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奇峰,历来受到后世诗人和学者的推崇。在其巨大的文学影响下,后世产生了一种专门选用唐人诗句写成的集句诗类别——集唐诗。集唐诗最早产生于北宋,此后历代作品绵绵不绝,即使保存到今天的数量仍很惊人。可是相对于唐诗研究的蓬勃发展,作为唐诗接受史中重要一支的集唐诗却一直没有受到学人的重视。除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上场、下场集唐诗曾经有学者专门撰文探讨外,其余的集唐诗尚未见有专文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历代集唐诗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内涵的模糊,本文所说的集唐诗不包括集杜诗与集李诗等专集一家的集句诗作品。
北宋发展起来的集句诗从一开始就是集唐诗。北宋最早写作集句诗的诗人是仁宗朝的石延年(994—1041),其《下第集句》云: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1]239。
此诗首句出自唐代郑谷《燕诗》,第二句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第三句出自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最后一句虽不知何人所写,但从前三句分别出自一位唐代诗人来看,应该出自另外一位唐代诗人之手。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则石延年此诗已经是集唐诗了。比石延年略迟的胡归仁所写集句诗也是集唐诗。《蔡宽夫诗话》载:
荆公晚多喜取前人诗句为集句诗,世皆言此体自公始。予家有至和中成都人胡归仁诗,已有此作,自号“安定八体”。其间如“一第知何日,无端意不移。欲为青桂主,谁与白云期。傍架齐书帙,翻瓢作酒卮。文明终有托,休把运行推”,又“白沙溪绕白云堆,但有何人把酒杯。专慕圣贤知志气,可怜谈笑出尘埃。碧山终日思无尽,清世难群好自猜。风满老松门昼掩,可怜高尚仰天才”之类,亦自精密,但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诗,无复佳语耳。不知公尝见与否也[2]。
这里明确说胡归仁的集句诗“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诗”,也可以据此认为就是集唐诗了。石、胡二人后,王安石(1021—1086)、孔平仲(1046 或1047—1103)虽然写出数量更多的集句诗,但并没有对集唐诗表现出多少热情。令人欣喜的是,到了北宋后期,葛次仲(1063—1121)写出数量较多的集唐诗。葛次仲的《集句诗》三卷虽然已经失传,但从残存的作品看,其中大多数是集唐诗。如《考古质疑》所列举的以下几首诗:
落花飞絮正纷纷,慢绿妖红半不存。可惜风和夜来雨,却将春色寄苔痕。(郑谷、退之、居易、长孙)(《惜花》)
高秋寓目更徘徊,多少乡心入酒杯。正被绕篱黄菊笑,望中难得白衣来。(吴融、赵嘏、龟蒙、赵节)(《九日》)
把君诗卷灯前读,字字清新句句奇。坐到天明吟未足,翻将唱作步虚诗。(白、韦庄、白、白)(《还人诗句》)
不嫌穷巷似渔樵,自古园林远市朝。鹏背负天龟曳尾,飞沉随分各逍遥。(韩偓、杜牧、白、白)(《穷巷》)
无事焚香坐,逍遥一卷经。雨荒深院菊,风约半池萍。有客过茅宇,呼儿扫竹亭。厨人具鸡黍,复设瓮头清。(张籍、齐己、杜、愈、杜、愈、浩然、同)(《幽居客至》)
花片乱飞愁杀人,风吹雨洒旋成尘。百年莫惜千回醉,三月惟残一日春。生去死来都是幻,酒酣睡足最关身。西楼怅望芳菲节,添得临岐泪满巾。(沈彬、禹锡、翁绶、令狐楚、居易、郑谷、韩偓、罗隐)(《三月晦日》)
东郊立马望城池,旋把金鞭约柳丝。歌酒家家花处处,春风日日雨时时。别来同说经过事,醉后齐吟唱和诗。得失任渠但取乐,不应穷巷久低眉。(应物、张祜、居易、齐己、张籍、同、龟蒙、韩翃)(《故人春游》)[3]
以上所列这些集句诗都是集唐诗。又如《全宋诗》第22 册收录其人的《中秋月集句(二首)》和《诗一首》,也都是如此[4]。
石延年、胡归仁、葛次仲虽然写作集唐诗,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类作品对后世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现存材料看,最早带有集唐诗标志的作品是李复(1052—?)的《答安阳叔两绝(集唐人句)》:
春风吹园杂花开,渐老逢春能几回。不嫌野外无供给,一杯一杯复一杯。
两人对酌山花开,青天露坐始此回。嗟我与君皆老矣,且尽尊前有限杯[5]。
前诗中的“春风”句出自韩愈《感春四首》其一,“渐老”句出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不嫌”句出自杜甫《宾至》,“一杯”句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全都是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句。后诗中的“两人”句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青天”句出自韩愈《感春五首》其一,“嗟我”句出自王安石《示永庆院秀老》(“君”字,王诗作“公”),“且尽”句出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跟上首诗不同的是,此诗用了宋代王安石的一句诗,可能是李复误记成唐人诗句了。这样,“集唐人句”可以说就是集唐诗的早期名称。略后的黄彦平(?—1146?)又有《岁晚楚亭集唐句》(2 首):
百丈牵江色,连樯并米船。樵苏喧晚渡,鸥鹭浴晴天。问舍惭元德,登楼忆仲宣。司存兼吏隐,别有一山川。
辇路生春草,云安有杜鹃。羁栖投老日,邂逅中兴年。纪凤初年逼,迁莺霁景鲜。愁宽卑湿地,欣对艳阳天[6]。
二诗中可以考出的诗句仅有如下5 句:前诗“百丈”句出自杜甫《祠南夕望》,“连樯”句出自杜甫《舟中》,“别有”句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别”字,杜诗原作“自”);后诗“辇路”句出自文宗《宫中题》,“云安”句出自杜甫《杜鹃》。其馀众多的诗句考不到出处,宋人看到的唐诗数量比今天要多得多。两诗16个诗句中,竟然有11 句出处无考,亦可见出宋代集句诗在唐诗辑佚方面的价值。南宋标明“集唐”的作品尚有宋伯仁《别友人(集唐人句)》和《客楼戏集唐人句》等。
最早将“集唐句”、“集唐人句”简化为“集唐”的诗歌是南宋后期方凤(1240—1321)的《三吴漫游集唐》(10 首),如其一云:
江上巍巍万岁楼,今春花鸟作边愁。伤心欲问南朝事,凤去台空江自流[7]。
方凤《三吴漫游集唐》组诗的出现,表明集唐诗的名称正式确生。对于集唐诗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常重大。
不仅如此,南宋还出现了一部专门的集唐诗集——李龏的《剪绡集》二卷。该集今存,卷上有28首乐府诗,卷下有92 首七绝。《翦绡集》虽无“集唐”之名,然两卷所收全是集唐诗,是已知最早的集唐诗集。
金、元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数量和水平不高,集句诗创作也走向了衰落。金代虽然没有出现以“集唐”命名的集句诗,但其实作品并不少。如吕中孚的《集句》:
骚人吟罢起乡愁,百感中来不自由。一种人间太平日,满衣尘土避公侯[8]。
此诗中“骚人”句出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百感”句出自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一种”句出自罗隐《寄张侍郎》,“满衣”句出自李山甫《曲江二首》其一(“公侯”,李诗作“王侯”)。由此可见,此诗是一首实实在在的集唐诗。在李俊民《七言绝句集古》120 首中,有大量的集唐诗,可以确定的有《南游》、《自遣》、《雨后出郊》、《韩食》、《寒食席次》、《小桃》、《看花》、《感花》、《惜花(二首)》、《暮春》、《遣兴》、《春感》、《约同归》、《江村》、《赠别》其一、其三、《秋怀》、《洛中》、《席上》、《忆昔》、《南征》、《老将(三首)》、《感征夫家》、《从军》、《闻角》、《闻笛》、《汉女》、《有别》、《怨别》、《寄远》、《恨别(二首)》、《感旧(三首)》、《悼征妇》、《春夜》、《睡起》、《无睡》、《谩书》、《寄情(三首)》、《秋夜》、《有感》、《戏答》、《戏遣(二首)》、《偶见》其二、其三、《听歌》、《寄怀》、《悲故宫人》、《怀古》、《旧游》、《关中》、《过梅溪旧居》、《登山阳郡楼》、《王公楼上会饮》、《送客之南宫》、《答筹堂》、《夜集》、《戏书》、《十日遣兴》、《宫柳》、《对花》、《宿横望》、《妓为尼》、《新居》、《寒食野外》、《赠别》、《柳》、《春望》、《寒食夜雨》、《早行》、《访隐者不遇》、《李道者》、《仙庙(二首)》、《听琴》、《落梅》、《塞上》、《登楼》、《醉眠》等86 首,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
元代的集唐诗不多,就今所知,仅有无名氏的《唐人集句》一例,而且已经佚失了。任士林《书唐人集句后》云:
“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昔人所讥也。自王介甫、石曼卿始集古人句为戏,孔毅父遂刻意为之,苏子瞻已不恕矣。近世百家衣盛出,能不无“天吴与紫凤,颠倒在裋褐”之失耶?某氏子新意如硎,久事游历,使能原性情之感,知礼义之所止,儒先生当避阀阅,如搜掠未穷,鼓不足而讽席,虽李商隐之“祭鱼”、杨文公之“衲被”,只见其劳,而发亦止耳!名山大川,清气未歇,其必有以语之者。试挟此以行[9]。
以上分析表明,集唐诗虽然出现得很早,在宋代尤其是南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其在金、元两代的进步不大。这与集句诗在金、元两代衰落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经过了金、元两代的持续沉寂,集唐诗在明、清两代获得迅速的发展并走向繁荣。据笔者所考,除了一些零散的作品,明人撰写的集唐诗集(或卷)至少有12 种,其中保存到今天的有8 种,即:
1—2.夏宏《联锦集》二卷、《零金碎玉集》。
3.杨光溥《集唐香奁诗》一组。
4.朱多炤《五体集唐》五卷。
5.余兆芳《集唐宫词》一卷。
6.陈圳(一作玔)《宫闺组韵》二卷。
7.无名氏《蕊阁集》二卷。
8.峨眉洞天主人《江楼杂咏(集唐句)》不分卷。
可能已经亡佚的有4 种,即:
1.李时珍《集唐律》六卷。
2.刘氏《集唐诗》。
3.柯叔楩《集唐诗》。
4.陆定尔《集唐诗》一卷。
从已经考出的明代11 人12 种集唐诗集看,明代集唐诗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宋、金、元三代的总和,可见其已经结束了此前的衰落状态,而迅速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在明人的基础上,清代的集唐诗获得了繁荣,可考出的集唐诗集的数量约为明代的7 倍。其中现存的有68 种,即:
1.施端教《春江别曲集唐》二卷。
2.黄周星《千春一恨集唐诗》一卷。
3—4.张吴曼《集唐梅花诗》一卷(五律,100首)、《梅花诗集唐》一卷(七律,100 首)。
5.傅扆《渍槻堂集唐》一卷。
6.陶季《集唐》一卷。
7.陈煌图《集唐自述诗》二卷。
8.张璠《当翠楼集唐》口卷(今存卷一至四及卷七)。
9.蒋嶟《集唐》一卷。
10.叶奕苞《集唐人句》一卷。
11.周金然《归兴集唐》一卷。
12.李天馥《古宫词》一卷。
13.陈光龙《集唐诗》三卷。
14.杨为松《三唐集韵》二卷。
15.徐旭旦《世经堂集唐诗词删》八卷。
16.王材任《尊道堂别集》六卷(其中前三卷是《集唐》)。
17.张山农《集唐梅花诗》一卷。
18.张叔埏《集唐》二卷。
19.黄之隽《香屑集》十八卷。
20.张恩闳《集唐诗》一卷。
21.周梦华《鸿轩集唐草》一卷。
22.逊志主人《逊志斋集唐梅花百咏》一卷。
23.汪沈琇《集唐诗》。
24.陈荣杰《集唐诗》四册。
25.朱廷璋《西湖百咏(集唐)》。
26.柴才《百一草堂集唐》九卷。
27.王天庆《胡蝶集唐》一卷。
28.顾夔璋《集唐诗》一卷。
29-31.柴杰《百一草堂集唐诗附刻二编》四卷。柴杰《临川集唐》一卷、《西湖集唐百咏》一卷。
32.李炤禄《律唐》一卷。
33.杨天培《集唐稿》一卷。
34—35.吴镇《松花庵集唐》一卷、《集唐绝句》一卷。
36.姜忠奎《蕉轩集唐》一卷。
37.邵墪《集唐诗》三卷。
38.张梦华《登黄鹤楼集唐》一卷。
39.戚学标《鹤泉集唐》三卷。
40.卓笔峰《百花吟》一卷。
41.方联甲《塞上吟》。
42.陆耀遹《双白燕堂集唐诗》二卷。
43.施作舟《自题万里归帆图》集唐三十首。
44.钱照《集唐》一卷。
45.徐献廷《集唐梅花百咏》。
46—47.韩步鳌《集唐初刻》二卷、《集唐二刻》一卷。
48.何钰麟《吟梅阁集唐》二卷。
49.苍然《苍然集唐诗》三卷。
50.张声玠《集唐诗》一卷。
51.程祖润《妙香轩集唐诗》五卷。
52.石赞清《饤饾吟》十二卷。
53—55.唐存一《静轩集唐诗抄》八卷、《补遗》五卷、《补遗续编》四卷。
56.李应观《碧桃轩集唐》四卷。
57.华嵘《集唐人句》一卷。
58—59.周天麟《集唐诗抄》八卷、《集唐诗抄》一卷。
60.奕䜣《萃锦吟》八卷。
61.沈韵兰《集唐诗》一卷。
62.丁尧臣《集唐酌存》五卷。
63.王以慜《檗坞集唐杂感诗》一卷。
64.味莲氏《惜花怨集唐律》一卷。
65.项继贞《集唐诗二十律》。
66.李廷璧《跨鹤轩集唐诗》一卷。
67.朱世弼《浮山集唐》三十六绝。
68.吴德显《浮山集唐》。
而已经或者可能佚失的亦有25 种:
1.张晋《集唐》一卷。
2.黄震青《集唐》一卷。
3.高士奇《简静斋集唐悼亡诗》二卷。
4.丁文衡《集唐诗》四卷。
5.宋长白《集唐》。
6.李都官《榕台集诗》。
7.抚郎廷《舟次集唐诗》廿七首。
8.汪永开《集唐诗》二卷。
9.张坊《集唐诗》一卷。
10.张绍懿《集唐纪年诗》一卷。
11.唐欣若《集唐诗》。
12.吕公溥《寸田集唐》。
13.彭范《岳阳楼集唐百首》。
14.陈杰《岳阳楼集唐三十首》。
15.戴玉亭《古今体集唐》。
16.张友书《诗存补遗》一卷。
17.吴虬《春闺思集唐》一卷。
18.汪芳钟《集唐诗》。
19.王允中《集唐秋思草》九卷。
20.王启绚《集唐诗》。
21.易暹恒《集唐诗钞》。
22.沈遐清《集唐诗》二卷。
23.恽氏《集唐咏怀集》。
24.段立本《秦淮集唐律》。
25.刘如珠《集唐游仙诗》。
将两类数字加起来,共有83 种,几乎是明代总数的7 倍。这个数据表明,清代集唐诗集(或卷)的数量亦远远超过集古诗集的数量(31 种)。
集唐诗在北宋出现,到南宋出现专门的诗集,中间经历了金、元二代的衰落,到明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至清代终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
集唐诗的每一个诗句都出自唐诗,因此可以看作是对唐诗的接受。唐诗不仅继承了此前诗歌以抒情、写景为主的内容特点,而且发展出比较完备的近体诗形式。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集唐诗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深受唐诗的影响。
从内容题材看,集唐诗重视写景、抒情,明显体现出对唐诗的学习,从而与重视议论说理的宋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多数集唐诗集中写景、抒情的意味很重。叶奕苞(1629—1687)的《经锄堂别集》(一名《集唐人句》)一卷就是这样的作品。如《山游四首》其三:
云暖沙干马足轻,晴芜昼踏不妨行。莫言春度芳菲尽,自别城中礼数生。仙树有花难问种,远山初出未知名。今朝醉舞同乡老,紫蝶黄蜂俱有情。(李郢、钱起、贺知章、王建、韩偓、崔道融、卢纶、李商隐)[10]622
此诗以写景为主,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又如《十听诗和无锡彭鸿叟》也是一组写景为主的诗歌。其中《岩瀑》云:
夜静春山空,喷壑数十里。烟霞嶂几重,依依犹在耳。(王维、李白、杜甫、李嘉祐)
在夜色之中,瀑布的形象不仅更加鲜明,而且声音传达数十里之外。又如《窗叶》:
曲槛凉飚发,残灯独客愁。乱声千叶下,肠断故国秋。(许浑、李商隐、姚伦、崔道融)[10]623
相对于《山游四首》,《十听诗和无锡彭鸿叟》虽然不乏写景的成分,但抒情意味更加浓重。至于其《清明绝句四十首》,则干脆都以抒情为主了。如其十五:
自叹清明在远乡,江风引雨入船凉。浙中山色千万状,不是愁人亦断肠。(权德舆、王昌龄、刘长卿、戴叔伦)[10]628
其后李炤禄的《律唐》一卷也是这样的作品。如《甲子春三游飞云洞》共4 首,前两首偏重写景。如其一:
柳色迎三月,飞仙驾五云。岚光垂处合,仙路望中分。隐映连青壁,光明吐翠芬。春风且莫定,郁郁复纷纷。(李百药、李季何、郑谷、厉元、薛存诚、李绅、邱为、于尹躬)[11]2
此诗写诗人前往飞云洞旅游,未到之前,已为周围的美丽景色所陶醉。第二首写游飞云洞的经过,亦颇为具体。后面两首则主要写游洞的感受,如其三云:
独游千里外,徒用隔炎氛。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韵流多入洞,大扣欲干云。方丈浑连水,清霄次第闻。(沈佺期、张莒、杜甫、杜甫、厉元、戴叔伦、杜甫、厉元)[11]3
它如《寒食》更是以抒情为主的诗歌:
几年逢熟食,明日是清明。旧火收槐燧,平芜故郢城。升沉应已定,长啸一含情。西见子推庙,区区命特轻。(杜甫、沈佺期、韦承庆、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韩愈)[11]4
相对于《甲子春三游飞云洞》里表现的出世之情,此诗的情调相当凄凉,其中渗透着莫名的无奈。
叶奕苞的《经锄堂别集》是一般的集唐诗,李炤禄的《律唐》则是专门采用律诗形式写成的集唐诗,但二者都以写景、抒情为主,反映了历代集唐诗的一般特点。
从艺术形式看,集唐诗继承了唐诗中所有的近体诗形式。集唐诗的发展中,近体诗受到特别的重视。最早出现的集唐诗即石延年和胡归仁的今存作品虽然不多,都采用了近体诗的形式,具体说来是七绝、五律和七律三种形式。南宋李龏的集唐诗集《翦绡集》有二卷,下卷92 首全是七言绝句。从明代出现的几种集唐诗集看,几乎全是采用近体诗的形式。其中尤以朱多炤《五体集唐》五卷最为典型,所谓“五体”,即全书依次按照五律、五排、七律、七排和七绝5 种诗体排列而成。如果说七绝、五律和七律为当时集唐诗中所习见外,五排、七排这两种集唐诗诗体可以说是朱多炤的开创。如《送番禺黎贤之、东莞张维祯赴进士举集唐人句》:
圣代多才俊(常建),征夫护百蛮(武元衡)。双旌过易水(韩翃),千古在燕山(刘长卿)。所是同袍者(王昌龄),兼之外视闲(储光羲)。故乡逾万里(杜审言),岁月损红颜(骆宾王)。莫叹文明日(刘昚虚),冥栖岩石间(李白)。桂枝芳欲晚(陈子昂),岸柳曙堪攀(徐安贞)。雁塔风霜古(沈佺期),渔家夕鸟还(王维)。离亭隐乔树(杨炯),新月照澄湾(王勃)。君去问相识(崔曙),别来头已斑(岑参)。人生有离合(杜甫),不断若连环(李商隐)[12]657—658。
此诗长达20 句,分别使用唐代20 位诗人的诗句,不但中间所有诗联均使用对仗,而且严格遵守了粘对规则,是一首艺术精巧的五排。再如其《方法曹士功邀同贞吉兄新春大观楼眺望集唐人句》:
翡翠屠苏鹦鹉杯(卢照邻),莺时物色正徘徊(骆宾王)。林香酒气时相入(沈佺期),复阁重楼向浦开(王勃)。日暮征帆泊何处(孟浩然),渡头轻雨洒寒梅(刘禹锡)。却将宴坐为行乐(王维),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望气竟能知老子(胡宿),微谈何必减宗雷(陆龟蒙)。此情不向俗人说(宋之问),欲赋惭非宋玉才(温庭筠)[12]666。
此诗虽然只有12 句,但集句七排的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五排,因此也是很难得的。
到了清代,集唐诗仍以近体诗形式为主,仅在标题上有近体诗标志的就有李天馥《古宫词》一卷、李炤禄《律唐》一卷、味莲氏《惜花怨集唐律》一卷、段立本《秦淮集唐律》等很多种。在黄之隽的《香屑集》中,使用的近体诗有五律、七律、七绝、五绝、六绝、五排等6 种形式,虽然比朱多炤少了一种七排,却多了五绝、六绝两种形式。其中《情诗六言》18 首是一组六绝,如其一:
鸳鸯一处两处,风月相和寂寥。妾拟将身嫁与,我郎何处情饶。(“鸳鸯”,皮日休《胥口即事》;“风月”,刘长卿《蛇浦桥下重送严维》;“妾拟”,韦庄《思帝乡》;“我郎”,杜牧《代人寄远》)[13]
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五排、七排、六绝等近体诗形式,都是在唐代发展起来的,这些形式在后世的集唐诗中都得到了继承。从朱多炤到黄之隽的集唐诗,可以明显反映出集唐诗对近体诗形式的高度重视。
分开来说,在内容上重视抒情是唐代及其以前诗歌的共同点,在形式上重视近体诗则是唐代及其以后诗歌的共同点,只有唐诗(包括后世学唐的诗歌)才同时具有这样两方面的特征。集唐诗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明显受到唐诗的影响。
集唐诗虽然使用唐人的诗句,但毕竟是重新写作的诗歌,因此与唐诗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作对唐诗的发展。与唐诗相比,集唐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咏梅题材得到发展。唐人不重梅花,虽有咏梅的诗作,但数量不多。咏梅诗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宋代,是随着梅花的人格化象征的形成而出现的。因此,宋代以后出现的咏梅集句诗较多采用宋人的诗句也就容易理解了。可是到了清代,竟然出现了一些咏梅集唐诗专集(或卷),即张吴曼《集唐梅花诗》一卷、《梅花诗集唐》一卷、张山农《集唐梅花诗》一卷、逊志主人《逊志斋集唐梅花百咏》一卷、徐献廷《集唐梅花百咏》等5 种。由于唐代咏梅诗歌不多,所以这些诗歌不得不大量使用咏梅以外的诗句。如张吴曼《梅花诗集唐》其一云:
十月先开岭上梅(樊晃),胡蜂未识更徘徊(徐凝)。雪欺春浅催芳草(李绅),玉液琼酥作寿杯(朱馀庆)。不向碧台迷醉梦(罗邺),岂无香迹在苍苔(韩偓)。倒尊尽日忘归处(伍乔),斜凭栏干首重回(李山甫)[14]542。
诗中“十月”句出自樊晃《南中感怀》,“胡蝶”句出自徐凝《题开元寺牡丹》,“雪欺”句出自李绅《重别西湖》(李诗原作“雪欺春早摧芳萼”),“玉液”句出自李商隐(张诗误作朱馀庆)《隋宫守岁》,“不向”句出自罗邺《秋晩》(“迷”字,罗诗原作“惊”),“岂无”句出自韩偓《太平谷中玩水上花》,“倒尊”句出自伍乔《晩秋同何秀才溪上》,“斜凭”句出自李山甫《牡丹》。从以上考察不难看出,此诗大多数诗句原本都跟咏梅没有关系,这当然有着不得已的原因,但也与此前集句咏梅诗人大多使用宋代的咏梅诗句有很大的不同。张山农是张吴曼的孙子,其《集唐》一卷共有30 首梅花诗组成,如其十四:
惟君心似我,安得不为欢。日耀香房拆,风翻素影寒。水泉犹未动,霜气有馀酸。冉冉排云上,枝枝若手抟。(贯休、陶潜、白居易、杜审言、王筠、邢子才、李正辞、李建勋)[14]568
此诗主要写梅花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的形象,然而其中使用的诗句并非仅限于唐诗,如“安得”句的作者东晋陶潜,“水泉”句的作者南朝王筠,“霜气”句的作者北朝邢邵(字子才),都是唐代以前人。张山农不会不知道他们生活的时代,他有意使用这些诗句,是因为唐代以前的诗歌与唐诗在风味上比较接近。
集唐咏梅诗的出现,不但大大推动了其后集句咏梅诗的发展,也带动了其馀题材集唐咏物诗的发展,如王天庆《胡蝶集唐》一卷用集唐的方式吟咏蝴蝶,卓笔峰《百花吟》一卷用集唐的方式吟咏百花,都是突出的例子。
2.专题化、组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上面提到的咏梅集唐诗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类专题,体现了集唐诗的专题化倾向。除了咏梅,集唐诗发展出来的另外两类专题应该是写景和艳情了。
最早的写景专集是明代无名氏的《蕊阁集》。该集虽题曰“辛稼轩”所著,其实是明人的伪书。该集有作者以“辛稼轩”的身份撰写的一篇序言:
集韵非古也,炉冶之亦自有化工,否则饾饤而已。大约得趣有五,流弊亦有五……搜古雅句,用我机杼,昔人合之两伤,今日离之双美,使中、晚如初、盛,浑李杜为一家,得趣在熔古……旧有五言,曲写蕊阁;今以七言,略述门山,而天时、人事、气候、花鸟贯于其中,勿敢失偷……
《蕊阁集》是写景专题,由五言、七言两组“韵目诗”组成。其后,用集唐的方式来写景的专集亦不断出现,如朱廷璋《西湖百咏(集唐)》、柴杰《西湖集唐百咏》一卷、方联甲《塞上吟》、彭范《岳阳楼集唐百首》、陈杰《岳阳楼集唐三十首》等多种。今以朱廷璋《西湖百咏》为例来说明之。该集选择杭州西湖的九十多处景点,每处写作一首五律,个别景点写二首,总计百首。如《平湖秋月》:
平湖四无际(常建),宜人镜中行(刘商)。万顷浸天色(岑参),千重过水声(皎然)。远吹斜阳转(罗隐),浮动嫩岚轻(李咸用)。皎洁三秋月(刘辟),磷磷见底清(张九龄)[16]。
又如《飞来峰》:
大巧非因力(李咸用),邈然不可攀(李白)。千龛邻峭壁(韦应物),万木凉空山(曹松)。误入花园里(孟浩然),多行洞壑间(顾非熊)。宁知武陵趣(祖咏),来得暂时闲(薛能)[17]。
二诗所写,乃西湖的两处著名的景点,诗人不仅抓住了其主要的特征,而且还写出身游其中时的愉悦感受。这样的作品在写景题材的集唐诗中很有代表性。
爱情题材的集唐诗最早出现在金代李俊民的《七言绝句集古》里,由《汉女》、《有别》、《怨别》、《寄远》、《恨别(二首)》等6 首诗组成的一组爱情诗全都是集唐诗。到了明代,爱情诗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杨光溥《集唐香奁诗》是专门的爱情组诗,共有9 首,存于李宝嘉《南亭四话》卷三。如其五云:
冰雪肌肤力不胜,酷怜风月为多情。自惭不及鸳鸯侣,双宿双飞过一生[18]。
此诗写一个女子因为思念丈夫而日渐憔悴,感叹人竟然不及鸳鸯可以“双宿双飞过一生”,不仅天衣无缝,而且写得极其生动传神。明代规模较大的集唐艳情诗是陈圳(一作玔)《宫闺组韵》二卷,分为《宫词》和《闺词》两个专题,各为一卷。清代则有傅扆《渍槻堂集唐》一卷、黄之隽《香屑集》十八卷等几种专集。傅扆的《渍槻堂集唐》即《春闺》一百首,其自序云:
春思扰人,情悰如缕。欲作闺词以释之,劲骨薑心,恐与喁喁之语不肖,于是集前人言成绝句一百首。情事婉娈,讫端熔铸,举体生妍,自谓妩媚矣。然刻画无盐,唐突西子,终不堪令清照诸女郎见也[19]265。
所谓《渍槻堂集唐》,其实就是一组同题的艳情诗。如其一云:
欲看湘碧带春流,垂柳风多掩画楼。云外山高寒色重,夕阳闲放一堆愁[19]265。
黄之隽《香屑集》十八卷,都是艳情诗。由于篇帙浩繁,该集中有大量的组诗构成,其中规模很大的有卷六《艳情》60 首,卷七《欢情》41 首,卷八《怨情》45 首,卷九《佳人》40 首、《美人》40 首,卷十《无题代寄》30 首、《无题代言》30 首、卷十一《古意上》54 首,卷十二《古意中》54 首,卷十三《古意下》54首,卷十四《赋得闲情》38 首,卷十五《闺思》30 首,卷十六《又无题》30 首,卷十七《竹枝词》33 首等,几乎每一组都可以构成单独的诗卷甚至诗集。
唐诗中虽然有一些专题组诗,甚至有专题诗集,但相对于全部诗歌来说,这类作品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可是后世发展起来的集唐诗中,组诗的形式最为常见,专集的诗歌也很多,可以看作对唐诗的一种发展。
3.相对于唐诗,集唐诗在诗体形式上也有一些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韵目诗,即按照平水韵的三十个平声韵部的排列顺序分别写一首诗构成一组。比如明代无名氏的《蕊阁集》由两组韵目诗组成。在张吴曼《香屑集》中,这样的韵目诗共有五组,即卷八《无题(上下平三十首)》、卷十的《无题代寄(三十首上下平韵)》、《无题代答(三十首上下平韵)》、卷十六的《又无题(上下平三十首)》,共计120 首。奕䜣《萃锦吟》中这样的诗歌亦有两组,即卷一有《鉴园遣兴三十首依上下平韵》和卷三有《秋日闲居自放三十首依上下平韵》。
第二种可以称为“重头体”。如张吴曼《梅花诗集唐》七律100 首,每首皆以樊晃“十月先开岭上梅”为首句,由于首句入韵,这也同时确定了该组所有的诗歌使用同一个韵部的韵字;奕䜣《萃锦吟》卷一有《今日又明日四首》,均以“今日又明日”为首句;卷三有《何以销烦暑八首》,均以“何以销烦暑”开头。
第三种是辘轳体。如奕䜣《萃锦吟》卷一有《除夜守岁,忆僧寒山“年去又年来”句,依辘轳体凑成四律》,卷七有《怪春回五首用辘轳体》)。
此外,奕䜣《萃锦吟》尚有蝉联体(如卷一有《昆明湖泛舟至玉泉山即景四律用蝉联体》)、三五六七言体(卷二有《悼亡诗取〈九歌〉、〈九愁〉之义,仿权德舆〈杂言〉,限三五六七言体,集成九首,各系以志。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故言形于外”。工拙所不计及,读者幸勿以声律绳之》)、倒押前韵(卷二有《九日登高毘卢阁远眺倒押前韵》,卷八有《和朴庵弟排闷一律倒押元韵并谢惠笋》、《重游寿安山五华寺倒乙酉春日偶题诗韵》、《和佩蘅相国喜雨一律倒步元韵》)、月令诗(卷四有《幽居月令诗》)、日次诗(卷六有《新岁闲居,因腰骽之疾,亲党友朋未能概行随俗拜贺,惟日坐书斋。尝以翰墨自娱,偶集正月日次诗三十首,聊以遣怀。句虽集唐,而用典则不拘古今时代,亦如画家有烘托之法也》)和四时诗(卷五有《再和田家四时词》)等游戏色彩较强的新形式。
无论是从咏梅题材的发展,从专题化、组诗化的特征看,还是从韵目诗、重头诗、辘轳体等形式看,集唐诗都体现出唐诗中不具备或者不突出的特征,其发展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
集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唐诗的艺术魅力是集唐诗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自其产生之日就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以至周边的国家不断派使者到中国来搜罗唐人的诗歌。关于唐诗的艺术个性,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从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气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分析[20]。继唐而起的宋代诗人对唐诗非常崇敬,他们对唐代诗人有很多有见解的评价。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共有60 卷,关于唐代诗人的20 卷,其中有“李谪仙”1 卷,“杜少陵”9 卷,“韩吏部”3 卷,仅此三人,已有13 卷之多。如卷五云:
荆公云:“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此老杜所得也。‘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此韩愈所得也。”[1]30
王安石对李白、杜甫、韩愈三人诗歌风格的把握,可谓深入骨髓。对于个别时期的诗歌,宋人也有所概括,如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21]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欧阳修不仅肯定李、杜诗歌的“豪放之格”,而且认为中唐诗歌尚有这种风格,只是到了“唐之晚年”,这种风格才衰落了,但其时诗人尚“务以精意相高”。有时,宋人也会对唐诗略作总体评价。《沧浪诗话·诗评》云:“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22]且不管这里的回答是否合理,这里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无论是问者还是答者,都把宋诗不如唐诗看作一种共识了。对于金、元、明、清几代,唐诗早已是神圣的诗歌经典,成了后人学习和模拟的范本了。正因为唐诗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引起众多的学者去阅读和吟诵,从而对唐人诗句非常熟悉,这就为集唐诗写作准备了条件。
其二,集唐诗的产生和发展出于后世诗歌“新变”的需要。唐诗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摆在宋人面前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山。《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引《陈辅之诗话》云:“荆公尝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1]90正因为面临着这样两难的处境,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就成了宋人权衡之后的艰难选择。苏轼《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病者也。”[23]黄庭坚《再次韵》诗序中云:“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24]集唐诗的出现,正好投合了宋人的这种需要。唐诗虽然是不朽的经典,值得学习和效法,但它们毕竟已经属于过去,读得太熟之后难免有“故”、“俗”之感。如果用唐人的诗句,根据当下的情景,重新组合成新的诗歌,既可体现出对唐诗经典的重视,也可体现出对唐人诗句的“二度创作”,正是典型的“以故为新”和“以俗为雅”。集唐诗在宋代的产生和发展,原因都在这里。集唐诗在宋代以后具有越来越多的“新变”特征,原因也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集唐诗已经是不同于唐诗的新诗了。
其三,集唐诗在明、清时期的高度发展跟“唐宋诗之争”有很大的关系。“唐宋诗之争”的实质是对诗学取向的争论,即后世诗人、学者在创作和评价诗歌时是推崇唐诗那种以情为主的诗歌模式还是宋诗那种以理为主的诗歌模式的问题。明代,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成为诗坛的主流,提倡唐音在当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这样的诗学环境中,集唐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夏宏《联锦集》二卷、朱多炤《五体集唐》五卷、余兆芳《集唐宫词》一卷、陈圳(一作玔)《宫闺组韵》二卷等众多的集唐诗集,其作品数量已超过此前几个朝代集唐诗数量的总和。清代的情况略微不同,由于宋诗地位逐步回升,宗唐的势力不再具有绝对优势,但其优势仍然是非常显著的。跟这样的环境相关,清代集唐诗的发展达到高潮,不仅出现了众多的集唐诗集,如张吴曼《集古梅花诗》十九卷、杨为松《三唐集韵》二卷、徐旭旦《世经堂集唐诗词删》八卷、黄之隽《香屑集》十八卷、程祖润《妙香轩集唐诗》五卷、奕䜣《萃锦吟》八卷等,而且这些作品的题材、形式都走向了多样化,也更加规范。集唐诗的发展,跟“宗唐”风尚关系密切,不仅从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宋诗之争”的影响,而且对其后的“唐宋诗之争”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四,集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是众多诗人继往开来,不断创作的结果。集唐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连绵不绝。在所有重要的集句诗门类中,集唐诗的出现是最早的。无论是集杜诗、集陶诗、集李诗、集苏诗,还是集选诗、集宋诗、集元诗,其出现都比集唐诗要迟。集唐诗不仅出现得早,而且自从其出现以后,就一直连绵不绝。从北宋前期的石延年、胡归仁,到后期的葛次仲,到南宋的李龏、李复、黄彦平、方凤以及金代的李俊民,到元代的无名氏,再到明代的夏宏、朱多炤、余兆芳、陈圳(一作玔)、无名氏《蕊阁集》、峨眉洞天主人、李时珍、刘氏、柯叔楩等人,再到清代的施端教、黄周星、张吴曼、傅扆、陶季、陈煌图、张璠、蒋嶟、叶奕苞、周金然、李天馥、陈光龙、杨为松、徐旭旦、王材任、张山农、张叔埏、黄之隽、张恩闳、周梦华、逊志主人、汪沈琇、陈荣杰、朱廷璋、柴才、王天庆、顾夔璋、柴杰、柴杰、柴杰、李炤禄、杨天培、吴镇、姜忠奎、邵墪、张梦华、戚学标、卓笔峰、方联甲、陆耀遹、施作舟、钱照、徐献廷、韩步鳌、何钰麟、苍然、张声玠、程祖润、石赞清、唐存一、李应观、华嵘、周天麟、奕䜣、沈韵兰、丁尧臣、王以慜、味莲氏、项继贞、李廷璧、朱世弼、吴德显等众多的诗人,都积极参与集唐诗的写作。众多诗人的写作,不仅使得集唐诗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使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不曾中断过,即使在集句诗发展中衰的金、元时期,仍然有作品的出现,跟一般的集句诗门类明显不同。
集唐诗不仅仅属于过去,在当代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如福建莆田诗人陈禅心以诗为史,写出集唐诗集《沧桑集》(上、下),不仅记载了自己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中国现当代几十年历史中的沧桑变化[25];又如广西阳朔诗人秦焕艺用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集唐诗词专集《漓水吟怀》,热情讴歌了桂林一带的美丽山水。笔者相信,随着古典诗词创作风气越来越浓,集唐诗也将为更多的诗人所使用,从而出现更多的作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明]无名氏(原题辛稼轩)《蕊阁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 册,齐鲁书社,1995年,页193—194。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宋]蔡启.蔡宽夫诗话[M].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407—408.
[3][宋]叶大庆.考古质疑[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1—272.
[4]傅璇琮.全宋诗第22 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398—14399.
[5]傅璇琮.全宋诗第19 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949.
[6]傅璇琮.全宋诗第30 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199.
[7]傅璇琮.全宋诗第69 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3339.
[8]阎凤梧,康金声.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643.
[9][元]任士林.松乡集[M].四库全书1196:575.
[10][清]叶奕苞.经锄堂别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47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22。
[11][清]李炤禄.云岩丛书·律唐[M].嘉庆间刻.
[12][明]朱多炤.五体集唐[M].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10 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
[13][清]黄之隽.香屑集笺注[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314.
[14][清]张吴曼.集古梅花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8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15][明]无名氏(原题辛稼轩).蕊阁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 册.齐鲁书社,1995:193—194.
[16][清]朱廷璋.西湖百咏(集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1):61.
[17][清]朱廷璋.西湖百咏(集唐续)[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2);59.
[18][清]李宝嘉.南亭四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47.
[19][清]傅扆.渍槻堂集唐[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3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0]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8:5—37.
[21][宋]欧阳修.六一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267.
[22][宋]严羽.沧浪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695.
[23][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24][宋]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41.
[25]张明华.记录中国六十年风云变幻的集句“诗史”——试析福建莆田诗人陈禅心的集句诗创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