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强
(福建省福安市林业局,福建 宁德355000)
古树名木是指生长百年以上的树木,是大自然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活的化石,是不可再生和失而不可复得的资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古树名木出现生长衰败甚至濒临死亡,如不进行科学有效保护,许多古树名木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挑战。为此有必要探讨影响其衰败的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推迟其衰败的进程,甚至促使其复壮而恢复生机。
但凡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生生死死,新陈代谢,树木也要经过生长旺盛期、衰弱期、死亡期的过程,逐步衰弱是必然的趋势。古树名木年龄都在百年以上,随着树龄的增加,其生理机能逐年下降,根系生长势逐步减弱,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越来越差,地上部分得不到充分的养分,树木生理失去平衡,从而导致部分树枝逐渐枯萎死亡,这是古树名木出现衰势的内因。
1.2.1 自然因素
(1)气象因素。古树名木经历百年以上岁月,屡遭严寒酷暑、大旱大涝极端气候侵袭,水涝发生时,树木根系长期浸于水中,极易导致根系腐烂;长期干旱时,发芽推迟,枝叶生长量减少,叶片失水卷曲,严重者可使古树落叶,小枝枯死,树势减弱。古树名木一般树体高大,易遭雷击,造成树体烧伤、断枝等,因受蛀干害虫危害而枝干腐朽、中空的古树,更易受到风折和雪压的危害,使生长势本来就弱的树木更加衰弱。以上情况都易造成其生长不良,甚至濒临死亡。
(2)土壤原因。古树名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生长在一个地方,营养面积小,土壤肥力有限,摄取的养分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常出现缺肥症状,易造成营养不良而衰弱,再加上人为踩踏,造成土壤密度过高,有些树干周围铺设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树池,影响地下与地上部分气体交换,使古树名木处于透气性极差的环境,排水也不好,对根系的生长极为不利[1]。
(3)病虫害的原因。病虫害是古树名木生长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食叶类害虫有灰白蚕蛾(Ocinaravarians)、榕透翅毒蛾(Perinanuda)、朱红毛斑蛾(Phaudaflammans),幼虫时取食叶片,严重时整株叶片全部吃光。蛀干类害虫有天牛、白蚁等,这类害虫侵入木质部,造成树木中空,破坏输导组织,削弱机械强度,影响树干的牢固度,使树干容易被大风折断或造成全株死亡。病害主要有溃疡病,主要危害幼枝,形成大量枯枝。对于已遭受病虫害危害的古树名木,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其树势衰弱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衰败的程度会因此进一步增强。
1.2.2 人为因素 古树名木原本大多数生长在土壤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小气候适宜的区域,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名胜古迹及旅游胜地的游客量大大增加,其地面受到过度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增高,透气性降低[2],影响土壤气体的交换,不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从而造成其生长逐年衰弱。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的高峰时期,各类工程建设中因缺乏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导致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被破坏,直至对古树名木造成直接的损伤。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在古树名木的周围随意倾倒各种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树体周围土壤的酸碱浓度失去平衡、重金属离子大量增加,土壤理化性能恶化。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催生“大树进城”的热潮,古树名木被盗挖的事件时有发生。
一是换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将原有的旧土与沙子、腐叶土、锯末及少量的复合肥混合后再回填。二是对部分祼露的根部,用周围的种植土填埋,以树根全部埋在土中为准,面积不少于树冠投影面积,厚度在50cm以上。三是使用生根粉配水浇灌使根系生长量增加,促进根系的生长[3]。四是设置复壮沟,地下积水可影响古树通气从而造成其生长不良,可采用开挖复壮沟,铺设通气管和砌水井的方法,增加土壤通气性,使积水及时通过管道、渗水井排出。五是种植固氮植物,在古树树冠投影范围内种植豆科植物(Leguminosaesp.),如大豆(Glycinemax)、苜蓿(Medicagosativa)等为古树名木创造营养物质。
在人流量大的地区,为了免除人数众多的践踏,应在根系分布范围的地面部分,改密封式的固定铺装为透气铺装,即利用古典花窗的设计图案,用水泥预制砖做地面铺设,在地砖与土表之间铺一层中沙,在这种透气砖铺装下,雨水可以渗透到土壤内,土壤空气也可与地上大气交换。铺装材料应有较大的抗压性(3~4kg·cm-2),同时不污染环境,对人及树木无害[4]。
2.3.1 修枝消毒 树干上因病、虫、冻、日灼或修剪等造成的伤口,应用刀刮净削平四周,使皮层边缘呈弧形,然后用2%~5%硫酸铜溶液消毒。对于断枝、折枝,应及时进行清断枝干,以促进萌发新壮枝,对截口用1%甲醛液消毒处理,防止发生霉变腐败。
2.3.2 桥接 对于长势较弱的古树,采用桥接的方法,在古树的周围均匀种植若干株相同的树种,待其生长旺盛后,将古树树干的相对应高度皮部切开,将幼树削成楔形,两者的切面都要光滑,将幼树的楔形插入古树皮部,两个伤面的形成层紧密地靠在一起,用绳子扎紧,使其愈合,桥接时间一般在早春树木即将萌动前进行,此时树液旺盛,桥接后愈合快,成活率高,利用幼树生长旺盛,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强,改善古树的吸收能力,激发古树的生理活性,诱发新叶、帮助复壮等作用,对减缓古树的衰退有一定作用[3]。
2.3.3 引根 榕树气根发达,可将其气生根引入土中让其生长,一般选择离地约5m、生长旺盛的气生根,时间以春天雨水多时为佳,准备直径约12cm竹竿或PVC管材,长度以气生根尖到地面长度再加长50cm为宜,将竹竿劈成两半:一侧直接埋入地上约30cm,经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至引根目标位置;另一侧竹竿分别切成节竹筒,逐段包裹气生根并随即逐段在竹筒内填充混合好的介质(以1∶2的比例混合腐殖土和花泥碎块)包裹榕树气生根,用铁丝或塑料带捆牢每段竹筒,引导气生根顺着竹筒往下生长,最后进行喷雾和灌水。约15d后,气生根的尖端会生出新的幼根,由于气生根是分段包裹的,有灵活的松动间隙,当榕树的气生根长到一定程度,竹片会被逐渐增粗的气生根撑裂,这时候要根据气生根的生长变化逐渐将竹片解开,当气生根接触地面,并牢固着地可吸收土壤养分时,即可完全解除包裹的管材[5]。这样既可对古榕树起到支撑作用,又可改善其吸收能力。
2.3.4 支架支撑 古树由于年代久远,常伴有枝条的死亡,造成其树冠失去平衡,易发生倾斜,这种情况下需用钢筋混凝土桩或钢铁架进行支撑,同时要对树冠进行适当修剪,保持其重心平衡。
2.3.5 设避雷针 古树大多数树体高大,易遭受雷击致树木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树势衰退,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古树可能很快死亡。因而高大的古树应加避雷针,如遭雷击,应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一般用0.1%硫酸铜液和1%甲醛液。
2.4.1 蛀干类害虫的防治 蛀干类害虫主要是天牛类、白蚁等。天牛主要以幼虫蛀食,生活时间最长,对树干危害最严重。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蛀入树干,最初在树皮下取食,待龄期增大后,即钻入木质部为害,由于天牛每年7—8月产卵,因此在每年7—8月用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喷洒喷洗树干,杀死虫卵和幼虫,每10d进行一次。保护树干防止成虫产卵,要在成虫羽化出孔前(5月)进行,用生石灰10份,硫黄粉1份,食盐0.2份,牛胶(预先热水融化)0.2份,水30~40份,或加敌百虫0.2份,调成涂白剂,涂在树干下部离地2 m范围内,不涂漏。对于白蚁多采用土坑诱杀法。选择有白蚁出没的大树边掘一土坑,长、高、深各为30~40cm,不能积水,坑内放置白蚁喜食的松木或甘蔗渣,加入少量松花粉更好,最后用松树枝、芒萁或麻袋及塑料薄膜覆盖。室内多用木箱或纸箱,诱箱放在白蚁活动的地方,少则3~4d,多则20d左右,可将白蚁诱集数以万计,时间再长,诱集箱变为蚁巢,就在诱集箱或诱集坑中将木板轻轻地分层撬起,用亚砒酸70%,硫黄(增效剂)15%,滑石粉10%,三氧化二铁5%混合喷洒,可达100%巢群白蚁死亡。
2.4.2 食叶类害虫的防治 食叶类害虫主要有灰白蚕蛾、榕透翅毒蛾、朱红毛斑蛾等。可用含菌为100亿孢子·g-1青虫菌1000倍液喷雾防治灰白蚕蛾。榕透翅毒蛾用50%杀螟松乳剂的6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倍液涂抹虫孔。朱红毛斑蛾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羽化成虫。第1代幼虫出现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第2代幼虫出现在7月中旬至10月中旬,9月下旬开始结茧越冬。幼虫大量出现时,可喷洒40%氧化乐果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杀螟杆菌1000倍液与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2.4.3 溃疡病的防治 溃疡病菌类大多是寄生性较弱的真菌,该菌是多种阔叶树或灌木枝干皮层的病原。病菌以子实体或营养菌丝在病组织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借风、雨、虫传播到寄主的伤口、锯面,造成侵染。溃疡病菌侵染植物后,往往不立即出现溃疡的症状呈潜伏侵染。当树木失水或生长势衰退时,遂发展成溃疡病斑,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溃疡连年扩大,甚至造成茎枝折断或死亡。注意检疫、加强管理、避免造成伤口与促进伤口的愈合等措施是常用的防治溃疡病菌的方法,在病发生的3—5月树冠喷多菌灵和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即可达到防治目的。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胜利者,本身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自然灾害和人类的活动成为它们衰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应改善它们生存的环境,加强其保护措施的研究,使这一前人和大自然留下的绿色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1]胡坚强,夏有根,梅艳,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151-154
[2]吴泽民,何小弟.园林树木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36
[3]张秀云.浅谈古树名木的复壮与养护[J].科学资讯,2011(27):157
[4]苏泽源.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67-70
[5]余莉.榕树气生根的园林应用及引根技术调查[J].广东园林,2011(1):57-60