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何建中与孟宪棠共同为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
围绕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发展需求,针对交通安全应急领域存在的核心问题,充分整合利用交通行业已有安全应急基础资源,重点开展基于海事卫星的安全应急技术、遇险安全与搜救、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船舶安全运行保障四个方面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将组建安全应急信息基础技术、基于海事卫星的安全应急技术、遇险安全与搜救、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船舶安全运行保障五个研发实验室,以及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模拟与仿真试验平台。
利用2-3年时间,完成工程实验室建设,同步开展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5年内,实现相关成果工程化转化及产品市场方向培育,建立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10年内,打造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四个基地,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化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设立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承担单位、科技界和产业界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成员由承担单位聘任,由本领域科技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为4年。实验室规划定员90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依托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组建期以依托单位现有人员为基础公开竞争上岗;运行期通过社会公开聘任。
成果所有权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理事会成员单位具有优先使用权,但不独享成果。依托单位有责任对成果和技术进行工程化转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以项目为牵引,主动吸收和接纳国内外相关人才参与研究和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期内,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理事会成员单位建立示范工程,并可为社会提供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通过着力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研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成果转化收入用于实验室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工资和技术发展。
在应对重大应急事件时,指挥决策者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才能使指挥得当,决策正确,特别是应急事件现场的信息。突发公共事件尤其特大型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公路阻断,车辆滞留,客货运输受到严重影响。政府主管部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经常感到信息交互困难,难以实现有效指挥、抢险和救灾运输。公路养护人员无法将损毁信息上报,后方人员无法制定具体的抢通方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场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手段,采集信息后没有可靠的网络传输渠道,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无法掌握全局灾情,同时缺少辅助决策模型为指挥协调提供支持。现场工作也常由于常规通信手段中断,应急通信手段缺乏而无法有效进行,极大降低了指挥效能。此外,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完成灾害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
本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旨在提高交通安全应急过程中的信息保障能力,加强我国在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管理和信息综合分析等环节的自主研发的能力和保障力度。针对车船因素、道路/水路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变被动式应急处置为主动式事故预警,提高应急处置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救助力量和资源的精细化、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