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曼
房产交易税——房价不存在强因果关系
我们不妨先从股市谈起。我们知道,股市上如果征收资本利得税,那是很致命性的政策。历史上,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乃至台湾,只要一征收高额资本利得税,股市就会大跌,交易不再那么活跃。其实,这不难理解,这个成本终究要转嫁到买卖双方。如果把买卖双方看做一个整体,他们的潜在成本在加大,潜在收益在减小,他们就会把钱转投到股市之外的市场上。
在房市上,政府征收的税越多,买家和卖家这一对组合的共同成本肯定也是要增加的,是必然要转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交易税必然会引发房价上涨。
那么,这些政策会不会改变供求关系,从而抑制房价上涨呢?有人说,这些潜在购买者不一定非要买二手房,可以去一手市场,可是,一手房也会涨价;有人说,他们当中的投机者、改善型人群不一定要买房,可以抑制这些人的需求,可是,因为大家预期房价都要涨,他们反倒也可能增加了投资意愿。可见,供求关系一定是改变的,怎么变却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性比比皆是:在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虽然有房产交易税和房产税,美国的房价还是一直在涨,到了危机之后,则大跌;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前无论怎么加税房价一直大涨,东京一城的地价竟然超过美国全国城市的地价,但泡沫破裂之后则再未回到当初的高点;德国以前通过房地产税、交易税让其房价10年不涨,但是最近2年却挡不住上涨势头。总体而言,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税会助涨,反之税则会助跌,日本房价多年下跌,哪里需要交多少交易税?在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整体上升的阶段,助涨的概率确实较大。
所以,我们只能说,房地产交易税必然会转嫁,但是仍然应该说和房价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二者的关系极为复杂,以供求关系为核心。直接把二者放在一起,说“房地产税抬高了房价”是伪问题,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未来某一天,这将会成为中国巨大的泡沫,“助跌”效果亦然,不得不防。
本质问题在哪里?
控制房价本质是要管理好供求关系,而房地产税、房地产交易税(或者说资本利得税)的本质是税制问题,二者之间没有必然性强相关关系。
因此,在谈到房价问题的时候,应该回到供求关系这个本质上来。
从供给总量来说,中国的房地产总量每年竣工超过10亿平米,人均超过30平米,住房自有率近90%,应该说不存在绝对不足。但是,这个供给有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第一,保障房供给多年欠账,且走了很多弯路,没有把公租房作为第一选择,而是把经适房作为重点,真正的低收入群体难以满足,反倒导致了很多寻租;第二,太多富人持有多套住房,持房待涨,持有成本远低于潜在收益,导致二手房交易占比太小;第三,由于各个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一线城市的供给长期相对不足,三四线城市则性质完全不同。
而在需求方面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存在三类消费者,或者说需求者:纯粹的投资类消费者,改善性住房消费者,以及绝对的无房者,投资性依次递减、自住需求依次提升。其实,这三种需求都是弹性的,以第一类弹性系数最大,最后一类刚性最强。
可见,供给相对稳定、总体充足,但是结构性不足,加强保障房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商持地时长是极少数当下可以做的事,小产权房则需要高度智慧;需求弹性较大,是最可管理的部分,管理需求,特别是第一类用户的投资类需求是最大的、也是最可行的手段。
对于投资类人群,最基础的工作是全国联网,全面盘点,实行阶梯税负:比如,对于三套房完全可以征收50 %以上的资本利得税,对于三套以上征收100%也不为过,同时还要征收足够高的房地产税;对于改善性需求,二套住房如果总面积超标,征收20%的资产利得税也算合理,而且应该适度征收房地产税这一持有税;而对首套房则完全应该免税——甚至是减税,目前的交易税过高。
对于土地这种绝对稀缺的资源,不能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的规则来办,但是,也不是政策性限购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合理制度设计下的市场”。背后的管理规则是供求管理,特别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房地产实名制的基础上,至于税收本身则只是手段。
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看后续政策,才能判断这次房地产交易税到底是一招好棋,还是臭棋。如果不能以一套整体方案应对,那么,这将是一次纯粹的税制改革,与控制房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