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方,张 瑗,方 放,钱晓明
慢性心力衰竭 (CHF)是指因心脏泵功能损害而导致机体出现相关症状与体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平均诊断年龄为76岁。在所有年龄段中,男性患此病的危险性均较女性升高,常规治疗手段有限,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预后极差,年死亡率为30% ~40%[1]。我院干部病房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71例高龄CHF患者 (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能明显降低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显著改善心功能,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高龄CHF患者的临床资料,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运动受限、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均长期使用过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并酌情服用硝酸脂类、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组71例,男54例,女17例;年龄81~101岁,平均 (90.0±4.6)岁;病程6~22年,平均 (14.0±6.8)年;冠心病59例,高血压心脏病44例,瓣膜性心脏病19例,扩张性心肌病1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23例;心功能Ⅲ级50例,Ⅳ级21例。对照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82~97岁,平均 (89.0±5.1)岁;病程5~21年,平均 (15.0±5.3)年;冠心病37例,高血压心脏病34例,瓣膜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17例;心功能Ⅲ级32例,Ⅳ级14例。病情加重的原因有肺部感染、劳累、小便量减少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以及心功能分级间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常规使用利尿剂、ACEI并酌情使用硝酸脂类、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心脉隆注射液8 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 (滴速20~30滴/min),1次/d,14 d为1个疗程。首次使用时需行皮肤过敏试验,均阴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变化,如气喘、尿量、体力活动以及肺部啰音、下肢水肿等变化,并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检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指标;用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l测定N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 (试剂由Roche Diagnostics Gmb H生产,应用该公司出品的-2型多功能免疫检测仪),采用双向侧流免疫反应原理。NT-proBNP参考范围:年龄<50岁为0~450 ng/L,年龄50~75岁为0~900 ng/L,年龄>75岁为0~1 800 ng/L。本研究患者均在80岁以上,故以1 800 ng/L作为诊断标准[3]。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心功能改善程度评定疗效。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治疗后症状及心功能无改善。
1.5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变化 (如有无皮疹、瘙痒、疼痛等)和治疗期间全身反应 (如头痛、头晕、心悸等自觉症状及血压、心率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LVEF和NT-proBN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间 (治疗组:显效50列,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6375,P=0.0084)。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和NT-proBNP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和NT-proBNP水平比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LVEF and NT-proBNP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和NT-proBNP水平比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LVEF and NT-proBNP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例数 LVEF(%)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ng/L)治疗前71 23.9±11.2 42.3±14.4 4 879±1 205 1 696±1 102对照组 46 24.3±12.4 36.3± 9.9 4 880±1 203 2 470±1 137 t 0.1809 16.4248 0.0044 9.8747 P值值0.8568 0.0001 0.9965 0.0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6例患者出现输液部位皮肤轻度发红、瘙痒,液体输毕后自行缓解;3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次日症状自行缓解,继续用药无不适。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次日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明显血压、心率变化及肝、肾功能异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73,P>0.05)。
3.1 高龄CHF临床特点 本组高龄CHF患者病程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活动受限、双下肢水肿等症状;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为主;均长期连续或间断服用利尿剂、ACEI及酌情使用硝酸脂类、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病情加重的原因主要有肺部感染、劳累、尿量减少等,均因服用以上药物不能缓解症状而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LVEF均低于45%,NT-proBNP均高于1 800 ng/L。
3.2 NT-proBNP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心功能状态的指标有两类:(1)主观指标,即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主观陈述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2)客观指标: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LVEF;测定B型脑钠肽 (BNP)或NT-proBNP。既往将症状缓解、LVEF提高、心功能分级降低评为治疗有效。但临床实践中,症状改善不能等同于预后改善,目前心力衰竭治疗中控制症状并不难,但患者出院后仍可发生猝死和再住院。近年研究显示动态监测BNP或NT-proBNP来指导心力衰竭的诊治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4]。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和左心室壁压力负荷有良好的相关性,已证实BNP和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分层、左心室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监测、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筛选有很高的特异性[5]。血浆 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6],能客观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而且与心力衰竭预后密切相关,心力衰竭患者BNP每升高100 ng/L,意味着相对死亡风险增加35%[7]。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指南中强调,BNP和 (或)NT-proBNP水平升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价值,并且首次列出BNP和NT-proBNP对有症状并疑诊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路径[8]。心力衰竭治疗好转后,BNP和 (或)NT-proBNP逐渐降低,如果能下降30%则预后良好。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故说明NT-proBNP能敏感地反映CHF病情的严重程度,可用于评估患者病情。
3.3 心脉隆注射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心脉隆注射液是从动物蜚蠊体内提取的复方多肽类制剂,主要成分为利尿肽及活性氨基酸、核苷酸、肌苷。利尿肽能扩张周围动脉、静脉及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温和持久地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肾血流量从而达到利尿作用、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也是一种天然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拮抗剂,可以纠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抑制和延缓心肌重构。活性氨基酸、核苷酸、肌苷为心肌提供营养支持,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的心肌损伤。目前研究表明内源性神经体液系统激活在心肌重塑与心力衰竭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9]。张文静等[10]研究显示心脉隆注射液能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现代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已由强心、利尿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转变为干预神经体液机制、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模式。杨静等[11]研究显示心脉隆注射液不仅能明显缓解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还能显著降低BNP水平。本研究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结果显示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心脉隆能明显增强左心室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可能与上述药理作用机制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心脉隆注射液后,治疗组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对改善高龄心力衰竭预后有益。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仅有6例出现输液部位皮肤轻度发红、瘙痒,均在输液完毕后自行缓解,故认为心脉隆注射液安全性较强,但输液过程中应加强观察。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CHF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有效,能提高LVEF,降低NT-proBNP水平,由此推断能改善预后;但由于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短,没有跟踪到全部患者NT-proBNP等指标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无法评价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CHF患者的长期预后改善情况,应继续跟踪观察。
1 张建,华琦,付研,等.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2):32-44.
3 Hildebrandt P,Collinson PO.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esting to assist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heart failure in symptomatic primary care patients [J] .Am J Cardiol,2008,101(3A):25-28.
4 黄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1):1-5.
5 Alter P,Rupp H,Rominger MB,etal.Rela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o left ventricularwall stress as assessed by cardia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7,85(8):790 -799.
6 Emdin M,Passino C,Prontera C,etal.Comparis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and amino-terminal proBNP for earl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Clin Chem,2007,53(7):1289-1297.
7 刘梅颜.心脏生物标志物最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1):13-16.
8 Dickstein K,Cohen-Solal A,Filippatos G,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HFA)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 [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8,29(19):2388 -2422.
9 朱德胜,冯耀光.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改变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24-26.
10 张文静,王琳琳,宋树英.心脉隆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28(2):79-81.
11 杨静,陈光辉,蒋博,等.心脉隆注射液治疗11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2,9(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