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

2013-04-18 05:18张海滨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政府

张海滨

(中共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108)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

张海滨

(中共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108)

界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可以看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职能互补性、行为协调性、效益放大性等三个特征。应该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机制、管理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

高等学校;产学研机制;协同创新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以协同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协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协同的现象。“君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协同观。在自然科学领域,协同现象也是一种普遍规律。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发现诸多相互独立发光的原子及其光电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能够产生相位与方向一致的激光。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哈肯创立和发展了协同学,其核心思想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实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之后,协同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创新协同就是协同学思想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运用。所谓创新协同,是指参与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2]高校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知识生产、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提高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认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企业-高校根据自身的职能,通过制度性机制共同推动知识产业化的创新活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政府、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协同中实现创新价值的放大化。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职能互补性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履行各自职能,形成了有机联系、职能互补的整体。政府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负有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加强科技管理,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职能。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力量,知识与技术只有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机构,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是企业和高校所不具备的;企业作为生产者,其创新主体的地位不同于政府和高校;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其职能也有别于政府和高校。因此,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职能具有互补性。

2.行为协调性

政府、企业、高校要有效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必须在履行职能上保持协调一致,大家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体现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行为协调性。政府制定的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不仅要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要有利于高校创新能力的发挥。企业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既要充分运用政府的研发投入和其他激励政策,也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高校一方面要把握国家和区域的政策机遇,另一方面也要主动面向市场需求,以贡献求发展。三者的协调互动能够优化系统的整体结构,使系统内部更加有序和稳定,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作效果。如果政府、企业、高校各行其是,缺乏内在的分工联系,就难以发挥1+1>2的效果。

3.效益放大性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都能实现非协同情况所不能实现的价值放大。政府追求的是公共效益,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科技管理成效得到增强,科技经费投入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同时由于企业的参与,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压力得到缓解。企业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由于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在少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就能有效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既能获得企业的资金资助,又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办学实力和质量得到提升。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驱动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关系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从总体上讲,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还是比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度全国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为597.3亿元,其中企业资金为198.5 亿元,占 33.2%。[4]这说明,高校大量的科研经费是来自政府的研发投入。因此,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空间巨大,能量有待释放。

当前,影响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

1.政府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并利用科技研究成果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目标所采取的集中性举措。[5]科技政策主要包括科技投入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政策等。政府加大对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应用研究的投入,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攻关,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是推动企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十分有利。知识产权政策对于保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各方权益十分重要,可以调动企业和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政府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政策,能够使高校的研究者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因此,科技政策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2.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省与名校合作模式、高校校企合作委员会推动模式、共建研究开发实体模式、共建研究院模式、课题组或项目组合作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园模式和校办科技企业模式。[6]在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省和名校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强力主导、有力推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容易形成并取得成效。大学科技园模式,则能够为综合实力强的高水平大学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科技园的制度支撑下,政产学研各方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合作,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技术创新。[7]但也有些模式由于缺乏制度性的机制,难以形成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可见,在不同的合作模式中,政府的介入程度不同,校企合作各方的合作关联度也有所不同,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利益分配机制

科学原理、中试成果、企业最终产品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调动科学家参与协同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因素。[8]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其他创新一样,有收益也有风险。特别是对企业来讲,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研发失败,还可能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由于高校、企业目标函数不一致,其利益也是不同的。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研究成果不公开对其比较有利;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看重在推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提高学术影响力。因此,在各方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分配利益、承担风险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

4.高校管理体制

高校管理体制包括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从外部管理体制上来讲,由于举办者的不同,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层面和区域也有所不同,行业性高校往往具有更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从内部管理体制上来讲,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学术组织设置和人事管理体制等都会影响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大学董事会制度,能够直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术组织设置的优化,能够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可见,高校管理体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也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竞争你追我赶,推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速整合,形成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重点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主体的四个方面的机制。

1.建立战略协同机制

战略是对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的谋划。创新战略是指创新主体为提升自身的创新竞争力对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进行全局性的谋划。长期以来,创新主要靠政府引导、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在推动,而这三者往往很难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就是要把政府引导、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创新战略的耦合。从政府的层面看,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绘制技术创新发展蓝图。在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关系的基础上,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和项目推动作用,制定推进知识产业化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从企业的层面看,企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驱动力量,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技术创新路线图,明确与高校合作的方向。从高校的层面看,要按照政府规划的总体要求,紧扣企业的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制定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规划。特别是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升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度,为产学研合作打下扎实基础。

2.建立管理协同机制

从企业管理而言,管理协同是基于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措施,使企业系统产生整体功能和结果的系统管理方法,能够促使组织内部要素之间更好地协调。[9]同样,在由政府、企业、高校组成的协同创新系统中,也必须采取一些办法,促使系统要素更好地协调,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为此,首先要建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例如2006年广东省、教育部共同成立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有力地推动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广东省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这很值得学习推广。其次,要建立协同决策机制。决策协同是管理协同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科研经费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而这些政府部门往往缺乏沟通协调,很容易造成科研上的重复立项。因此,打破部门割裂的格局,改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复、浪费以及其他低效率问题,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再次,要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要着力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创新模式,促进三方在保持各自原有身份的同时,融合互动,形成持续的创新流,共同发展。复次,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高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优化学科组织建设,激活高校的协同创新活力,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3.建立资源协同机制

区域创新资源,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资源要素,包括人才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人文资源和条件资源(基础设施)等。[10]建立资源协同机制,有助于创新资源的要素充分整合,形成高效益的产出。首先,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协同。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资源的核心。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并促进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与共享。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协同。要统筹好政府的各类科研经费,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经费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协调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再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资源。信息渠道不畅通,科研成果转化就难以有效实施。要建立一批常态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研发需求的信息对接平台。复次,要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共享。这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这些创新平台主要依托大学建设,难以对企业开放,共享性差,资金投入效益低。因此,要推动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促进平台共享,增强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4.建立利益协同机制

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处理政府、企业、高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问题,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协调创新的有效运作。一方面,要坚持激励相容原则,协调各方利益。高校接受企业的委托从横向课题研究和企业运用高校的技术进行产品开发都存在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一方很容易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最终影响合作关系。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通过机制设计,科学合理地分担风险、分配利益,实现企业与高校利益的激励相容。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从学术评价层面看,高校重论文数量、轻科研应用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改革高校的职称评审和工作考核这些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把产学研合作工作列入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量计算的范畴,改变高校重论文轻应用的导向,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产学研合作,为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做贡献。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2]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企业科技与发展》2006年第2期。

[3]温家宝:《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新华网2009年9月7日。

[4]《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5]陆 斌:《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科技政策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6]张曼平:《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动因、障碍、模式与动力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7]姜昱汐、胡晓庆、林 莉、葛继平:《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8期。

[8]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7期。

[9]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运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10]谭清美:《区域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余 言]

G647

A

1002-3321(2013)03-0104-04

2013-01-08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FJCGGJ11-068)

张海滨,男,福建东山人,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副研究员,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技与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政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