是否可以在未来更好地使用它。
费俊说十二五规划里面有一个微妙的改变,就是把以前提出的“数字化城市”改提为“智慧城市”,这说明我们城市数字化不是买一堆电脑,建一个数据库可以了,数据发挥效应一定要靠智能化。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帮新加坡政府做过一个综合的可视化项目,可以实时动态地看到新加坡每天进出港信息、交通状况、出租车分布状况、天气状况等;在下雨的时候可以看到出租车都在哪些地方,从而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调度,这种交互式的数据可视化把各个维度的数据和基础框架都建立起来了,无论政府还是个人用户,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信息,这样的设计才有价值。
虽然数据已经成为设计师的一把钥匙和通往真相的起点,但Sey Min说数据可视化并不会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它帮助我们思考和找到我们自己的解读。她呼吁对数据进行开源,她认为公众数据有助于提升公众意识,而个人数据的开放将带来积极效应。因为我们行为的改变取决于我们的数据,当个人开始自己收集一些数据时,也可能会对这些数据更加关注,例如开放个人健康数据。她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患有脑癌的艺术家的开源数据网站,这个艺术家把自己的患病情况等内容转换为开放的格式,和所有人分享这些信息,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关于这种病的数据,以及治疗和护理方案等。Sey Min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分析,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的分析,希望能够改变整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