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日前参加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时,对其主题“好教育,强国梦”印象颇深。简单6个字,道出了中国人对好教育的深切期盼。
究竟什么是“好教育”?不妨借用十八大报告的提法,那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又有什么标准?盛典主办方用“公平、人本、责任、奉献”表达了他们对“好教育”的理解,我也谈谈个人对“好教育”的解读。
“好教育”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更加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可以把孩子放在家门口去上学,城里的孩子和外来民工子女能够在同一个学校就读,让城市和乡村学校的差距更小一点,让城市里的好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小一点。积跬步而至千里,这一点又一点的进步,最终将累加起教育的长足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我们则期待全社会对“公平”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国历来是一个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我们对城市的学校、基础好的学校“锦上添花”,客观上扩大了差距,人为地推进了不公,择校的压力难以缓解。同在蓝天下,拥有一样的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而落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众志成城,教育界尤其要一马当先。
“好教育”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更加人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人性的温暖。我们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变成了扁平化单向度的人,我们用分数、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指标,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们逼着孩子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强迫孩子从早到晚机械重复地练习。
而“好教育”应该让孩子有身心成长的空间,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的时间,有歌唱、绘画、运动等活动,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幸福完整。好教育,应该让孩子们的负担更轻一些,压力更小一些,睡眠更多一些,身体更好一些,学习更主动一些,让知识与生命真正共鸣。
“好教育”的第三条标准,是担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好教育,强国梦”,讲的正是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作用。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阿克利卢·哈比特曾经说过:“每个国家必须确定优先要办的事情,每个国家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时候作出艰难的选择。但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达到任何一个目的,都取决于本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每一个教育者,从老师到父母,从校长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应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我们是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
“好教育”的第四条标准,是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具有奉献的精神。获得中国好教育“烛光奖”的顾明远老师在获奖感言中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的育人在细微处,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爱与奉献的确是教育的真谛。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奉献。教学相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应该能够充分享受日常教育生活带给他的感动与喜悦,应该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通过写作反思自己,通过教学锤炼自己,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教师有了专业上的成长和成就,就有了职业的尊严,就能在奉献中收获,就能创造动人的教育故事。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独特、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个人或国家的真正强大,是灵魂谦恭而傲然屹立,进退自如且无须设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强大、个人幸福的教育。
好教育,强国梦。中国梦,教育造。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