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宣建林
摘 要: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目前高校侧重于针对知识教育的“一维评价体系”,从而导致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型高校建立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将优势资源聚焦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通过科学交叉融合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提升人才培养品质,引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资源建设主体,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服务社会,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目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106-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由过去的鉴定和管理功能转变为促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水平、教学发展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仍然是以知识获取为核心或基础的“一维评价”,这种评价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1]。相比之下,“多维评价”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更具有实效性,是亟待深入探究的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
一、“一维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中国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甚至在当今,基本上是指向与基于知识教育的“一维评价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服务社会水平等维度的评价和监控涉及较少[2]。然而,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以探索和研究为主,教育教学目标逐步转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并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型大学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格为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一维评价体系”,便迅速凸显出多种问题与不足。
(一)“一维评价体系”适用性不强
计划经济时代,教学质量评价只要将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上,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有了保障。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促进了产品随市场需求的适时变化,对知识的更新要求加快[3]。同时,在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今天,满足计划经济时代对知识继承的要求、指向知识教育的“一维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教育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只是知识传授,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是人际交往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2007 年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做过一次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发现:4219%的学生认为决定就业成败的首要因素是个人能力,而调查组对这些能力的分解之后发现,学生就业受挫的原因主要是沟通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的欠缺。[4]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知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技能和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一维评价体系”是无法解决的。
(二)“一维评价体系”灵活性不够
从教育教学规律审视,单一知识教育容易导致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趋同和单一,所培养出学生的模式同化,质量不高,缺乏个性[5]。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单一导致所培养学生同质化。单一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主要强调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论[6],这种教学模式反映在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单一,缺乏个性,更谈不上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二是“一维评价体系”容易形成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生只关注课程考什么,所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普遍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欠缺。三是单一知识教育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倾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印象和巩固,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知识的思想方法[7]。四是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某高校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8],针对大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力和工程实践的感性知识,导致学生自主提出创新选题难、对作品进行系统设计和动手制作难的困惑,课程教学中安排了机械学科典型创新实物总体剖析、创新方案设计典型案例展示、典型创新元素的结构、工艺及表达分析等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加2004至2012年共举办的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参赛成绩的变化中得到了体现。该校在第四届、第五届两次比赛中共取得4项全国一等奖,而在过去的三届比赛中只取得2项全国一等奖。
二、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的内涵及要素
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种检测行为,属于教育测量学的研究范畴,而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认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不只是考核学生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评价要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质,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9]。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多维评价更关注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实际应运知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多维评价体系的内涵所在。依据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包含下列要素。
(一)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在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上,要改变以知识点为评价内容的一维评价,建立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维评价内容,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改变过去只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做法,依据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科研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环节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10]。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时,要改变过去以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考核模式,而要综合评价学生潜能发展,如知识的拓展、知识的应用和探究、技能的掌握和推广、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改变过去以掌握专业知识为主的做法,综合考核专业知识的获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及科学研究能力的水平;在实践中验证和修正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宽和创新的能力[11]。
(二)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学管理者进行评价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最具发言权,同时结合同行专家、教育管理者及教师本人的评价,使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客观、真实有效[12]。评价学校和专业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以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为主的一维评价模式,综合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多种社会因素进行评价。这种多维评价主体的参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缩小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优化培养方案,体现学生需求,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3]。
(三)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除采取常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外,选择“我心中最满意的教师”、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质量问卷等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这样,不只把评价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找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过去以考试定终身的作法,建立考试、课程论文、课堂探究、实践教学等多形式考核机制进行评价;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学院教育质量分析报告、专业认证与评价、学生及毕业生调研及专业社会调研等形式,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14]。
三、立足多维评价,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明确研究型高校的功能,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根据研究型高校的这一育人功能,新时期研究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将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及知识探索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要体现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探索和创新的特点,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理解知识的本领,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修正和拓宽理论知识及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应用新技术和推广新技术的水平[15]。
(二)支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生全面成才
研究型高校要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要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以学术研究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评价教学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是否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到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和信息点[16];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要激励教师通过小班上课,进行互动式教学,开展基于项目研究和兴趣驱动等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专业知识的考核为单一要素的做法,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要考核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情操、社会交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国际视野等。
(三)体现“三全”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框架
以质量控制点为依据,聚集学校优势资源,建立功能模块化的全面质量观、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的“三全”内部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框架。该框架力求包括并实现六个相互关联的功能子模块,即:质量保障指挥评价模块、质量保障信息收集评价模块、质量保障与诊断评价模块、质量保障信息反馈评价模块、质量保障审计评价模块、质量保障辅助评价模块等。细化各模块的评价功能,优化模块间协调关系,做到层级结合、权责分明、上下贯通、运行有序、保障得力[17]。
(四)建立多维评价量表与渠道,反映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故此,在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时必须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体现教学质量评价的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发展能力,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18]。既要反映教师的共性比如师德、教师的个人修养等,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制定与其要求相一致的评价指标。此外,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知识类以及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内容要求也不相同,教学模式各具千秋,其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也应各有侧重[19]。
四、创新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促进质量文化建设,为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举措铺路搭桥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即以教学资源硬件设施为主的物质文化;以纲领指导性文件、规范通用性文件、方案措施性文件和记录性文件为支撑的质量保障制度文化;以反映高校质量管理认识自觉和行为意愿的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形成质量文化的整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0]18。
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具体实施举措的实践是一个全景式、全员制的评估与监控机制,其具体实践需要通过对质量文化的评价与监控促进评价主、客体的认识与行为自觉,质量文化建设是先导。同时,文化育人也启示我们,高校必须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和办学目标相适应且具有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推动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具体举措的有效实践。
(二)实践“目标-举措-实施-检查-改进”模式,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的质量生成过程体现着教学质量的多维评价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的,该价值基础集中反映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是教学的使命所在;支持实现目标所拥有的体制、机制和资源等举措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举措组织实施的载体,也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形成和评价需要依靠对举措落实效果的检查以及对举措的不断改进和优化[21]。
上述可见,内部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的实践是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多元化、全方位进行引导、审视和监控的过程[22]。评价工作应依靠建立一个质量评价体系规划和审查系统来实施,审查综合业务规划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战略计划而制定有关行动的实施情况,审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和进展要以证据为基础,根据既定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来全面审查实施与进展情况,寻找需要改进的方面。所有实施计划必须明确规定要做的行动、担负的责任、以及提供的预算经费等[23]。
(三)建立经常化、连续化、制度化的评价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真实可靠性
第一,引入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技术,实践集质量要素的过程控制、质量状况的内部评审、质量信息的反馈调控、质量保障的再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质量健康监控实践体系,变教学质量的“散点管理”为“系统保障”;第二,建立经常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24];第三,教学活动的效用表现在学生知识的增加、技能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态度和素质的改善上[25]。因此,密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重点对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和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能明确反映保障体系对目标的支持效能;第四,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重视对所培养对象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在校生掌握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要素,同时还要评价毕业生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四)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与再完善机制,体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开放性
多维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与再完善机制,是指从教学管理监控的角度出发,将质量评价活动中系统收集、存储、处理的信息,对质量保障目标的达成状况、保障对象、保障内容、教学评估所作的结论等进行反馈。
适时实施信息反馈与再完善机制可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教学主体的自身利益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总目标实现方向上的相一致[20]18。以“自下而上”、“反哺”的手段建立由学生反馈子系统、教学与管理反馈子系统和社会反馈子系统组成的反馈完善机制。同时,可增强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活动整体的自我纠错能力,使之处于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反馈完善机制突破了传统教育质量保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体现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开放性[26]。
(五) 建立专职机构,确保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机构和组织体系除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和评估外,还应聚合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核心优势信息,面向从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线教职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和行为的系统培训与提高,使质量管理举措的实施成为员工从事人才培养过程的自觉行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机构的体制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应与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业务形成相互支撑。密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组织形式,学校层面着力加强对质量管理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重大资源与问题的协调[27]。学院层面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教学内涵建设应通过建立并实施质量评价体系聚集最为优势的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确保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提高质量这一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慧,刘济科.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4):86.
[2]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 Report on the Harvard College Curricular Review[EB/OL]. harvard university.(2004-08-16)[2006-10-10].http://www.fas.harvard.edu/curriculumreview/ HCCR_ Report:15.
[3]魏红,钟秉林. 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8.
[4]周逸梅.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研究生优势不明显[EB/OL].新华时政.新华网.(2007-12-26)[2008-0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6/content_7312954.htm.
[5]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3):6.
[6]刘恩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3):86.
[7]Katkin,W. The Boyer Commission Report and Its Impact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3,93(Spr):19-38.
[8]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6.
[9]张恩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构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12):88.
[10]商德远. 多维教学评价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动力源[N].中国教育报,2008-11-28(6).
[11]盛跃东.解构多伦多大学教学评估体系中的学生评述表[J].比较教育研究,2003(6):38.
[12]赵菊珊.中国、新西兰重点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3):88.
[13]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7.
[14]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价标准及方法[J].世界教育信息,2005(6):37.
[15]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7.
[16]蔡敏.绩效评价:美国提升高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J].教育研究,2008(3): 109.
[17]王振华.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长效机制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2):144.
[18]陈晓端.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31.
[19]王宪平.试论大学教学评价有效性[J].江苏高教,2004(1):91.
[20]丁晓昌.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21]杨昆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核:自评管理与监控[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61.
[22]王英杰,刘存宝.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42.
[23]郑骊君.教学质量监控:内外结合以内为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59.
[24]Wagenaar, T. C. The Capstone Course[J].Teaching Sociology,1993, 21(3): 209-214.
[25]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 (sine die)[2006-10-10]. http://www.umass.edu/research/system/files/boyer_ fromRussell.pdf.
[26]王辉,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39.
[27]李汉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2): 53.
(责任编辑 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